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大第三期 (1937年8月21日至1938年4月)校長林彪,副校長羅瑞卿。學員為八路軍幹部和知識青年,培養抗日軍政幹部1272人。校址延安。抗大第三期編為三個大隊。第一大隊為軍事大隊,第二大隊為政治大隊,第三大隊為知識青年大隊。
抗大第四期 (1938年4月至12月)校長林彪,副校長羅瑞卿。學員為八路軍幹部、新四軍幹部、知識青年、華僑青年、國外留學生等,培養抗日軍政幹部5562人。校址延安、瓦窯堡、甘肅合水縣慶陽鎮、陝西洛川縣、延安蟠龍鎮。抗大第四期先後共編為8個大隊43個隊。抗大第四期第一、二、六大隊於1938年8月畢業,其餘學員於同年12月陸續畢業。抗大第四期最顯著的成績,就是將4000多名知識青年培養成為堅強的抗日軍政幹部。抗大第四期也是抗大創辦以來最為輝煌的時期。
抗大第五期 (1939年1月至1940年1月)校長林彪,副校長羅瑞卿。學員主要為知識青年、華僑青年、國外留學生等,培養抗日軍政幹部1.33萬人。校址延安、晉察冀。抗大第五期編為5個大隊,41個學員隊。1939年6月1日,抗大舉行了隆重而熱烈的“紀念抗大成立三周年”慶祝大會,慶祝活動曆時4天。7月10日,根據中共中央《關於抗大陝公等學校遷到晉東南的決定》,抗大離開延安,挺進華北敵後辦學。抗大第五期是抗大迅猛發展的一期,不僅學員人數多,更重要的是為適應抗日戰爭形勢的發展需要,開始創辦分校,挺進敵後辦學,更直接地為前線培養輸送大批的抗日軍政人才。
抗大第六期 (1940年1月至12月)校長林彪,副校長羅瑞卿(先)、滕代遠(後)。學員主要來自八路軍幹部、新四軍和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等幹部,其顯著特點是出身於工農家庭的學員占抗大第六期學員總數86%,因而給這期的教學工作帶來很大的困難。在殘酷的戰爭環境中,抗大第六期共培養抗日軍政幹部4900人。為了對付日偽軍的頻繁“掃蕩”,抗大總校的流動性很大,又先後移駐山西武鄉縣蟠龍鎮、黎城縣西井鎮、河北邢台縣漿水鎮等地。
抗大第七期 (1941年1月至1942年4月)校長林彪、徐向前(代理校長),副校長滕代遠。學員為八路軍幹部、新四軍幹部,培養抗日軍政幹部2551人。校址河北邢台縣。1941年6月1日,抗大總校在校部前南峪村隆重舉行“紀念抗大建校五周年”大會,慶祝活動曆時7天。
抗大第八期 (1942年5月至1945年9月)校長林彪,副校長滕代遠、何長工(代理副校長),副校長何長工、彭紹輝(後)。學員為八路軍幹部、新四軍幹部,培養抗日軍政幹部6000人。校址河北邢台、陝西綏德。為了大量培養和儲備幹部,準備進行戰略反攻,1943年春,抗大總校1000多人由河北省邢台縣漿水鎮返回陝北綏德。1945年10月16日,抗大總校一部奉中央軍委令,赴東北建立了東北軍政大學。
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後,中共中央決定改變抗日軍政大學的建製,把抗大分散到各抗日根據地,到敵後辦學,“使教育為民族自衛戰爭服務”。1939年5月7日,抗大分校成立組織教育委員會,傅鍾任主任。委員:陸定一、楊尚昆、何長工、周純全、黃歐東、左權。抗大總校挺進敵後,相繼在陝北、華北和華中抗日根據地創辦了10餘所分校,5所陸軍中學,1所附屬中學,培養造就了數十萬德才兼備的抗日軍政幹部。對堅持持久抗戰,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
1.抗大第一分校1938年12月在陝西延長縣組成,先後轉戰華北、山東,1943年3月縮編為山東軍區教導第一團。我軍第一個防化幹部訓練隊在抗大第一分校成立。抗大第一分校是抗大分校中在敵後創辦最早、曆時最長、培養幹部最多、辦學成績最為顯著的一所分校。何長工、周純全、袁仲賢、曾國華先後任抗大第一分校校長。7年來,培訓了2.4萬多名軍政幹部,為抗日戰爭初期鞏固和發展山東敵後抗日根據地做出了重要貢獻。抗戰勝利後,該校奉命從山東費縣出發先期抵達吉林通化市,歸回抗大總校建製,編入東北軍政大學第三支隊。
2.抗大第二分校1938年12月成立,由抗大第七大隊和第一大隊為基礎組建。陳伯鈞、孫毅先後任抗大第二分校校長。5年來,抗大第二分校共培養了2萬餘名幹部,在晉察冀抗日武裝力量的建設和根據地的鞏固與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943年1月,抗大第二分校返回陝北歸總校建製。
3.抗大第三分校1939年7月抗大總校離開延安挺進敵後辦學時,留下一部分教職學員組建的。許光達、陳奇涵、郭化若先後任抗大第三分校校長。1941年11月與軍政學院第三、四隊合組為軍事學院。至1943年3月編入抗大總校,這所學校培養了2600餘名具有相當水平的專業人才,為八路軍的發展壯大做出了積極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