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北紅軍的無線電通訊與延安無線電通訊學校(2 / 3)

無線電訓練班辦到第二期時,遷到瓦窯堡。1935年12月底,中央紅軍到了瓦窯堡,軍委三局、原紅軍通校(長征時改為教導大隊)的部分人員也到達瓦窯堡。中央軍委三局到來後,決定原紅軍通校的人員和陝北紅軍的無線電訓練班合並,正式宣布成立軍委無線電通訊學校(因校址多半時間在延安,所以通常稱延安無線電通訊學校)。累計計算,這時招收的學員為第三期,所以二、三期同時在校。第三期的學員有孫道會、吳予彬、邱世淮、羅木清(羅江)、溫鳳山、廖少權、梁茂成、潘和宴、陳生貴等。1936年4月第三期畢業。

延安無線電通訊學校成立時,任命吳澤光為校長,曾三為政委,申光為教務主任,教員有計加貴、常如鬆、賈鶴令、李益民等。通校成立後,逐步走上正規,在其發展過程中,隨著革命的發展呈現出階段性。從第四期至十一期,主要是招收部隊中有文化、政治上可靠的青年幹部,人數也較少。1938年第十一期以後,因為大批知識青年到了延安,學員的成分有了很大變化,大批城市來的知識青年到通校學習,文化程度提高,人數也大量增加。

1936年2月在瓦窯堡九溝台招收第四期學員,共9人:劉長生、俞占鼇、梁茂成、蕭賢法、王興、吳德山、陳運棟、姚世祿、陳生貴。其中陳生貴、蕭賢法、梁茂成等都是因病而留在第四期繼續學習的。1936年7月第四期畢業。

1936年5月第五期開學,校址由瓦窯堡九溝台隨黨中央移至保安西五家溝門。學員19人,分為甲乙兩班,甲班10人,乙班9人。他們是李從舟、羅璋、黎輝室、周德顯、熊夢飛、郭城、李福興、匡士賢、黃啟先、崔傳雲、梁恩九、胡仁壽、劉有光、王甫連、胡占全、胡三品、張潤蘭(女)、溫寶華(女)、甄彩雲(女)。甲班於1936年8月畢業,乙班於9月畢業。

1936年6月第六期開學。因和上一期入學時間隻差一個月,故兩期同時在校學習。學員有25名,按進度不同分為甲乙丙三個班,甲班8人,乙班7人,丙班10人,他們是:劉遠、邢紹孔、池大昌、王必恭、王宗金、李錫成、吳恒壽、區思炫、林英才、李乾、張生明、何渭信、鍾潘猷、李桂生、彭效萍、羅士海、郭長波、張乃見、劉克、施正前、王樹青、張作功、陳德、賴仰高、楊發科。

1936年9月和11月通校招收第七期學員。開學不久即爆發了西安事變,政委曾三調往西安工作,楊毓卿任指導員、沈毅力任教務主任,教員有:常如鬆、湯翰章、計加貴、吳尚南、賈鶴令、楊迪哲、李欽、阮宗紹、黃慶元等。1937年1月,通校跟隨黨中央由保安西五家溝門遷至延安城裏城隍廟內。4月又遷至涇陽縣雲陽鎮。學員共有19人,分甲乙兩班。他們是:曹懷銀、賀瑞金、張合山、楊才盛、錢鬆甫、柳仁甫、劉建輝、劉國占、陳雲軒、潘廣寬、樊濟昌、李鶴翔,吳恩楠、程崇賢、彭國安、葉子堂、羅誌平、劉紹澤、金靜英(女)。學員多數是長征過來的青年幹部,有少數是從國民黨統治區到延安參加革命的青年。第七期甲班於1937年2月畢業,乙班於6月畢業。

1936年12月,通校招收第八期學員,共31人,分甲乙兩班。甲班11人,李永發任排長,學員有黃傳龍、張利貞、鮮才文、陳桂運、吳近錄、劉傳德、張樹名、李縈名、陳慧清(女)、趙永清等。乙班20人,有龔才發、許國禎、秦相國、王恩泌、邱家模、賴洪、李家齊、鄢良子、廖昌林、謝輝標、王玉華、孫元恩、徐元芝、顧玉平、曾紹先、張悟道、廖代春、劉發海、匡錢生等。1937年9月甲班畢業,12月乙班畢業。

第九期於1937年6月開學,這一期時調魏洪亮任政委,校長仍是吳澤光,教務主任沈毅力,教員有王曙、楊迪哲、雷振歧、申仲義、嚴東生、張可曾、睢鴻傑、湯翰章、張維東、孫有餘、阮宗昭、吳元亮、黃慶元等。在學生中設學員隊,隊長楊迪哲、指導員楊毓卿。這期學員較少,隻有8人:顏斌、張模陶、吳茂達、趙德淳、秦賢成、袁心、許勝光、郭誌瑞(女)。1937年底,通校又遷回延安鹽店子。

1937年抗日戰爭開始後,八路軍主力陸續開赴抗日前線,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對無線電通訊人員的需要急劇增加。軍委三局決定加速培養無線電通訊人員,采取的辦法是擴大通校的招生名額,並適當縮短學製。於是第十期在1937年12月入學,共42人,分甲乙丙三個班,學製分別為4、5、6個月,學員畢業後立即分配到工作崗位。

第十一期於1938年2月開學,開學不久通校由延安遷到富縣東村,後因吃水困難又從東村移至督河村。為了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教學效果,通校於1938年5月正式建立實驗室,並從十一期開始,有計劃地組織學員進行電工和無線電機實驗。實驗室的器材,大部分是電台上換下來的舊機器和零件。從十一期開始,增加了一些青年知識分子到校學習。從前方部隊抽調的幹部學員編為一排,排長熊景釗,從抗大、陝公等調來的學員編為二排,排長劉天元。第十一期兩班學員分別於1938年8月和9月畢業。畢業時有學員52人。

1938年5月15日,第十二期開學,學員共有66人,分為三個區隊(即甲乙丙班),從這一期起,因學員很多是投奔延安參加革命的知識青年,文化程度高,所以學習內容有了較大的變化,除報務外,還學習較深的電學、高中數學以及部分無線電機務知識。1938年11月畢業。

1938年8月開始,通校招收第十三期學員。這一期學員都是從全國各地到延安參加革命的知識青年,總數約220人,女生多,他們文化程度高、熱情、積極,不少學員在十三期畢業後,又進入高級班學習。這一期由於分配到校時間不盡一致,因而開學及畢業時間也不相同,但仍總稱為十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