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北紅軍的無線電通訊與延安無線電通訊學校(3 / 3)

這一時期校長依然是吳澤光,政委改調為張振球,總支書記龍西歐,教務主任孟貴民,管理科長張經約。因教員人數較多,在行政上編成了一個班,王曙為班長,教員有周建南、申仲義、湯翰章、劉法墉、孫俊人、雷振岐、張立中、王光輝、袁血卒、王飛、嚴東生、洪傑、孫有餘、塗光大、翁濂、吳元亮等。

第十三期開學時校址在富縣督河村,1939年3月,學校遷往保安。學員分三批入學畢業:第一批,1938年12月入學,次年5月畢業;第二批學員1938年12月入學,次年10月畢業;第三批1939年12月入學,第二年1月畢業。

1939年6月,通校又從保安遷到延安,暫住抗大校址,7月遷到川口,挖窯洞,建校舍,自此有了自己的校址。

由於國民黨對陝甘寧邊區的封鎖包圍,使得邊區給養非常困難,辦學條件越來越差,同時各抗日根據地業已形成,已具備培養報務人員的條件,因此軍委三局決定采取分散培養的方針,要求通校縮編。於是通校一部分人員調往晉察冀,一部分調往晉西北,另有一些派往白區去工作,留一部分人繼續在延安辦學。因此1939年內,隻在8月招收了62名高級班學員。高級班學員有一部分是從第十三期畢業生中選的學習成績較好、文化程度較高的學員留下的,另一部分是從有關單位選調有一定業務能力的通訊人員。意在培養較高層次的技術人才。

學校縮編後,與日益發展的抗日形勢很不適應,前方急需報務、機務人員,於是通校又擴大招生,僅1940年即招收學員154名。

第十四期於1940年6月開學,共81人,分甲乙兩班。這時校長是吳澤光,協理員鄧典桃,後為劉洪濤,教務主任孟貴民,教員有孫俊人、雷振岐、劉法墉、賈鳳閣、程明升等。

與十四期同時,還舉辦了一個幹部輪訓班,抽調有多年工作經驗的老通訊幹部,到校學習新式收發報機的原理及線路結構,從1940年6月到校至12月結束,共15人。由孫俊人、孟貴民、程明升等親自上課。孫俊人早年畢業於交通大學電機係;孟貴民早年就讀於清華大學電機係;程明升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工學院。他們上課既講理論,又能緊密聯係實際,深入淺出,深受學員歡迎。緊接著又辦了第二期和第三期。後來幹訓班遷至裴莊,歸軍委三局直接領導。

1940年12月,通校招收第十五期學員,兩個班58人。1941年3月和11月又分別招收三個班47人。共計105名學員。1942年1月畢業。

1942年春,軍委三局通知各大區選送一部分有經驗的老通訊幹部到延安學習,並且挑選一些文化水平較高的人員到延安進修。此為第十六期。這一期分為無線電工程隊、有線電機務隊、無線電報務隊、幹訓隊,約50多人。

自整風運動開始後,學校的業務學習基本停止,到1944年以後,學員陸續分配工作。

1944年春,吳澤光從黨校學習回來,繼續任校長,於是又招收了第十七期。學員分為幹訓班、機務班、報務班,共約20多人。1945年8月畢業。

1944年底通校將川口校址讓給總部一台,學校遷至三局所在地鹽店子。第十七期畢業後通校即停辦。1945年8月,吳澤光帶趙傳璧、石永興到晉冀魯豫軍區,吳澤光任軍區三局局長兼晉冀魯豫軍區通訊學校校長,其餘幹部、教員均回三局。

從1935年到1945年的10年中,延安無線電通訊學校共辦了17期,培養出了近千名黨和軍隊急需的無線電通訊人才,解了燃眉之急,為中國革命做出了重大貢獻。

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導人,對無線電通訊事業非常重視,給予了極大的關心。

1939年4月,通校由富縣督河村移往保安途經延安時,應三局局長王諍請求,毛澤東接見了通校全體幹部學員。他說:通訊工作是機要工作,是黨和軍隊的重要工作,是耳目。沒有通訊聯絡工作,中央、司令部和作戰部隊之間就失去了聯係,軍隊打不了勝仗。王諍同誌是軍隊通訊工作的開山鼻祖,過去他們做了不少工作,有很大成績,今後你們還要做出更大的成績。你們要當無名英雄,我們革命隊伍是有有名英雄、有無名英雄,許許多多的革命鬥爭和卓越功績都是無名英雄創造出來的。你們做無線電工作的,當教員的、當炊事員的都是無名英雄,有名英雄是少數,無名英雄是多數。1944年春節和1945年春節,毛澤東又兩次接見了三局及通校的有關人員。他說道:中央離開你們三局,我們在窯洞裏就沒事可做了。

1938年春至1939年初,周恩來先後三次派申光到香港,通過地下黨及愛國民主人士購買電子管、手搖發電機等器材。申光說:“當時隻要能買到無線電器材,錢的問題上級一定能夠給予保障。周恩來副主席曾一次就批給我3萬元現洋(銀元)。3萬元是個巨大的數目,那時我們八路軍的薪餉總共也不過20多萬元。”

1940年,一批從香港運回的器材,費盡心機,通過層層封鎖,運到重慶。為了順利地通過國民黨的關卡,周恩來親自帶領車隊送到延安,又派他的警衛員龍飛虎把器材送到三局。耿錫祥記得有15瓦手搖發電機10箱,每箱4部,電池大約50箱,還有許多三極管、二極管、漆包線、各種表頭等。其中有一些是當時的最新產品。1941年5月,用這些器材為中央新華廣播電台組裝了一部大功率的發射機組。

延安無線電通訊學校停辦之後,培養無線電通訊人才的任務由各根據地自己去辦。根據三局指示,1944年2月,由聯防司令部組建通訊訓練隊,負責培訓西北地區所需的無線電通訊人才。

rihgt(作者:延安革命紀念館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