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品味錄(三則)(1 / 3)

春節品味錄(三則)

女兒終於能回家過年了。五年前,她負笈英倫,去年底回到北京工作。春節假期,廣州陰雨綿綿,入骨的寒冷十年一遇,久違的合家團圓,卻讓我們心底溫暖如煦。細細品味過年的“年味”,拾取幾個片段、幾縷心緒、幾番思量記錄起來,心中依然溫馨。

圍爐年飯

今年,女兒早早就提議前往深圳,與外公外婆一大家子吃團圓飯,人多熱鬧,享受天倫之樂。今年農曆二十九就是除夕,中午時分,我們乘坐和諧號動車,一小時車程到達了深圳。我們住在天河區,乘動車特別方便,本想體驗乘坐城際高鐵的風馳電掣,但廣深兩地點對點都在郊外,雖然乘車時間縮短半小時,但對於住在兩地市區的人們來說,兜兜轉轉,費時費錢。估計是決策者高瞻遠矚,為了方便以後的城裏人吧。

年飯就擺在小舅子家裏梅林新村。未進家門,已聽到屋裏傳出時快時緩的刀工聲。一聽這熟悉的節奏,就知道孩子外婆親自操刀,老人家在灶頭忙忙碌碌了幾十年,弄幾桌家常飯,那是小菜一碟。仔細傾聽,忽然想起《庖丁解牛》那庖丁“砉然向然,奏刀然,莫不中音”解牛的刀法,內心莞然。走進客廳,男女老少,濟濟一堂,看著掛滿利市封的盆花盤果,聽著大家的歡聲笑語,感受著屋子裏洋溢的濃濃的喜慶氣氛,是一種久違的幸福。

民以食為天,吃年飯是過年的重頭戲。以往的深圳大家庭聚會,都是在飯店進行,免去買菜做飯和膳後打掃戰場的折騰。今年的年飯,大家都提議在家裏吃,一邊打邊爐一邊看春晚,說說笑笑,熱熱鬧鬧。

廚房裏,嶽母和外弟媳婦在忙著準備飯菜,雞鴨魚肉、青菜蘿卜、海鮮幹貨、調味配料,應有盡有,一堆堆、一盤盤地壘著,各種造型、各種顏色,勾起了味蕾。我們插不上手,都圍坐在客廳,吃著年果嗑著瓜子,看著電視拉著家常,津津樂道地品評著電視節目。此刻,我儼然成了一個追星族,傻乎乎地聽孩子們八卦電視劇裏明星的娛樂新聞。平常難得這麼休閑,忙碌一年,得好好享受親人團聚的快樂時光。

年飯是吃火鍋,大家圍著客廳裏的大茶幾,一會兒坐著,一會兒站著,縱橫下箸,飛象過河,食相可掬。佳肴誘人,不一會兒就風卷殘雲般,把跟前的一盤盤葷菜消滅掉。大家邊饕餮美食,邊舉杯祝福,互問長短,年飯的話題海闊天空,女兒繪聲繪色地描繪了回國這幾個月的工作情況。大家你一言,我一語,關愛之情,感恩之心,溢於言表。年飯桌上,親人之間的交流顯得特別融洽,特別溫馨。在寒冷的天氣裏,吃著可口的菜肴,感覺渾身上下暖洋洋。聽著女兒不緊不慢的話語,看她略顯瘦弱的模樣,我心生憐惜,情不自禁地往她碗裏夾菜,邊夾邊傾聽著大家說話,時不時也插上幾句,點評點評,心裏感到特別地自豪。女兒說話的時候,一舉手一投足,一顰一笑,自然而然。凝視女兒清秀的臉龐,飄逸的長發,亮麗有神的眼睛,折射著一種知性。驀然回首,她已成就學業,步入社會了。時光飛逝,韶華如水,為人父母,老去也欣慰。

遐想間,驚詫聲、讚歎聲夾著女兒的謙卑聲,把我拉回神來。哦,原來女兒為每個親人都準備了一份禮物,老人大人小孩,人人有份,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度身訂購各相宜。這是她用職業生涯掙的第一份勞動報酬所購買的禮物。這閨女是個有心人,為了回家過年,她早早在北京、在網上購買了一大堆禮物。禮物不在乎大小,有這份用心,足以令親人開懷。父母的幸福,莫過於子女初長成。

屋裏暖洋洋的,大家庭的年飯,在家裏吃得特別舒心。素的葷的,都是家鄉產的或朋友捎帶來的。家種的有機菜,家養的雞鴨,雖沒有鮑參翅肚名貴,也沒有大廚主理,但都是天然的綠色食品,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互相幫助,親情圍繞,別有一番風味。

窗外涼風依然,除夕的鞭炮聲、鑼鼓聲由遠而近,此時,梅林村早已張燈結彩,敬奉先人的香火,在左鄰右舍的陽台上正嫋嫋飄蕩……深圳是一個年輕的移民城市,來自五湖四海的家庭,傳承著各地過年的習俗。東西南北,“爆竹一聲舊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除夕夜裏,驅邪辟災,敬拜天地,尊老愛幼,增添起濃濃年味。

微博徜徉

“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我非臥龍,無法仰臥茅廬,名動天下。平日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忙忙碌碌,沒有這份閑情逸致的瀟灑和智慧。

今年春節,廣州遇上倒春寒,連日來,陰雨綿綿,寒風刺骨,親朋好友大多回老家歡度春節。春節假期,無需探親訪友,可以慵懶自在,一覺睡到自然醒,即使賴在被窩沒夢也舒服。這幾天,除了惡補平日睡眠的不足,就是整天盯著電視機看重複播出的春節聯歡晚會。趙本山缺席的春晚,心裏總覺得有絲絲的遺憾,畢竟這哥們兒為了讓全國人民能歡樂過春節,他鞠躬盡瘁地逗笑了二十年,就憑這甘於奉獻的精神,就無愧於春晚藝術常青樹的光榮稱號。幾天下來,沒頭沒尾地看了幾遍節目,竊以為今年的春晚稱得上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精彩紛呈。一家人能在家裏靜靜地待在一起,以風聲雨聲電視聲做伴,家事國事天下事神侃一番,也算是假期裏最愜意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