其實草原糙蘇在天山中是一種頗為常見的野花,但卻很少見花兒溝這樣大麵積生長的。這也許是因為花兒溝有著得天獨厚的肥沃土地。事實上,花兒溝也正是因為它的肥沃才得以被人知曉。在清光緒年間,這裏還鮮有人跡,隨著關內移民的逐步增多,人們很快發現了這裏肥沃的土地和充沛的水源,而最初的移民們在這裏種植的是罌粟,而後這裏開始出現一片片良田,逐步形成了村落。所謂新地鄉的名稱,大約也就形成於此。
第一次的花兒溝之行讓我念念不忘,第二年早早便謀劃著再去一次,然而第二次的花兒溝之行卻讓我頗有些遺憾。一到花兒溝的溝口,我便看到少說也有50輛車停在路邊。而我上次去花兒溝的時候,根本就見不到人。如今,這裏也開始收起了門票,氈房搭成的所謂度假村也開始出現。這麼多人來,花兒溝還是以前的花兒溝嗎?
沿著山道一路走過去,時不時見下來的人手中采摘了大把的草原糙蘇,那些美麗的紫色花朵。
我就不明白,那些花拔下來即使放在最精美的花瓶中,也是已經死去的花朵。花離開了土地、離開了根,鮮活的生命就已經結束,就隻剩下了屍體。讓花在肥沃的土地上綻放不好嗎?拔回去,占為己有,使得本身就短暫的美麗愈發短暫,再精美的花瓶中,鮮花又能存活幾天呢?
隻為了自己的一點點私欲,就如此貪婪而不計其餘,我感到一絲可悲。
走上花兒溝後,細雨綿綿,滿山的野花在細雨中搖曳,我看到,邊緣上的草原糙蘇的確沒有去年密了。隻有向深處走去,才能見到花草的繁茂,隨著山地的起伏,逐漸漫過腰際。那些被雨水浸透的花草,如此通透、柔美而斑駁。
花兒溝依舊如此美麗,然而,我卻很擔憂這裏的未來。
我靜靜地漫步在茂密的花海中,前方是雲霧繚繞的山峰,花草的清香在風中隨著細雨一起濕漉漉地將我包裹,使人禁不住有了不食人間煙火的衝動,靈魂似乎也脫離了軀體,隨著爛漫山花飄遊,悠遠輕颺。
【背景鏈接】
花兒溝原名花兒台子,距烏魯木齊市200公裏左右,位於吉木薩爾縣新地鄉南部6公裏處,總麵積約18.08平方公裏,花兒溝內花草繁多,但以草原糙蘇最為壯觀。花兒溝2006年時還名不見經傳,無人知曉,後經新疆戶外團隊不斷宣揚,短短數年成為旅遊熱點,被當地政府認定為最具潛力的旅遊資源,隨之而來的則是管理混亂的收費,遊人,包括戶外團隊對該處植被的破壞,與當地收費的牧民等衝突糾紛不斷。2013年,當地政府為此專門對花兒溝的管理和收費進行了規範,2014年8月,花兒溝正式規劃為旅遊景區並開始建造旅遊設施。
烏魯木齊北郊客運站每天有發往吉木薩爾縣的班車。如果自駕,從烏魯木齊出發,沿216國道一路向東抵達吉木薩爾縣後,南拐,行駛約30公裏至新地鄉,自新地鄉入山,向西南行駛6公裏抵達。
【關鍵詞】
·吉木薩爾:吉木薩爾縣為昌吉回族自治州下轄縣,位於昌吉州東部,天山東段北麓,距烏魯木齊近170公裏,漢代為車師後部地。
東漢置西域都護府,屯田於此,時稱金滿城。西突厥時建可汗浮圖城。
唐貞觀十四年,置庭州並在此設金滿縣,事實上,吉木薩爾的“吉木”就是“金滿”的對音。唐代以後稱別失八裏,突厥語意為五城。清代稱濟木薩,蒙古語釋為“有路的河灘”“有果子的坡地”等。清乾隆三十七年築愷安城,四十一年設濟木薩;光緒二十年改名孚遠,二十八年置孚遠縣;其後一直屬於迪化專區(1954年改為烏魯木齊專區)所轄;1954年恢複吉木薩爾名稱;1958年劃歸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薩爾礦產蘊藏豐富、野生動植物多樣。農產品以大蒜最為著名。吉木薩爾以漢族人口為主,回族、哈薩克族人口次之,還有少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