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九華山(1 / 2)

感悟九華山

第一次踏上安徽的土地,是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期。那時候,我在一所師範學校擔任校領導,到安徽參加教育部組織的活動。遊走於古徽州的城牆上牌坊下,浸潤在“徽派三絕”——牌坊、祠宇、民居間,體驗著許多古今名人生於斯、長於斯的心路曆程,心中激蕩著厚重和久遠的徽派文化和人文風情。當我一步一個腳印登上黃山,走進小時候常常映入眼簾的“迎客鬆”畫麵後,心中頓覺豪情萬丈,不由自主地萌發出一種俯仰天地的境界。

也因此,這座“天下第一奇山”的奇鬆雲海怪石就一直雄踞在我心頭。雖然此後也陸續到過安徽,卻總與九華山緣慳一麵,每次都擦肩而過,似乎應了徐霞客那句“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的名言。李白《遙望九華峰》“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的美景,新羅王子金喬覺轉世金地藏等“蓮花佛國”的故事,一直在心裏憧憬。

今年的秋天,我專程從合肥趕往九華山,隻為了卻心中夙願,而覓佛緣,悟人生大道就看造化了。秋高氣爽的皖南大地,天藍水碧,公路兩旁的樹木絲毫沒有落葉蕭條的痕跡,紅花綠茵如故,宛若置身春天裏。田野邊山坳裏的馬頭牆小青瓦民居,整齊劃一,在秋日裏顯得特別的亮麗,盡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氣象。

公路通暢,一路順風,驅車三小時,就進入了九華山北景區門坊。門坊采用優質大理石雕刻,古樸渾厚,氣勢恢宏,典型的徽派風格。門坊北額鐫刻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題寫的“九華山”三個醒目大字,仙風道骨,飄逸灑脫;南額鐫刻著“蓮花佛國”四字,入石三分,功力十足。入坊後汽車南行一段路程,到了九華山的管理服務區。這裏也是徽派建築,白牆灰瓦,古色古香,在九華山懷抱的包圍下,增添了許多自然氣息。走進雅致、潔淨的食肆,已過午時,當地接待我們的朋友早早在恭候了。滿滿一桌人,一番寒暄,樂也融融,熱氣騰騰的屋子,洋溢著安徽人的好客和熱情。品嚐著徽派的家常小菜,淺飲九華山清泉釀製的甘露酒,聽著九華山上的許多神秘奇事,凝視窗外那秋風乍起的九華山,心中多了幾分向往。

走出酒家,金燦燦的太陽已躲進莽莽的原始森林裏,山穀中飄蕩著縷縷霧氣,如輕煙般繚繞。眼前的九華山,似乎因為我們的慕名拜訪而變得害羞起來,罩上薄薄的清紗,朦朦朧朧,卻暗含秋波,欲抱琵琶半遮麵,流露著神秘的風情,撩人心動。霧氣越來越濃,通往山上的公路若隱若現。我連忙收起遐想,催促大家趕緊上山,免得迷失方向。在當地朋友的導航下,我們穿越迷霧,小心翼翼地朝山上蹣跚行駛。一會兒,前麵導航的車輛就停了下來,大家下車後,朋友遙指山左邊深處的建築工地告訴我們,這就是在建的九華山地藏菩薩露天銅像景區。九華山地藏菩薩露天銅像連同蓮花底座高達九十九米,是目前中國內地最大的鑄造銅像,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高的佛教銅像。看那隱隱約約的地藏菩薩露天銅像,盡管還沒卸下包圍著的棚架,也能強烈地感受到佛像的莊嚴與熠熠佛光,心中多了一股震撼,仿佛一下子被引渡進入“蓮花佛國”,內心自然而然地生出一種敬畏。

車繼續在蜿蜒崎嶇的山道上盤旋,山高路陡,雲遮霧罩,開著車燈,視線也就幾米範圍。在茫茫霧中行駛,晃晃蕩蕩,極具挑戰性。往山下看去,雲霧繚繞,忽然有種騰雲駕霧的感覺,車行約半小時,左拐右拐就到了九華街景區。山霧越來越濃,山上還飄灑著細雨,霧雨中夾帶著一股寒氣,氣溫驟然低了好幾度。雖然天氣不盡如人意,但這裏卻人流如織,香氣撲麵,梵音綿綿。那份縹緲的幽思遐想,讓我感覺自己仿佛從凡間來到天上街市,詫異這裏佛山的熱鬧。

九華街是九華山腹的盆地,方圓四公裏,群山環抱,寺院林立,香火極盛。金地藏重建化城寺後,逐步形成了以化城寺為中心的九華街,明清以降,香客雲集,生意興隆,僧侶信眾,居家遊客,摩肩接踵,稱之佛國,名副其實。走在九華街上,看著腳下的青石板,坎坎坷坷,磨蝕不掉千百年來的人世滄桑,任憑風吹雨打,過客匆匆,始終銘記著九華山佛事世事的興衰交替。嫋嫋香霧,陣陣檀香,融入風中雨中空氣中,彌漫著一片祥和與神秘的氣場。

穿過一條老巷子,走下一級級的石階,就到了化城寺。寺院位於九華山化城峰西南,化城盆地中心,寺院取名化城寺,可能還有佛經“指地化城”的禪意吧。寺院平台高築,氣勢非凡,四周全是二層白牆青瓦的徽派建築,民居店鋪寺院縱橫相連,佛山清幽裏有著一股濃濃的人情味。寺院前麵廣場連著一池清澈見底的池塘,霧靄微雨下尤其寂寥空曠。走近池邊,看見在池中央白底黑字的“放生池”三個大字,腳步好像被牽引似的往池邊移動,駐足觀看。池中金魚萬千,龜鱉成群,滿池春色,生機盎然。一撥撥的遊人在觀賞,也有一些信眾在池邊放生和喂養,虔誠莊重。在佛教義理中,放生是大慈悲行為,是大功德大覺悟,也是生命的一種救贖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