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與《解放日報》的創刊及改版(3 / 3)

改版後,《解放日報》仍然是對開一張四版,但版麵做了很大變動。一版是以根據地消息為主的要聞版;二版是邊區版,詳細報道邊區軍民戰鬥、生產的消息;第三版為國際版,報道國內外敵占區的情況動態;第四版為副刊版。

改版後的《解放日報》徹底扭轉了原先重國際輕邊區的傾向,大大擴充了報道陝甘寧邊區和各根據地的篇幅。這次改版,為《解放日報》的健康成長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四、改版後的《解放日報》

為了把《解放日報》辦成一張完全的黨報,中共中央於4月7日調陸定一到《解放日報》,以加強黨對《解放日報》的領導。陸定一開始辦《學習》欄目,8月正式擔任《解放日報》總編輯職務。但是,將《解放日報》改造成一張完全意義上的黨報,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這一深刻的轉變過程中,毛澤東一如既往地給予了特別的關注。

1942年8月29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講話時對《解放日報》提出批評意見:《解放日報》今年四月改版後是有進步的,要執行黨的日常政策。《解放日報》社論及廣播消息,是中央向人民說話,個人發表的文章也有很大的影響。今後日常政策問題報社應請示中央。要使《解放日報》成為中共中央的機關報,還需要作很大的努力。

博古接受了毛澤東的批評,在編委會上作了誠懇的自我批評。此後,他與陸定一多次召開編委會,總結過去工作中的經驗教訓,討論如何增強黨性觀念,加強組織紀律性,如何更好地置於黨的領導之下。9月15日,博古將編委會討論的情況及研究確定的一些製度向毛澤東做了彙報。毛澤東與博古就《解放日報》工作及各部門利用報紙推進工作的問題談了半天,對《解放日報》的工作表示滿意。他在當日致何凱豐的信中說:“報館工作有進步,可以希望由不完全的黨報變成完全的黨報。”“各部門利用報紙做工作的事,我想還要討論一次,以促中央各部門同誌的注意。各根據地當局也還未把報紙看作自己的極重要的武器,我想要寫一電報(或須用書記處名義),提出此種任務。”

1942年9月初,中共中央決定《解放日報》不僅僅是中共中央機關報,同時也是中共西北中央局的機關報。9月9日,中共西北中央局作出《中共西北中央局關於解放日報工作問題的決定》。此後,《解放日報》在延屬、綏德、關中、三邊、隴東5個分區成立了常駐《解放日報》通訊處,接受地委和《解放日報》總社的雙重領導。這從組織上保障了《解放日報》通訊網的建立和發展,不僅加強了黨對《解放日報》的領導,同時也加強了報紙與地方黨委的聯係。

副刊是《解放日報》的一個重要版麵,其《文藝》專欄占著重要的位置。改版前,《文藝》專欄共出了111期,前100期由丁玲任主編,從101期起主編換成了舒群。當時舒群隻有29歲,心中有些膽怯,覺得自己難以勝任。毛澤東知道後親自找舒群談話,給予了熱情的鼓勵。在毛澤東的鼓勵下,舒群打消顧慮,擔任了《文藝》專欄的主編。但是,《文藝》專欄卻在3月13日和23日連載了王實味的《野百合花》。這篇文章不適當地描繪了延安的某些現象,反映出一種錯誤的思想立場,引起毛澤東的震怒。4月1日,即《解放日報》改版的那一期開始,《文藝》專欄也就停刊了。

但《文藝》專欄的工作並沒有停止。5月31日,《文藝》專欄發出征稿啟事,不久,即複刊出版。但以《文藝》專欄為主的第四版,卻出現稿源不足的問題。這時,毛澤東又親自出麵了。毛澤東在《給何凱豐的信》中指出:“解放第四版缺乏稿件,且偏於文藝,我替大舒(舒群)約了十幾個人幫助征稿,艾、範、孫雪葦及工、婦、青三委都在內”,“不知能辦到否?”9月20日,毛澤東又親自起草《解放日報》第四版征稿辦法,點名指定了鄧發、彭真、吳玉章、蔡暢、範文瀾、艾思奇、馮文彬等16人為第四版征集稿件,並強調指出:“各同誌擔負征集之稿件,須加以選擇修改,務使思想上無毛病,文字通順,並力求通俗。”“每篇以不超過4000字為原則,超過此字數者作為例外。”不久,毛澤東又在棗園擺下兩桌酒席,宴請這16位約稿人,博古和舒群出席作陪。毛澤東舉杯明言:“諸公駕到,非常感謝,今在棗園擺宴,必有所求。”接著當眾宣讀了《解放日報》第四版征稿辦法,然後接著說:“辦好黨報,黨內同誌人人有責,責無旁貸,……我想諸位專家、學者必然樂於為第四版負責……當仁不讓,有求必應,全力以赴,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言畢,毛澤東向大家敬酒。這次棗園之宴對《解放日報》副刊的改進以至整個《解放日報》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解放日報》在毛澤東的親自關心和指導下,經過整風的洗禮,逐步走向成熟。從1942年4月1日改版到1944年2月16日發表社論《本報創刊一千期》止,曆時1年又10個月。在改版工作中確立的一係列黨報工作的原則和由此而產生的一整套方法,奠定了黨報工作的理論基礎,對黨的新聞事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解放日報》的成功改版是中國共產黨黨報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裏程碑。

rihgt(作者:延安革命紀念館副研究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