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軍事學院1941年12月21日中共中央軍委決定將第三分校與軍政學院第三、四隊合組為軍事學院。朱德(兼)、徐向前先後任軍事學院院長。1943年3月,軍事學院並入抗大總校。
5.抗大第四分校1940年3月在安徽渦陽縣創辦,是以新四軍第六支隊隨營學校和抗大總校華中派遣大隊為基礎的。彭雪楓(兼)、張愛萍(兼)先後任抗大第四分校校長。抗大第四分校是新四軍中成立最早、曆時最長的一所分校。培養了近5000名抗日軍政幹部,為新四軍第四師和豫皖蘇抗日根據地的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1944年9月11日,彭雪楓在收複河南夏邑縣八裏莊與日偽軍作戰中,不幸犧牲。為了紀念彭雪楓烈士,抗大四分校改名為雪楓軍政大學。
6.抗大第五分校1940年11月在蘇北鹽城成立,是由皖東幹校、蘇北幹校和新四軍江北指揮部幹校兩個大隊合並組建的。1941年10月,新四軍第三師成立了新的抗大第五分校,原抗大第五分校改稱抗大華中總分校。陳毅(兼)、黃克誠(兼)、鍾偉、謝祥軍先後任抗大第五分校校長。抗大第五分校是華中敵後抗日根據地一所重點分校。這所分校先後培養了近5000名軍政幹部,為新四軍的發展和華中抗日根據地的鞏固做出了貢獻。
7.抗大華中總分校1941年12月,中共中央華中局、中央軍委華中分會和新四軍軍部決定,以抗大第五分校為基礎成立抗大華中總分校。陳毅(兼)任抗大華中總分校校長。抗大華中總分校的任務是統一領導新四軍各師抗大分校、隨營學校和教導隊培養訓練幹部的工作。另從原分校抽調一部分幹部組建新的抗大第五分校,劃歸新四軍第三師領導。1943年1月,根據中共中央華中局、中央軍委華中分會和新四軍軍部關於精兵簡政的指示,抗大華中總分校的幹部教員和學員全部分配到部隊和各分校,部分幹部教員和華中局黨校的部分幹部教員前往延安。抗大華中總分校就此結束。抗大華中總分校先後培養了近300名抗日軍政幹部。
8.抗大第六分校1940年11月成立,1943年冬撤銷。為保留太行軍區培訓基層幹部的骨幹力量,特留下抗大第六分校第二大隊的幹部教員,在河北省涉縣古新鎮一帶組建抗大太行大隊,繼續為第一二九師培養基層幹部。1945年春,抗大太行大隊擴建為抗大太行分校,短期輪訓了第一二九師的一批連排級幹部。劉忠、徐深吉、李達(兼)先後任抗大第六分校校長。1945年10月,抗大太行分校奉命與抗大太嶽分校合並,正式組建晉冀魯豫軍政大學。
9.抗大第七分校1941年7月在晉西北興縣創辦,1943年轉移到隴東地區,1945年11月結束。周士第(兼)、彭紹輝(兼)先後任抗大第七分校校長。抗大第七分校轉戰於黃河兩岸,曆經艱辛,在抗日戰爭的烽火中,為八路軍培養了大批年輕幹部。
10.抗大第八分校1941年5月以新四軍第二師軍政幹部學校為基礎創辦,1945年8月抗戰勝利後結束。張雲逸(兼)、羅炳輝(兼)、馮文華先後任抗大第八分校校長。共舉辦4期,培養學員2000餘人,為新四軍第二師的發展和皖東抗日根據地的建設做出了貢獻。
11.抗大第九分校1942年5月由抗大蘇中大隊改編成立,1944年夏改為蘇中公學。粟裕(兼)任校長。第九分校為新四軍第一師、第六師和蘇中、蘇南抗日根據地培養了3300餘名軍政人才,特別是培養了一批華僑青年幹部,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12.抗大第十分校1942年2月在湖北隨縣白兆山陽店成立,由原新四軍第五師隨營學校改編而成。李先念(兼)任校長。在險惡的戰爭環境下,抗大第十分校其流動性之大是其他分校所少見的,學員們天天背著背包行軍、上課,每到一處,隻能駐十天半月。被譽為堅持在豫鄂邊敵後抗日根據地培養訓練幹部的“背包大學”。這所學校先後為新四軍第五師和豫鄂邊共培養4000多名軍政幹部。
13.抗大皖江第十分校1945年5月在安徽無為縣團山創辦,是以新四軍第七師教導隊和幹部訓練班為基礎的。10月,改為新四軍第七師隨營幹部學校。譚希林(兼)任抗大皖江第十分校校長。在短短的半年時間裏,這所學校培訓了近千名軍政幹部,為新四軍第四師的發展和皖江抗日根據地的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14.抗大太嶽分校1944年10月以抗大太嶽大隊為基礎組建。陳賡(兼)任抗大太嶽分校校長。在戰爭頻繁、學校流動頻繁的情況下,抗大太嶽分校為八路軍第一二九師第三八六旅和太嶽軍區部隊培養了大批基層抗日軍政幹部。1945年10月,抗大太嶽分校奉命與抗大太行分校合並,正式組建晉冀魯豫軍政大學。
抗大最主要的曆史功績,就是為黨培養造就了一大批德才兼備的抗日軍政幹部。抗大辦校十年間,培養出來的幹部達十多萬人,其中許多人成為黨和軍隊的高級幹部。他們為我黨我軍的發展壯大,為奪取抗日戰爭和全國解放戰爭的勝利,也為建國後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組織基礎。
rihgt(作者:延安革命紀念館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