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訪延安(3 / 3)

中國延安幹部學院的老師為我們準備了《延安時期領袖著作選編》等一套教材,如《黨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延安整風與黨的建設偉大工程》等。此外還有幾本供“現場體驗”課參考案例教材。這些文字的資料,配以實景的現場觀感,使大家對延安時期黨的奮鬥曆程和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風貌有了比較全麵豐富的了解。學員大都長期從事中共黨史黨建方麵的教學和研究,對延安時期的黨史原先都不乏了解,但都是書本上的知識。通過“現場體驗”的教育,認識深刻多了。

學習散記之四

到革命聖地,感悟延安精神是最大的收獲。延安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的一麵旗幟。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率領全黨創造並實踐了延安精神。毛澤東又把延安精神帶進了新中國。改革開放後,鄧小平、江澤民和胡錦濤都就弘揚延安精神作過闡述。這次能夠在實地領悟延安精神,確實有真切的進一步的認識。

據學習資料介紹,延安精神的概念最早始於毛澤東1942年的一篇講話,裏麵講到“延安縣同誌們的精神”,當時突出的是共產黨人不怕困難,克服困難的思想和行動。1968年5月3日,《人民日報》《解放軍報》共同發表《延安精神永放光芒》的社論,第一次明確使用了“延安精神”這個概念,其中著重強調的是艱苦奮鬥的精神。這個精神我以為確實是延安精神的內核,或者說最具本質的內容。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認識的深入,延安精神其實還包含著更為豐富的涵義,因為畢竟它反映著中國共產黨一個時代的偉大實踐,反映著共產黨一代人的精神風貌。僅僅以艱苦奮鬥代表延安精神顯然縮小了它的價值意義。

關於延安精神,黨中央領導人從不同的角度論述了其包含的豐富內涵,理論界也有很多的研究,全國還有一個延安精神研究會,許多研究成果富有啟發。概括起來說,學者們認為,延安精神主要包括: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作風;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創業精神;生氣勃勃、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江澤民根據理論界同誌的研究和宣傳曾作了四個主要內容的概括。這些概括無疑大大豐富了延安精神的涵義,對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具有重大意義。此次在延安,雖然自然條件和物質生活今非昔比,但許多保留的舊址實景仍然能讓人回味當年中國共產黨的艱難困境。紀念館的講解員說,毛澤東當時問大家,我們或者是解散,或者是餓死,或者是自力更生、克服困難,同誌們選擇哪一條路?大有無路可退的意思。延安精神就是孕育於這樣的曆史氛圍,就是鑄造於這樣的時代背景。

站在延安窯洞前,看著黨的領袖們當年奕奕風采,我一次次陷入沉思,延安精神在腦海裏浮現。我在想,延安精神是全體共產黨人的風貌濃縮,其中應該包含兩個層麵上的內容,一個是廣大黨員的精神麵貌,另一個是黨的領袖和各級幹部的思想狀態。於是,我有一個新的發現,延安精神還包含著一層更重要的涵義,那就是齊心協力要幹一番大事業的氣概和決心。我領悟到,那時毛澤東以及聚集在他周圍的中共領導人,身在延安,心裏已經在謀劃籌建一個新中國的宏圖,已經將眼光轉移到超越延安地界更為廣闊的天地,已經在做開創曆史新紀元的準備。而這樣的氣概和決心深深地傳播到並感染著全體共產黨員,從而使所有人忘卻了所有的惡劣環境,拋棄了一切的私利雜念,全身心地投入崇高而偉大的革命事業。我不知道這能否算一個新發現。假如我的領悟能夠成立的話,那麼,延安精神的這層涵義正是我們今天需要大力弘揚的。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曆史留給人們的不僅僅是片段的回憶,更是不絕的動力。誠然,延安精神是一個曆史的和地域的概念,是在那個年代、那個地方,中國共產黨人創造並實踐的思想和行為的集中體現。但是,延安精神以體現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本質而繼續閃耀著光芒。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需要對照延安精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事業需要弘揚延安精神,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的永恒課題需要延伸延安精神。

rihgt(作者: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