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酒以成禮,過則敗德。“若沉緬無度,醉以為常者,輕者致病敗行,重則傷軀損命,其害堪言哉。”(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所以在宴賓酬客中應注意“酒止三分莫過頻”,老年人更應如此。
聯中闡明的食養之道是符合現代醫學研究的結論的。科學家從不同的角度、大量實驗中取得論據論證了限製飲食可以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限製飲食的內容包括每日食鹽不超過6克;食用油以植物油為主,並以每天25至30克為宜;新鮮蔬菜水果的攝入每天至少在400克以上;增加攝食含脂肪較少而含蛋白質較多的禽類、魚、瘦肉等,少吃含膽固醇較高的動物內髒;以穀類為主食,做到粗細搭配,增加豆製品食物;少吃糖果、糕點。而少量飲酒則可刺激胃腸蠕動,有助消化;還可疏通血脈,驅風消寒,有助於活躍神經,消除疲勞。但如過量飲酒,則會傷神耗血,損胃亡精,生痰動火。酗酒者還會產生對酒精的依賴性,誘發多種嚴重疾病。
171.白菜青鹽子飯
瓦壺天水菊花茶
清代書畫家、文學家鄭板橋贈友聯,選自《鄭板橋詩詞文選》。
,指米屑,這裏說的子飯,是指麥粉做的飯或饅頭。上聯有的聯書亦作“青菜蘿卜糙米飯。”據傳,一次鄭板橋到東台白駒去探望多年未見的老友,此人精通詩文,但無意功名,過著清貧生活,家中掛有一副堂聯:“粗茶淡飯布衣裳,這點福讓老夫享受;齊家治國平天下,那些事有兒輩擔當。”鄭很欽佩,兩人品茗敘舊,十分投機,主人招待的也是粗茶淡飯。鄭感其誼,臨別以該聯相贈。聯語不但反映了兩人的深厚情誼和清貧自樂的生活態度;也反映作者深諳養生之道。飲食清淡,取其自然,取天然水燒菊花茶,不多食脂肪高的食物和遠離汙染與人工合成的飲料。這樣,才能有利於延年益壽。且黃菊和白菊還可入藥,其性微寒,味甘苦,疏風清熱,平肝明目,主治外感風熱,頭痛、目赤等症。
鄭板橋曾自我表白說:“凡吾畫蘭、畫竹、畫石,用以慰天下之勞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所以他的聯語常愛用方言俚語,使“小兒順口好讀”。他在家鄉寫過不少這樣的對聯,其中一副是:“掃來竹葉烹茶葉;劈碎鬆根煮菜根”。這種粗茶、菜根的生活,反映的是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使人看來既感到貼切,又富含情趣,且能收到養生之效。
如下五聯,也反映了同樣的內容:
菜根多異味;蔬食樂清貧。
常聞泥土氣;更覺菜蔬香。(胡寅)
清淡羹湯能健胃;新鮮素菜可延年。(周勁暉)
五穀雜糧壯身體;青菜蘿卜保平安。(諺聯)
上市鮮瓜,紅黃白綠般般好;生津嫩菜,春夏秋冬季季鮮。
172.老似嬰兒防飲食
貧如禁體作文章
清文學家袁枚《隨園詩話》卷十四載:“餘七十以後,遇宴飲太飽,夜輒不適。讀黃莘田詩曰:‘老似嬰兒防飲食,貧如禁體作文章。’歎其立言之妙。然不老亦不能知。”吃飯雖然人人都會,但是吃什麼,怎樣吃,怎樣注意合理膳食?卻不是人人都懂得的。有古代神醫之稱的扁鵲曰:“安身之本,必資於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身。”美國著名的抗衰老專家霍華德·希爾也指出:隻有懂得怎樣吃對身體有利,才能找到長壽之路的入口。