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生感悟——在肇慶學院文學院“校友講壇”上的演講(1 / 3)

我的人生感悟——在肇慶學院文學院“校友講壇”上的演講

主持人(肇慶學院文學院黨委書記王敏):

我們十分榮幸地請到了黃忠校友為“校友講壇”做第一個演講嘉賓。他是我們的優秀校友,1979~1982年在我們學院就讀,在去年校慶四十周年的時候,是我們文學院邀請的傑出校友之一。鮑院長和我都一直想在文學院開設一個“校友講壇”,請我們在社會上有成就、有才華的校友回來,跟同學們講一講他們曾經在這裏走過的歲月,講一講他們曾經種下的紫荊花樹。下麵我們就以熱烈的掌聲歡迎黃主任給我們作他的人生感悟演講。

黃忠:

非常榮幸能被母校邀請作“校友講壇”的第一講,也非常慚愧,離開母校近三十年,我沒有能成為王書記話語中的有成就有才華的校友。肇慶學院辦學四十年,確實培養了一大批出類拔萃的優秀人才,很值得我們引以為豪。去年,王書記和鮑院長在校慶前跟我說過,希望在我們文學院開設一個“校友講壇”,當時在場的幾個師兄弟討論過這個事情,覺得這個活動很有意義,但我沒想到學院會邀請我來參加這個活動並作第一講。這次到學院是因為工作原因過來的,明天要在這裏參加一個全省書法課教師培訓班的開班儀式。今天下午,鮑院長和王書記又非常誠意地提起這件事情,我也不好推卻了,師命不可違啊。擇日不如撞日,就利用今天晚上,即興與大家分享我畢業後的人生感悟吧。

學院原來定的題目是談人生的價值觀,我覺得這個題目很有現實意義,但也不想用板著臉孔講大道理的方式來演講,因為我與大家是校友。今天站在這個講台上,我是以一個師兄的身份來跟大家分享我畢業後走過的一段真實的路和內心的體驗。在座的胡寶堅書記(肇慶學院黨委副書記)是我的老師,我在他身上學習到很多東西。因此,我今天的演講不是讓大家分享成功,而是告訴大家要有追求,要有堅持,心中永遠不要放棄自己少不更事時期的理想。我一直認為,在這個世界上,人人都是平等的,每個人都那麼重要,每個人都應成功,每個人都應幸福。在今天這個講壇上,我隻是以一個平凡人,以一個校友,或者更準確地說以一個肇慶師專培養出來的、一直在教育戰線耕耘的資深教育工作者的身份來跟大家分享。在座的同學都是不同年級的師範生。那麼,我想對快畢業的同學說一些話,對我們新進來的同學也說一些話,把我讀大學前到讀大學後的一些經曆跟大家說說,但願能對大家有點滴的啟示。

我記得母校校慶是12月18日,明年就是四十一周年,我是1982年的畢業生,明年就是我離開這個學校三十周年。我是1979年進來的,當時學校叫肇慶師專,能在三十年後以一個校友的身份來回憶當年走過的路和當年的歲月,心情很激動、很感慨。讀大學前有很多很多的想法,因為我的經曆跟大家不一樣。大家是中學畢業以後或者是應屆或者是複讀,或者是跳級上來讀大學。我是1976年的高中畢業生,當時響應毛主席上山下鄉的號召,到了一個礦山上山下鄉。在礦山兩年,後來又回到了縣城,然後在外貿局工作差不多一年。那時候,看到許許多多的高中同學和知青,在恢複高考之後,1977年、1978年兩年,在礦山的很多工友,陸陸續續考上大學,我心裏百感交集。因為我曾經輔導過他們,但我一直沒有參加高考。1977年恢複高考,在那個時候,我覺得高考於我非常遙遠,好像跟自己無關似的,因為我受教育的時候,是不用考試不談分數的,在今天看來是一個非常可笑又可悲的事情。那時候的人生偶像是零分考上大學的張鐵生,大學教師是當時電影裏麵講“馬尾巴功能”的教授形象。我從非常艱苦的礦山工人,走上了外貿工作崗位,能夠一個月有一斤肉票買肉吃已覺得非常的幸福,很滿足。當年我離開礦山的時候,最盼望的就是能回到父母身邊,能夠有飯吃,能夠解決饑餓的問題,就覺得是人生大幸了。所以1977年、1978年的時候,我都沒有參加高考。1978年春節放假時,我們一些同學和工友大學放假回來,談起他們的大學生活,給了我朦朦朧朧的憧憬,也讓我隱隱約約覺得不參加高考是人生的遺憾。之後,從萌發要參加高考的念頭,到落實行動參加高考,也就隻有一兩個月的時間。選擇高考,就發生了我今天要說的第一個話題,我的三個遺憾。這三個遺憾,一直影響著我。

