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從1987年10月黨的十三次代表大會之後,是鄧小平小康社會思想形成和發展的第三階段,也是小康社會思想進一步完善和全麵進入實踐時期。主要標誌是1990年黨的十三屆七中全會確定把小康建設作為90年代經濟建設的主題,1995年十四屆五中全會提出下個世紀前10年我們“還是處於小康階段”,以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確立。
早在1979年,鄧小平就提出:“社會主義為什麼不可以搞市場經濟,這個不能說是資本主義。”1992年南巡談話進一步解決了我國經濟改革的根本問題,同時也為小康建設找到一條根本出路,這就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和小康建設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是90年代以來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落實鄧小平小康思想的基本實踐。
二、鄧小平小康社會思想的內涵
鄧小平作為接受過中國傳統文化和受到舊民主主義思想啟蒙教育的政治領袖,雖然借用了小康這一具有儒家色彩的詞彙,但他提出的小康社會新思想卻是一個與傳統文化絕不相同的概念。首先,鄧小平的小康社會指的是一種現代社會的狀態,是一種現代化——“中國式的現代化”。同發達國家比較,甚至於和發展中國家中比較富裕的國家比較,這種現代化的水平都是比較低的。但它的最富活力和具有代表性的生產力、社會結構和社會組織,法律製度和思想觀念,都是具有現代性的。二是鄧小平的小康社會是一種社會主義製度,是一種尚未充分發展的社會主義社會——“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處在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誠然,用一般範疇來度量,屬於“不夠格”的社會主義。但它的基本經濟製度、分配原則、調整社會集團利益所遵循的共同富裕的方針政策、國家政治製度和法權體係所規範的社會發展方向,都是最有社會主義特色的。三是鄧小平的小康社會思想表述了一種人民群眾所要達到的一種社會生活狀態,但又有比社會生活更為豐富、寬泛的含義。作為一個最初隻是替代四個現代化的概念,小康社會直接反映的是國家所達到的生產力和社會發展水平,作為整體的國家能力,“國家的力量”。四是鄧小平的小康社會思想強調我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並且常常在同一層麵上使用小康這一概念,說實現這一目標後,“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鄧小平的“小康”不隻是一個經濟概念,而是指具有現代化水平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是一種人民群眾可享受較高水準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生活狀態。鄧小平的小康社會指的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過程中一個較低的階段,一種過渡狀態。鄧小平的小康社會思想是一個動態的和發展的概念。小康社會是一個目標和終點,又是基礎和起點。在沒有達到這一終點之前,它是一個需要“雄心壯誌”和經過巨大努力才能實現的“宏偉的目標”;當我們實現了這個目標的時候,當我們把它放在鄧小平為我們製定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全過程審視時,這一曾經是相當宏偉的目標不過是一個平台和基點,是中國基本實現現代化和能夠“接近發達國家”並與之為伍的基礎和起點。
鄧小平小康社會思想具有極強的現實性,加之鄧小平當時的政治地位,使這一思想從其形成初期開始,就作為黨和國家的行動綱領,成為億萬人民的實踐活動。
1990年,在全國絕大多數地區解決溫飽問題的背景下,黨的十三屆七中全會確定把奔小康作為90年代經濟建設的主題。在十三屆七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八五”計劃的建議》中,中央提出把“人民生活從溫飽達到小康,生活資料更加豐裕,消費結構趨於合理,居住條件明顯改善,文化生活進一步豐富,健康水平繼續提高,社會服務設施不斷完善”,作為從1991年到2000年實現第二步戰略目標的基礎要求。根據《建議》的規劃和展望,到2000年,目前已經實現小康的少數地區,將進一步提高生活水平;溫飽問題基本解決的多數地區,將普遍實現小康;現在尚未擺脫貧困的少數地區,將在溫飽問題的基礎上向小康前進。1995年,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關於製定“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把“基本消除貧困現象,人民生活達到小康”作為“九五”計劃和201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奮鬥目標,爭取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1995年,原定2000年翻兩番的目標提前5年實現。1997年的黨的十五次代表大會上,江澤民在報告中指出:“展望下世紀,我們的目標是,第一個十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再經過十年的努力,到建黨一百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製度更加完善;到下世紀中葉建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