因為人吃的食物有寒、熱、溫、涼“四性”之別,有辛、甘、酸、苦、鹹“五味”之分,有升降補瀉的不同功用,人的體質又各有差別,自然食有所宜,亦有所忌,包括日常食物配伍、節令宜忌和疾病宜忌等。“飲食得宜,是為藥餌之助,失宜則反與藥餌為仇”(清·章穆《飲食辨錄》)。特別是“高年之人,真氣耗竭,五髒衰弱,全在飲食以資氣血。若生冷無節,饑飽失宜,調停無度,動成疾患。”(宋·陳直《養老奉親書》)“飲食所以養生,而貪嚼無忌,則生我亦能害我。”(高濂《飲食當知所損論》)。)養生如養兒。這副對聯的上聯是說對老年人的飲食如像對嬰兒的飲食一樣,絲毫大意不得,弄不好就會傷腸胃,致生疾患。下聯是進一步強調老年飲食養生之難,難如要知識貧乏的人作禁體詩文。這裏所謂“禁體”是指一種要遵守特定禁例寫作的詩,即禁體詩。宋·陳傅良《和張孟阜尋梅韻》:“我嚐欲禁字體,不道雪月冰瓊瑰。”又如詠雪不用玉、月、梨、梅、練、絮、白、舞等,意在難中出奇。
173.爽口食多偏作疾
快心事過必生殃
選自民國·胡瑞芝《養正錄》。此聯語本北宋哲學家、文學家邵雍的《仁者吟》的頸聯。全詩為:
仁者難逢思有常,平居慎勿恃無傷。
爭先徑路機關惡,近後語言滋味長。
爽口物多須作疾,快心事過必為殃。
與其病後能求藥,不若病前能自防。
(《全宋詩》冊7,頁4505)
《聖濟總錄》有言:“飲食飽則腸胃傷,情欲過則氣血耗。”上聯所謂“爽口物”,即指利口美食及個人喜食的食物,大多是膏粱厚味之物,這種爽口之物往往容易進食過多,損傷脾胃,誘發眾疾。所以明代醫學家萬全勸誡人們“凡有喜食之物,不可縱口。常言病從口入,惕然自省”(《養生四要·寡欲第一》)。
下聯所謂“快心事”,是指自以為樂的事情,或過度興奮,喜樂無度,則心神散蕩不藏;或房事太過,傷人腎氣;或意氣用事,求一時痛快,則事過為殃(禍患或災難)。所以清代養生家曹庭棟說:“大凡快意處,即是受病處。老年人隨時預防,當於快意處發猛省。”(《老老恒言·夜坐》)總之,貪滿意之食、爽口之味和快心事、自以為樂的事,都要注意限度,適可而止。否則嗜欲或情欲太過,都對身心不利,不但致疾,而且損壽。如何掌握這個度呢?清·蒲鬆齡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限度:“爽口之味,皆腐胃爛腸之藥,五分便無殃;快心之事,悉敗身喪德之媒,半點即當悔。”(《省身語錄》)
174.自供清淡精神爽
處事從容日月長
這是越南勞動黨創始人、越南民主共和國主席胡誌明(1890—1969)的養生經驗。
這副對聯提出了飲食清淡和從容豁達的養生原則,與中國的傳統養生文化相吻合。飲食清淡是與甘脆肥厚相對而言的。兩千二百多年前,《韓非子》就指出:“香美脆味,厚酒肥肉,甘口而病形;曼理皓齒,說(悅)情而損精。故去甚去泰,身乃無害。”(《韓非子·揚權》)而“味薄神魂自安”(宋·溫革《瑣碎錄》。所謂飲食清淡,就是以素食為主,少食動物蛋白和脂肪,多食粗糧、豆類、豆製品和蔬菜、水果等。
從容,即舒緩安閑,不慌不忙。《書·君陳》:“寬而有製,從容以和。”從容,乃和緩之貌。明代學者呂坤有言:“天下之事,每得於從容,而失之急遽。”(《呻吟語·卷一·談道》)從容是為人處事的一種態度,從容之人做事不慌不忙,麵對突然的變故不驚不懼,麵對生活的打擊不暴不棄,成功不得意忘形,失敗不灰心喪氣,一切順其自然,“從容而不後事,急遽而不失容。”(《呻吟語·卷四·品藻》)從容也是人生的一種修養,是生命的一種境界。從容之人為人沉著鎮靜,心神安靜,睿智明達,舉止從容。而要做到處事從容,關鍵在“養和平之心”。如呂坤所雲:“和氣平心,發出來如春風拂弱柳,細雨潤新苗,何等舒泰!何等感通!疾風迅雷、暴雨酷霜,傷損必多。”(《呻吟語·卷一·存心》)故“與其抑暴戾之氣,不若養和平之心。”(《呻吟語·卷二·修身》)“心平氣和而有堅毅不可奪之力,秉公持正而有圓通不可拘之權,可以語人品矣。”(《呻吟語·卷四·品藻》)
