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孔子“樂學”的治學境界,使得他在帶弟子周遊列國期間,留下不少勤學好問的佳話。對他而言,處處是學習之處,時時是學習之時,事事是學習之事。
有一次,孔子進入魯國的太廟。太廟是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地方,裏麵陳列著許多文物古器,還常舉行祭祀活動。在這裏,可以了解曆史和有關的典章製度。孔子進太廟後,就下工夫認真地進行考察,對每一件不明白的事情都要虛心地向別人請教。從廟裏陳列的件件文物古器到舉行儀式時的伴奏和音樂,樣樣都要找人問個究竟。
活動結束後,他還拉住別人繼續問一些自己不明白的問題。他這樣做,曾被人看不起。有人說:“誰說這個年輕人懂得禮貌呢?他跑進太廟,什麼事都要問。”孔子聽了說:“不懂就問,這就是禮啊!”
孔子的一生,實現了治學與人生的完美相融。在他的治學思想中,行萬裏路,也讀萬卷書,因為人生就是一本永遠讀不完的巨著。
作為中學生,在我們緊張的學習過程中,一定要正確理解和懂得學習興趣和學習成果、學習效率之間的關係。濃厚的學習興趣可以使我們對學習充滿熱情,能主動克服各種困難,全力以赴地實現自己的學習願望和人生理想。如果對學習不感興趣,僅僅由於強製而求知,則味同嚼蠟,苦不堪言。
通過上麵的介紹,我們可以將名聯“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略作修改——“書山有路情為徑,學海無涯樂作舟”。也就是說,學習絕不應是苦役。“苦”學固然可能學有所成,但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隻有當一個人在積極的狀態下,大腦神經才能活躍起來,學得的知識才能更紮實,更有效,記憶才能更牢固,更靈活。
有人說,假如成為“天才”是一種人生的幸福,那麼獲得幸福的道路隻有一條,那就是培養自己的興趣並樂學。
§§第四章 盡顯魅力 校園生活展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