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常將延安稱為正確路線方針政策的抉擇之地。在毛澤東的領導下,中共中央在延安13年。這13年在中國革命的曆史上可謂意義非同尋常。中國共產黨在此期間日臻成熟,毛澤東思想在此期間完成構建。中國革命在延安積聚起不可戰勝的力量。中國共產黨帶著崇高的理想走進了延安,以13年的艱苦奮戰,迎著勝利的曙光從延安走向了全國。今天的參觀者到延安總是懷抱一絲好奇之心,敬仰之餘總想尋找一個答案:這群小米養育的政治精英,這批延河沐浴的將士,為什麼能夠承擔起拯救中國的曆史重任?為什麼能夠揚起中國革命勝利的風帆?
也許參觀者可以在這裏找到很多的答案,可以領悟到很多的道理,但是有一點是共識,那就是:13年的延安是以一種強大的先進性力量感召著人們,以一種光輝的理想信念鼓舞著中國。從延安窯洞的簡陋樸素、黨的領袖們的廉潔勤政、戰士的奮發圖強、人民的鼎力擁戴,人們追尋著延安之所以散發無窮魅力的曆史足跡。是啊,正是中國共產黨先進性的強大力量,使當年的延安成為熠熠生輝的紅色聖地,成為各路英雄薈萃和向往之處,成為承載中國革命勝利的一塊沃土。
學習散記之三
中國延安幹部學院的教育模式與一般黨校有所不同。最主要的區別是突出“現場體驗”,在實地進行案例教學。其優點十分明顯,就是充分利用革命舊址遺跡、遺物、展覽館圖片資料等直觀性的曆史資源,創造曆史的實地場景,模擬教育內容的時間倒流。
聽著“現場體驗課”的教學老師說“當年如何如何”、“站在這裏,我們想到……”、“毛澤東當時就在這個窯洞的窗前……”等等的話語,看著眼前一幕幕實物場景,我常常忘卻了或者說模糊了時間的概念,仿佛到了半個多世紀前的此時此刻,目睹著中國共產黨以及領袖們決策中國革命的雄姿風采。在這裏,不由你不浮想聯翩,不由你不轉換思緒。盡管我認為這樣的“現場體驗課”還有很多可以改進之處,但我不得不承認,這樣的教育模式還是產生了明顯的效果,這是高等院校的課堂教學模式難以產生的效果。
教學過程中也安排了幾次課堂教學,教學內容都緊密結合延安時期黨的曆史實踐主題,如“新民主主義理論與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黨在延安時期局部執政的曆史經驗”等等。課堂教學的課時不多,主要是“現場體驗”。安排的“現場體驗課”教學有:在延安革命紀念館、抗大紀念館、鳳凰山革命舊址、楊家嶺革命舊址、棗園革命舊址、王家坪革命舊址、四·八烈士陵園、陝甘寧邊區政府舊址、參議會會址和南泥灣舊址等地方進行的主題教育。延安的革命舊址還有很多很多,這隻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現場體驗”的教學采取講解員一般介紹和延安幹部學院聘請的教授專題講授相結合的方法,在了解基本曆史背景的基礎上進行一個主題的深化教育。比如,在楊家嶺半山腰毛澤東的舊居前,專題講解的教授突出了黨的理論創新的主題。毛澤東在延安先後住過鳳凰山麓、楊家嶺、棗園和王家坪四個地方。從1938年11月至1943年10月住在楊家嶺近5年,是時間最長的。這段時間正是毛澤東理論創新的黃金段。毛澤東在這個窯洞裏寫下了大量的重要著作:如《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論》,如整風運動幾篇重要報告和《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等等。建國後出版的《毛澤東選集》四卷共收入文章159篇,延安時期寫的達112篇,其中,在楊家嶺這個窯洞裏寫的占了40篇。這個簡陋的窯洞曾經賦予偉大領袖以無窮靈感,見證了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充滿活力的理論創新,使大家深有感觸。
“現場體驗”的案例教學還請來了當年戰鬥在延安這片土地上的老同誌來做曆史見證人。在陝甘寧邊區政府舊址,88歲的老人曹誌謙給我們回憶了當年黨領導的邊區政府如何為人民的利益著想,如何有效地領導邊區政權建設,如何體現黨的先進性的種種事例。曹誌謙老人談起當年的事情,聲情並茂,神采飛揚,仿佛還身處曆史的那個瞬間。看著這位革命老人,聽著那些昔日往事,我們深切地感受到共產黨領導的政權之所以受到擁戴,原因在於它完全代表和反映著人民的利益。過去如此,現在同樣如此。革命為民,執政為民,離開廣大的人民群眾,共產黨人將一事無成,這可是千真萬確的真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