從容對於老年人尤為重要。明·呂坤曾言:“事從容則有餘味,人從容則有餘年”(《呂坤全集·呻吟語卷三·應物》)。清代醫家李宗源在《醫綱提要》中又重申了從容養生的理念。人到老年,氣衰體弱,對於突兀而來的事件,不僅肢體上反應遲鈍,中樞神經的應激反映也失去敏銳性。心理學家也認為,老年人過度地啟動應激反映思維,會導致血壓升高,心跳加快,危及大腦中樞神經的正常支配閾值,甚至會發生猝死。所以保持平和的心態、豁達的胸懷和從容處事的雅量,自然心安氣順,益壽延年。老年萬事等閑看,陰晴圓缺順自然。從容、淡泊、寧靜、安詳,也是老年人應有的精神境界。
與此聯內容近似的還有三聯:
勞動能益壽;淡食可延年。(劉照運)
炊薪安淡泊;嚐味忌貪饕。
飲食清淡讀書樂;襟懷豁達度晚年。
175.仕宦芳規清慎勤
飲食要訣緩暖軟
選自清代周希陶編《重訂增廣》。
上聯是講做官的芳規(法則)是清、慎、勤。語出陳壽《三國誌·魏書·李通傳》注。“清慎勤”在宋代已成為普遍行之於官場的官箴。宋人呂本中在《官箴》中說:“當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祿位,可以遠恥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到清代更成為極為重要的官箴。清康熙帝曾禦書“清慎勤”三字,遍賜京師與各地衙門。《牧令須知》開篇第一句話就是:“當官之法,惟清慎勤三字。”清則清白廉潔名利兩淡,不敢自私自利;慎則戰戰兢兢事事敬謹,不敢毫有貽誤;勤則夙夜匪懈,勤理公務,不敢苟且晏安。曆代正直的官員或被老百姓稱為“清官”的人們,無不秉承清、慎、勤三字。安徽黃山市黟縣古聯則有:
“有猷有為有守,曰清曰慎曰勤。”
意為官員應有謀劃、有作為、有操守,而又堅持清廉、謹慎、勤懇的作風,這些對於當今的官場仍有借鑒意義。
下聯講飲食的要訣為緩、暖、軟。這是對前人積累的進食經驗的科學總結。清代名醫家王士雄指出:“凡人飲食,蓋有三化:一曰火化,烹煮熟爛;二曰口化,細嚼慢咽;三曰胃化,蒸變傳運。二化得力,不勞胃力。”(《隨息居飲食譜·水飲類》)細嚼緩咽,重在發揮唾液的作用,人的唾液中含有抗菌的溶菌酶和乳過氧化物酶,是人體內的“自助藥房”和“健康巡邏隊”。細嚼緩咽則能產生大量的唾液。所以民諺說:若要身健康,飯菜嚼成漿。日本學者大島清還列舉了唾液的17種功效:如預防癌症,預防糖尿病,預防肥胖症和高血脂,預防齲齒和牙周病,預防齶關節病,預防頭痛和腰痛,防止癡呆,防止骨盆發育不良,激活腦功能,保持脊柱正常,提高消化功能,幫助營養吸收,安定情緒,提高視力,豐富臉部表情,抑製愛滋病毒等(《飲食益智新說》)。在快餐風靡全球的情況下,意大利人幹洛·佩特裏尼及其支持者成立了一個“國際慢餐協會”,提倡人們堅持用蝸牛的速度去享受美食。這是很有道理的。至於飲食要暖、軟,宋人陳直的《養老奉親書》寫得很清楚:“老人之食,大抵宜其溫熱熟軟,忌其粘硬生冷。”石成金的《長生秘訣》則進一步指出:“食宜溫暖,不可寒涼,食宜軟爛,不可堅硬。”因為“脾胃喜暖而惡寒。”食宜溫熱熟軟,有利於保護脾胃和肺氣。當然熱食也要適度,溫度不宜過高。“熱無灼唇,冷無冰齒。”(晉·葛洪《抱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