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九華山(2 / 2)

沿著放生池走到化城寺台階下,看到一對古拙渾厚的石獅,右雌左雄,暗合陰陽,尊貴威嚴,護寺佑福。寺前高懸趙樸初題寫的“九華山曆史博物館”橫額,氣勢萬千;四根石柱上刻有兩副明聯:“大聖道場同日月,千秋古刹護東西”、“華峨峰前香雲縹緲,化城寺裏花雨繽紛”。化城寺是一幢四進的民居式殿宇,一進是靈官殿,二進是天王殿,三進是大雄寶殿,二三進之間是一口寬敞的落水天井,意為“四水歸明堂”,四進是藏經樓,也是唯一的明代建築,與前三進的清代建築不同,是近期按原貌修建的。千年古寺,曆經興衰,薪火相傳,現在的化城寺已辟為曆史博物館。

看著金地藏“入唐求法”到“靈場終古”的弘法九華的展示介紹,眼前似乎湧現著不斷翻滾的疊影……天之驕子的新羅王子金喬覺,慧根早具,幡然頓悟,舍去榮華,入唐求法,遍訪華夏名山,曆經艱辛,卓錫九華,苦修數十載,坐禪化城,終成正果。因為他身體力行地藏菩薩的“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大願,使地藏信仰深入信眾心中,人們稱之為中國地藏王確實是實至名歸。在中國佛教史上,以真身應化菩薩靈跡者,為金地藏一人。“新羅金喬覺,中國地藏王。肉塔千年在,化城雙印藏”的金地藏塔,是九子山頭和九華山大眾僧民心中一座不朽的豐碑。

徜徉在寺院的展館裏,明清藏經、貝葉經、血經、金銅印、聖旨凡七百件鎮山之寶,淨是絕世珍稀,九華山不愧為我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看著清帝禦書的“當今皇帝萬歲萬歲”,忽然有點忍俊不禁又有所頓悟。

走出化城寺,新羅太子立地成佛的故事給我許多人生思考。是什麼樣的力量,讓他能舍棄榮華,跋山涉海,含辛茹苦,入唐求法,苦修大願?是佛教的願力,是盛世唐朝的影響力,還是人生信仰的力量,我想一切皆有可能。千百年來,人們之所以讚譽他為中國地藏王,寄托著人們對友好睦鄰對文化交流對宗教精神追求的情懷,也體現了中國人的博大胸懷。在化城寺沒能瞻仰到金地藏的肉身,然而,中國地藏王的高大形象悄悄地在心中樹起。

九華山有許多神奇的地方,最令我覺得神秘的是自唐至今這裏釋子肉身不斷。據介紹,從金地藏成為第一尊不腐肉身後,明、清至民國時期相繼出現不腐肉身,直到1979年後竟然也出現了五尊不腐肉身。九華山每一尊不腐肉身都有著一個傳奇的故事,都體現著僧人對精神信仰的苦修追求。佛教認為,這是佛的傳承,是“戒定慧綜合熏修而成”。我非佛教徒,身處紅塵,感悟不了不腐肉身的真諦,但九華山曆代僧人苦修的故事,對世俗的我卻是聲聲金剛棒喝。

帶著對神秘不腐肉身的好奇,我們特地去百歲宮瞻仰供奉在那裏的海玉和尚的肉身。百歲宮位於九華山插霄峰摩天嶺頭,海拔八百多米。來到峰下時,濃霧輕雨,雲霧蒸騰,上山的台階十分濕滑,為了趕在天黑前能上到百歲宮,我們按捺著攀峰的衝動,乘坐纜車緩緩升上山頂。說也奇怪,在山頂的可見度忽然開闊了,遠山延綿,臥虎藏龍,近山懸崖林立,奇鬆怪石,滿眼景觀,目不暇接。

下了纜車後,步行在一級一級陡峭的台階上,體會著信徒朝聖的虔誠心態,一步一步地走向百歲宮,內心特別的安靜,忽然想起王維《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的詩句。走走停停,看林木蒼翠,聽溪水潺流,品玩山水,自娛自樂。百歲宮依山勢而建,南高北低,與周圍的峰、石、洞融為一體。寺院為清代建築,大殿屋頂為完整的皖南民居四落水頂。走進大殿,曲徑幽深,層層相接,殿宇宏偉。海玉殿金碧輝煌,香火彌漫,幡旗飄飄。一群群僧人信眾,有序地走到海玉肉身跟前,頂禮膜拜,神情十分專注,這一刻,大殿顯得特別的寧靜莊嚴。我順著人流,近距離地去感受塗上金漆供奉的海玉肉身。導遊介紹,海玉禪居期間,不食人間煙火,隻以黃精、丹參等野生植物為食,終年一百一十歲,肉身三年不腐。海玉在九華山苦修四十年,費時二十餘年,刺舌血拌和銀珠抄完八十一卷《大方廣佛華嚴經》經書。我佇立在金身前,靜靜地凝視著,那瘦小的身體似乎蘊藏著一股巨大的力量。

下山回到九華街,已是萬家燈火。九華山的寺院大多是民居式的建築,寺院民居連在一起,僧俗和睦相處,香火中融入了人間煙火,九華山佛教文化,淨化著世俗的名利場。夜宿九華山,傾聽那窗外的風聲雨聲,伴奏著九華山禪院的鍾聲,輕輕緩緩,柔柔安撫,夢遊九華吟留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