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小康社會思想之探究(3 / 3)

三、全麵建設更加寬裕的小康社會

在2001年春節團拜會上,朱鎔基向全世界宣布,我國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同年3月,在九屆人大四次會議上,朱鎔基又一次指出:“人民群眾生活繼續改善,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這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取得的偉大成就,是中華民族史上一個新的裏程碑”。在論述製定“十五”計劃綱要的重要指導方針時,提出“堅持把人民生活水平作為根本出發點”,“保證人民群眾向更加寬裕的小康生活邁進”。九屆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十五計劃綱要”指出:“世紀之交,我國勝利實現了現代化建設的前兩步戰略目標,經濟和社會全麵發展,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從新世紀開始,我國將進入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階段。”

如何理解“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更加寬裕的小康生活”和“全麵建設小康社會”?首先,我們從80年代末開始,就基本上解決了“溫飽”問題。一個有10億人口的貧窮大國,解決人民的吃飯和溫飽,不僅對中國,即使就人類曆史說,也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情。1995年,我們提前一年實現了第二個翻番目標,中國的經濟實力和生產力上了一個新台階。80年代初,我們製定的小康目標就是生產總值翻兩番,所以,90年代後期完全可以說,我們達到了小康。其次,我國人口眾多,各地經濟發展不平衡,有一部分貧困人口尚未脫貧。中西部農村不少人口雖然解決了溫飽,距小康水平還有距離。還有,雖然2000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萬億美元,但人均水平卻很低。即使在發展中國家,我們的人均收入也不是靠前的。對於達到小康的大多數人來說,其小康生活也是有限的,不全麵的,隻能說“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所以,我們必需按照黨的第十五大提出的,用新世紀第一個10年時間,爭取國民生產總值在2000年的基礎上翻一番,以使人民群眾能過上“更加寬裕的小康生活”。

經過20年的努力,我們和發達國家的距離有所縮小。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計算,1980年,我國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是美國的1/45,1987年下降到1/34,同期和英國相比由1/31下降到1/10,同法國相比由1/45下降到1/31。雖然如此,如果按照絕對值看,我們的差距還是很大的。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資料,1999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789美元,日本為34386美元,美國34091美元,德國為25783美元,英國為24715美元,法國為24630美元。據計算,2050年,我們要趕上美國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需要年平均12.5%的速度。同期,達到英國的水平需要10.1%的速度,達到法國水平要9.3%,日本要9.0%,德國要8.9%。所以,再用50年的時間實現鄧小平為我國製定的第三步發展戰略,“在經濟上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並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在很大程度上說,這又是一個“雄心壯誌”、“宏偉目標”。需要指出,鄧小平的小康社會不是現代化建設的終結,而是達到彼點的一個階梯。把我們已經實現的小康社會的基礎夯實,水平提高,不僅可以使人民群眾的生活更寬裕,而且是實現第三步戰略的需要。這就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意義所在。

rihgt(作者:延安革命紀念館助理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