第一個遺憾,高考發生了意外,考試成績不理想。我參加高考的時候,考試的經曆已經很遙遠了,考場變得非常的陌生,談不上應試經驗。高考的時候,我每一科幾乎都是第一個離開考場,仿佛是以速度論英雄。因為當時中學的時候,我讀書的成績還是可以的,考試於我是很簡單的一件事情。盡管小時候在體校,經常缺課。但我自小就有閱讀的習慣,雖不是用功在課堂讀書,但我是比較用功看課外書的人。小時候曾經好幾度把我們縣的圖書館的文學書全看完,我現在認識的繁體字跟簡化字一樣多,都是小時候閱讀舊書時琢磨識字掌握,無師自通的。所以高考的時候,自以為聰明,第一天考地理時快快地交了卷,把卷子後麵三十分的題目都給漏做了。一道是時區計算,一道是南美和非洲的經濟對比,我現在還記憶猶新,也正是因為這三十分,把我從參加高考的興奮沸點跌到冰點了。這三十分的題目我很熟悉,應該能拿到二十多分的卻考砸了。接著考數學更是一塌糊塗,因為隻有一個多月的時間準備高考,在複習計劃中,先把記憶強的文科死背硬記,數學就沒時間複習了。前些年我查找在肇慶師專的檔案看,我進來的數學分應該是八分,一百分的數學隻拿下八分,那肯定是崩潰了,我一下子都蒙了,連最後的英語科都不參加考試了,連續失掉兩科,還考什麼考啊,所以我是在這樣一個狀態下非常遺憾地失手了,而且是不應該的,所以那個時候,根本沒想過會考上大學的。突然有一天,郵差說有錄取通知書領取啊,我們家裏人都很高興,打開一看,原來是肇慶師專錄取我了,當時我是非常高興但也覺得非常的遺憾,隻是考上了專科學校。因為當年高考那幾科的分數都很低,沒你們現在的分數那麼高,我們才兩百多分,1979年本科線是二百八十分,中大線是三百一十分。我想,假如不漏了試題沒做,假如提前複習一下,我應該是起碼可以考上本科吧,按常態我應該是讀中大以上的學校,所以這是我的第一個遺憾。

第二個遺憾,是我畢業後的工作分配。在大學的三年間,我是中文係的學習委員,學習也是非常刻苦和認真用功的,經常在教室讀書到淩晨一兩點鍾,回到宿舍也常常打著手電看書到自然睡著,成績在班上一直都是領先的。畢業的時候,我以為會有一個好的選擇能有一份如意的工作。當時的大學畢業生,不像現在雙向選擇、自由選擇。那時候,我們畢業生都是國家幹部,在計劃經濟年代是學校統一分配的。在畢業前的時候,聽說有留校的指標,也聽說有留肇慶的指標,當時我也滿以為這兩個選擇我應該有希望,或者能夠留肇慶或者能留校。但這兩個我滿以為能夠達到的目標偏偏與我擦肩而過。這個是第二個遺憾。

