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偉大的曆史文獻(3 / 3)

4月5日,經毛澤東第三次修改後,決議草案再次印出鉛印稿。4月7日,毛澤東在這一次的鉛印稿上進行了兩次修改。在第四次修改稿上,毛澤東在題目的“草案”二字後加了“修正稿”三字,此後三稿都稱“草案修正稿”。這次修改偏重於文字潤色,內容改動很少。第五次修改時,毛澤東主要在開頭加寫了一大段話,指出,中國共產黨自從產生以來,就以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針。在1921年以來的24年中,經曆了北伐戰爭、土地革命與抗日戰爭三個時期。在這三個時期中,全黨同誌和廣大中國人民在一起,向著中國人民的敵人——帝國主義與封建主義進行了英勇的革命鬥爭,使黨在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一天天更加鞏固起來。到了今天,我黨發展到已有120餘萬黨員、領導1萬萬人民、90萬軍隊的中國解放區,形成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的偉大領導者。這段話是後來曆史決議第一部分的核心內容。

4月8日,根據毛澤東和中央其他領導人的意見,胡喬木對決議草案進行了第六次修改。修改稿強調了毛澤東同誌的思想和事業是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代表,黨在24年中產生了自己的領袖毛澤東同誌,形成了一條同黨內一切錯誤路線及錯誤思想相對立的正確的路線及正確思想——毛澤東路線與思想。胡喬木將這段話列為決議草案的第一部分。至此,決議草案改成了六個部分。毛澤東審看胡喬木的修改稿時,僅對個別文字作了修改。第二天,胡喬木將改稿交給任弼時。當日,修改稿即印出鉛印稿。隨後,又在這個鉛印稿上進行了第七次修改。

根據七大代表的意見,這次修改對第四部分講第三次“左”傾路線的錯誤內容進行了重新改寫,將前幾稿講的八點又恢複為從政治、組織、思想三個方麵進行闡述和分析。胡喬木等人修改後,毛澤東又作了進一步的修改,加寫了一些非常重要的話。在政治方麵,毛澤東寫道:“應當指出,在‘九·一八’以後,我黨曾領導了東北義勇軍,援助了‘一·二八’戰爭及察北抗日同盟軍,和福建人民政府成立了聯盟,提出了在三個條件下紅軍願與國民黨軍隊團結抗日,在六個條件下我黨願與各界人民建立武裝誌願委員會等項抗日的方針與工作,這些都是正確的。但是可惜,由於否認同中間階級及一部分大地主大資產階級有聯合抗日的可能性,以致在這些工作中不能不犯左的錯誤。”

4月15日,決議草案又進行了第八次修改,稱作“草案第三次稿”。這次修改,在分析“左”傾路線的錯誤內容時,增寫了不要再重複曆史上的錯誤;撤銷被錯誤路線錯誤處罰的同誌的處分;恢複被誣害同誌的黨籍,並予以昭雪。這次改稿將第六部分的最後兩段話單獨列為第七部分,從而形成了曆史決議的基本結構。

在決議草案的修改過程中,中央十分重視王明的態度,曾派劉少奇、朱德、周恩來、任弼時於4月1-2日、13日兩次和王明談話,征求其對曆史決議稿的意見。在談話中,王明讚成在決議中“將毛正麵多講點”。至於他的小冊子《為中共更加布爾塞維克而鬥爭》,王明說決議稿“現在是過了些,把國際的錯誤都(成)我的。如以我的小冊子做代表我可以接受的”。4月20日,六屆七中全會舉行最後一次會議,王明給大會寫了一封信,表示擁護曆史決議。王明寫道:“我對於七中全會根據毛澤東同誌的正確思想和正確路線以及近年來全黨同誌在整風運動與黨史學習中的認識,而作出的對各次尤其是第三次‘左’傾路線在政治上、組織上、思想上所犯嚴重錯誤的內容、實質與其重大的危害以及產生此種錯誤的社會和曆史的根源底分析和估計完全同意和擁護”,“站在思想政治觀點的立場上,完全服從這個決議”。

1945年4月20日,經過“先扯後寫,寫了再扯”的反複討論修改,黨的六屆七中全會一致原則通過了《關於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決議的通過,為七大的召開在政治上、組織上、思想上營造了極其良好的氛圍。5月21日,七大召開預備會議。23日,七大在延安隆重開幕。從此,中國共產黨揭開了曆史上最為輝煌的一頁。

七大閉幕後,中央於6月19日召開七屆一中全會第一次會議,會議討論了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決定由任弼時負責組織修改。7月24日印出了“草案第四次稿”,即修改稿第九稿。8月5日又印出了“草案最後稿”,即修改稿第十稿。8月9日,七屆一中全會召開第二次會議,會議一致通過了《關於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8月12日,“曆史決議”正式印成了黨內文件。一部偉大的曆史文獻終於誕生了。它的誕生,為中國共產黨及其所開展的事業的勝利,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rihgt(作者:延安革命紀念館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