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聯是說,雖然古舊的園圃已是秋日暗淡的景象,但在草木搖落之時,唯有菊花獨秀,傲霜臨風。比喻人到晚年仍老而益壯,保持著高尚的節操。詩人作為北宋的政治家、文學家,十分注重晚節,“嚐謂保初節易,保晚節難,故晚節事尤著”(《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二十七·韓魏公》)。詩人老而益壯、恪守晚節的精神是值得後人效法的。

1912年秋孫中山到太原視察、遊覽文瀛湖公園時,化用韓琦的詩句,也撰有一聯:

莫嫌老圃秋容淡;

最愛黃花晚節香。

現今讀來,可視作“老而益壯,老有所為”的格言聯語。

與此聯內容相近的還有兩副:

西風白發空驚老,

晚節黃花獨耐秋。

(宋·於石《九日同黃宏公逛古城山》)

春歸喬木濃蔭茂;

秋到黃花晚節香。

(1703年,康熙帝給文淵閣大學士陳廷敬(1638—1712)賜聯)

236.蒼龍日暮還行雨

老樹春深更著花

此為明清之際的思想家、學者顧炎武《又酬傅處士次韻》(其二)一詩的頸聯。

上聯寫龍,是想象。蒼龍即傳說中的青龍,古時以為祥瑞之物。《淮南子·覽冥訓》:“鳳凰翔於庭,麒麟遊於郊;青龍進駕,飛黃伏皁(皁同皂,廄的別名)。”蒼龍到日暮之時尚不歇息,依然興雲降雨,以濟蒼生萬物。這是何等的盡職盡責精神!讀著上聯,使人聯想到曹操的“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名句(《龜雖壽》)。二者都有老而彌堅的豪氣。

下聯寫花,是寫實。著花,即長出新的花蕾或花朵。意思是說老樹不甘自朽,即使到了春盡之時,也能再生新花。“老樹春深更著花”,係化用宋·梅堯臣《東溪》:“老樹著花無醜枝”。梅堯臣句意在讚美老樹的青春活力,顧炎武句則表達老有所為的決心和熱切盼望恢複家園的深意。當時,顧炎武、傅山都年近暮年,所以以蒼龍日暮行雨、老樹春深著花為喻,表明光複河山,至老不衰之誌。而聯中的“還”和“更”字,尤能反映作者老當益壯的豪情和“有一日末死之身,則有一日未聞之道”的追求真理的精神。

1898年(戊戌年),鹹豐狀元、光緒帝師傅、時任軍機大臣的清末維新派翁同龢為支持康有為等變法維新,也自題了一副明誌聯:

老驥思千裏;

鷦鷯足一枝。

上聯表明自己雖年已68歲,仍如伏櫪的老驥,壯心不已,積極參與謀劃新政,變法圖強,可謂“思千裏”。下聯語本《莊子·逍遙遊》:“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表明自己支持維新變法不是為了追求功名利祿,而是為了除弊圖強的“國是”。對自己則滿足於鷦鷯一枝而已。然而寫此聯不到五個月,戊戍變法失敗被革職。

享年94歲的中國書畫家、篆刻家齊白石也有一副相似的自題聯:

老樹著花偏有態;

春蠶食葉倒抽絲。

237.富於筆墨窮於命

老在須眉壯在心

此聯選自清·鄭燮《鄭板橋詩詞文選》。

上聯的“筆墨”即筆與墨,泛指文具。此指文字或書畫詩文作品。“富”,“富,盛也”。是多,充裕,豐厚的意思。“窮”,困窘。這裏特指不得誌,與“達”相對。元·揭傒斯《與蕭維鬥書》:“道行於天下,謂之達;道不行於天下,謂之窮。”清·黃宗羲《雪蓑閔君墓誌銘》:“夫所謂窮者,失祿不仕,憔悴江湖之上耳。”“命”,即命運。舊謂人的一切遭遇都是命運決定的。上聯是說,作者的書畫詩文作品是很豐富的,但命蹇時乖,平生不得誌。作者鄭燮名列揚州八怪之首,身懷詩、書、畫三絕,是中國近三百多年來在藝術領域裏獨具風姿的人物,自然是“富於筆墨”。但他命途多舛,少小孤苦,而立之年尚未彰顯,乾隆元年中進士,已過不惑之年。48歲後才先後到山東範縣和濰縣當知縣。由於為官廉明,為人耿直,最終被誣罷職。後客居揚州,更加傾心文墨書畫。上聯概括了作者的坎坷一生。

下聯的“須眉”,即胡子和眉毛。《漢書·張良傳》:“四人者從太子,年皆八十有餘,須眉皓白,衣冠甚偉。”“壯在心”,指豪壯的誌願。三國·魏·曹操《步出夏門行·龜雖壽》:“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宋·陸遊《書憤》詩:“壯心未與年俱老,死去猶能作鬼雄。”下聯是說,雖然須眉老了,但人老心猶壯。即使到了須眉皆白的程度,也仍然保持心理的年輕,保持對人民的熱忱和對事業的積極進取精神。這種人老心不老的陽光心態,對於老年人揮灑餘熱和頤養天年都是十分重要的。

238.桑榆晚景休嫌少

日落紅霞尚滿天

這是被譽為“一代文星兼壽星”的清代文學家袁枚《八十自壽》詩的頸聯。聯語化用唐·劉禹錫《酬樂天詠老見示》:“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充分表達了老有可為的豪情壯誌。

上聯的“桑榆”,傳說中太陽落山的地方。“桑榆晚景”,日暮的意思,比喻人到暮年。《太平禦覽》卷三引《淮南子》:“日西垂,景(影)在樹端,謂之桑榆。”《後漢書·馮異傳》:“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東隅指日出處,桑榆指日落處。這樣,桑榆就成了日暮和垂暮之年的比喻詞。