第三個遺憾,對你們來說可能不會遺憾,那就是我在大學的三年裏,在這麼美好的環境裏,就沒有發生過一場戀愛,更沒有體會過什麼叫生離死別的畢業分手。因為我們當年讀書跟你們不一樣,我們大多數入學前已經參加工作了,是成年人來參加高考,我們同學中有的已經是做母親、做父親,有孩子了。當我們整天跟那些母親父親共同生活、學習工作的時候,竟然沒學到怎麼談戀愛,沒有一段浪漫的校園愛情經曆,沒有對美好愛情的憧憬,今天看來,我的大學生活是不完整的。

這些遺憾都是我的心裏話、大實話,這些遺憾給予了我許多人生啟示。我以為,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我們每天都會充滿遺憾,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說一生無憾,隻有一些人會一生無悔。我們的生活,我們的生命,總會有許許多多的不測,充滿變數,有許許多多的遺憾,或者說也正因為如此,人生才那麼絢麗,那麼豐富,才那麼多彩。假如一個人,造物主把你造出來的時候,已經把你定型了,你剛剛懂事的時候,你的父母、老師就告訴你的人生結果、人生的每一步是怎麼樣的,這樣的生命、這樣的生活,將會是如此的無趣,也沒有意義。人生就像足球比賽一樣,球是圓的,但球賽結果卻是變化莫測的,這就是足球為什麼能吸引我們年輕人的魅力所在,因為賽前我們無法知道比賽結果。像中國足球打假球,你會知道預定的結果,那樣的足球你會再看它嗎?不會看的。

剛才說三個遺憾的時候,我在想,也因為當年的這些遺憾,我才銘記我的大學生活發生過的許多往事,也可能因為當年的遺憾,我特別珍惜今天,特別懷念過去的日子。人生總會充滿遺憾,也才需要我們不斷地去彌補,也才需要我們不斷地去追求更高遠的目標。現在談這三個遺憾,心裏雖然有那麼一點點揮之不去的糾結,畢竟是伴隨著我生活中生命中的一段心路曆程,是很深刻的感受,但這也是激勵我不斷前進的動力。也因此,我才有了三個慶幸。大家聽完這三個慶幸,就會覺得我這三個遺憾也沒什麼遺憾。人生總是充滿著矛盾啊。

第一個慶幸,我選擇了肇慶師專,走進大學的聖殿。大家不要以為這是假話。我是母校中文係專科的學生,那時候學校沒有本科,學校是後來才升格為本科的,你們是本科學生比我層次高,作為校友於我是高攀了。我為什麼說慶幸選擇了肇慶師專呢?一方麵,記得我們那年的高考,1979年的高考,全省專科以上讀大學的沒到一萬人,我沒記錯的話,數字應該是九千人左右。1978年八千多,1977年、1978年是同一年入學的,合起來就一萬多了。肇慶師專我們79級招生才兩百多,連三百人都不到的,就幾個班。學校剛從新興縣遷到肇慶北嶺山下,那時候荒無人煙,隨處可以看到堆堆墳地。剛才王書記用非常美的語言,說我們當年栽下的紫荊樹,根深葉茂。學校遷回來後,我們是第一批進入校區讀書的新生,舊生有76、77、78級,他們是隨遷回來的。

我慶幸自己是當年廣東錄取的不到一萬名大學生中的一份子,是屬於精英教育。當時的大學生承載著很多人,或者說是從“文化大革命”停止高考到恢複高考十多年間一代人的夢想和希望。作為一個大學生還是值得驕傲的,所以說在那個時候,盡管你考了專科,而且你考失手,有很多遺憾,但當時社會上是把大學生看成天之驕子的,我覺得作為全省萬名大學生的一員,能夠到高等學府來讀書,是非常值得慶幸的。