下聯的“紅霞”,霞,赤雲也。指日出、日落時天空及雲層上因日光斜射而出現的彩色光象或彩色的雲。這裏指晚霞。下聯用傍晚時的彩霞滿天比喻人到晚年,仍可以有所作為,放射光輝。表達了作者豁達樂觀、奮進不息的人生態度和樂觀主義精神。而作者80歲以後兩年多時間,就存詩兩卷371首,這正是“日落紅霞尚滿天”的有力佐證。

明人洪應明在《菜根譚》中說得更為形象直白:“日既暮而猶煙霞絢爛,歲將晚而更橙桔芳馨。故末路晚年,君子更宜精神百倍。”這段箴言昭示有誌之士晚年更應振作精神,結出堅實芳香的果實,以樂觀的心情,笑對人生。“人生何懼桑榆晚,秋色滿園勝春天。”這應是許多老年人的心態。

239.一生哪有真閑日

百歲仍多未了緣

此聯為清代著名醫家徐大椿年近八旬時所撰。選自清·袁枚《隨園詩話》卷十二。

徐大椿(1693—1772),又名大業,字靈胎,晚年號洄溪老人。江蘇吳江人。上海名醫程門雪(1902—1972)有聯雲:

徐靈胎目盡五千卷;

葉天士學經十七師。

徐氏聰明過人,又學有家傳,一生刻苦鑽研,博習群經,兼通天文、地理、曆數、星經、音律、水利等,尤專心醫學的研究與實踐,前後行醫五十年,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醫學上有“神施鬼設”之技,成為清中葉醫名大振的醫家,曾兩次被乾隆帝召征入京治病,直到乾隆37年(1772年),79歲時,自斷“壽不逾今歲”,10月25日,因朝中貴人患病,仍被複召入京,不久病逝京師。徐氏學術成就頗大,著作甚豐,有《難經經釋》、《神農本草經百種錄》、《醫貫砭》、《醫學源流論》、《傷寒類方》、《慎疾芻言》、《蘭台軌苑》。另有評注葉天士的《臨證指南》、《外科正宗》及《洄溪醫案》等。徐氏學識廣博,尤工詩文,又善道情,有《洄溪道情》,對聯也很有功夫。此聯是他在事業上不斷進取的真實寫照。

上聯雲:對於有誌之士來說,人一輩子那有真正清閑的日子;下聯則說,即使活到百歲還有許多未了卻的心願,未做完的事情。臨終前,還特地為自己寫了兩副墓聯,反映了一代名醫利濟蒼生的情懷。

滿山靈草仙人藥;

一徑鬆風處士墳。

選自清·梁章钜《楹聯續話》卷一。

魄返九原,滿腹經綸埋地下;

書傳四海,萬年利濟在人間。

清·曾國藩也有內容相似的自題聯:

天下斷無易處之境遇;

人間哪有空閑的光陰。

240.但得夕陽無限好

何須惆悵近黃昏

這是中國散文家、詩人朱自清(1898—1948)的自題聯。原句出自唐·李商隱《樂遊原》:“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意思是:夕陽雖然燦爛絢麗,然而它卻臨近黃昏。原本是“憂唐之衰”、“唐祚將淪”。作者則反其意而用之。作者在上聯前加了“但得”二字,表示能得無限好的夕陽而感到歡欣和自豪,樂觀昂揚之情躍然紙上。作者將下聯“隻是近黃昏”改為“何須惆悵近黃昏”,有什麼值得為“夕陽”近黃昏而傷感和失望呢!這樣就將曆來被解作感傷遲暮、好景無多之意,改成了勵誌奮進的格言聯,頗有感人的力量。這裏也蘊涵作者珍惜時光、熱愛生活、奮進不息的夙心往誌。按照新中國成立前人均壽命35歲計算,盡管作者已過“知命”之年,屬於人生的“夕陽”。是把“夕陽”當作黃昏末日,還是當作流金溢彩的歲月?不同的人生觀會有不同的回答。作者晚年病魔纏身,而創作熱情卻十分旺盛,短短兩年就出版了《新詩雜話》、《詩言誌辨》、《標準與尺度》、《論雅俗共賞》、《語文影》等,而且用很大力量負責編輯《聞一多全集》,並積極支持爭取民主的學生運動。晚年雖貧病交加,仍拒絕接受美國救濟糧。這種“日進不已的精神”(葉聖陶《朱佩鉉先生》)展現了夕陽的燦爛光輝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可貴品格。正可謂“年景雖雲暮,霞光猶燦然”(臧克家語)。夕陽未必遜晨曦。1948年8月12日作者不幸病逝後,當年社會學家、北大教授許德珩致挽聯雲:

教書三十年,一麵教,一麵學,向時代學,向青年學,生能如斯,君誠健者;

生存五一載,愈艱苦,愈奮鬥,與醜惡鬥,與暴力鬥,死而後已,我哭斯人。

作者晚年“愈艱苦、愈奮鬥”和“日進不已”的思想和行動,是對聯語的最好詮釋。

葉劍英元帥在《八十書懷》中的尾聯,則進一步作了引申:“老夫喜作黃昏頌,滿目青山夕照明。”表達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老當益壯”的樂觀情懷。

241.心紅不怕朱顏改

誌壯何妨白發多

這是中國語言學家王力《龍蟲並雕齋詩集·五屆政協會議感賦》詩的頸聯。係1978年2月24日在北京參加五屆政協第一次會議時所作,是年78歲。這是一副抒發作者壯誌豪情的聯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