另一方麵,大學的教育把我從一個礦山工人、外貿生意人改變為一個知識分子、一個教育工作者,改變了我的人生發展路徑。假如當年我不參加高考,可能會安於現狀了,今天也可能下崗或者下海了,當然這都是未知數,一切皆有可能。在縣外貿局工作,吃國家糧食嘛,也是算比較好的工作了。不讀肇慶師專,我今天可能是另外一種人生。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假如我當年沒讀師專,我的文化素養、我的工作能力、我的綜合素質,就完全不一樣了。所以我很慶幸當年進了師專讀書,而且我們走進大學讀書是興高采烈,是充滿了對大學生活的憧憬、意氣風發、揮斥方遒的。盡管那時候學校的條件很差,校舍是簡陋的平房,哪有現在這樣多的高樓大廈?我們的宿舍是三層高的,我們的辦公樓也是三層高的。現在校園綠樹成蔭、風景如畫,那時哪裏有這樣的環境?但是我們的心情非常陽光,充滿激情,充滿對將來美好生活的憧憬。老師們的精心培育,同學之間親密無間、互愛互助的關係,令我幾十年一直無法忘懷,充滿感激之情。當年師專的老師,很多是廣東行政學院也就是廣東教育學院前身下放來的,中文係有很多在高校裏麵非常有名的專家教授,係主任譚憲昭教授,後來也是我在省教育學院讀本科時候的老師,還有許許多多從中學抽調來的非常優秀的老師,對中學教育非常熟悉,因為我們的培養目標是當中學老師。我印象最深的是陳大同老師,課內課外教我許多治學之道。是他讓我初窺古文字的學問奧妙,尤其是在讀他對羅定“龍龕道場銘”的研究成果時,深深被陳老師的嚴謹治學精神震撼。這批老教授的身上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從“文化大革命”走過來,特別珍惜那三尺講台,都有一種教育情懷。他們的言行舉止,體現了一種學高為師、身正為範的高風亮節。沒有當年這些老師的教導,我也不可能從基層一步一步走到省裏麵,不可能勝任現在的這份工作。畢竟我們不是出自名門,是先天營養不良的,你怎麼繼續教育,怎麼補身子還是存在問題的,因為你受教育的時候,你不是受到最好的教育。我的中學階段、小學階段,我認為是營養不良的。母校那些老教師,包括那些年輕有活力的老師,記得我們劉欽偉老師啊,張惠珍老師啊,都給了我很多學習上的幫助。我也很慶幸有一班團結友愛的同學,我們宿舍五張床,上下鋪十個人,班級文化、宿舍文化都讓我們很快樂。北嶺山上經常有我們的身影。我們那時候讀書哪有你們現在這麼幸福,有這麼多東西吃啊。我們爬到山上采蘑菇來吃,甚至一不小心采到毒蘑菇,幸好沒采到。我們在北嶺山上的宋坑挖撿端硯,挑回來,自己磨刻、練字。在北嶺山上的那個水庫裏、小溪上,冬天裏我們唱著歌遊著泳。那時候沒營養,特別怕冷,炎夏裏戲水玩耍樂也融融。學習上我們卻比較刻苦,很多晚上都是到一點鍾、兩點鍾才離開教室的。當時不是為了完成作業,更多的是大量閱讀自己喜歡的書籍。那時候我們誌存高遠,暗暗與中大啊華師的學生比較,與校外的大學生交流,有一種天將降大任於斯人的使命感,讀書是為了改變自身的命運,讀書是為了改變社會。我們盡管讀的是專科,但從來不會妄自菲薄,那時候的大學生都是天之驕子,專科生也是大學生啊。這種健康、進取、奮發的心態,絕對不是寫在牆壁上的話語,而是身體力行的,不是一個標簽掛在牆壁上說我們奮發就奮發,進取就進取那麼容易。三年的學習很苦,尤其我們也經曆過坎坎坷坷的人生路,像時光倒流一樣,與應屆高中畢業生一起,從漢語拚音學起,從ABCD學起,過去所有的經曆,所有的成績,都是歸零,一切從頭再來。能保持這種心態讀書,在今天看來,我認為是值得驕傲的事情。我不驕傲我們同學做多大的官,掙多少的錢,但我驕傲的是我們在每一個人生關頭裏麵、每一段人生經曆裏麵,都能一步一個腳印地走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