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孝至卷(7)(2 / 3)

神心忽恍,經緯萬方,事係諸道、德、仁、義、禮,譔問神。〔疏〕“神心忽恍”,世德堂本作“惚怳”。漢書作“曶怳”。按:忽恍雙聲連語,忽、曶同聲,恍、怳同字。說文無“恍”。顏雲:“曶讀與忽同。”蕭該漢書音義:“怳,韋昭:‘熙放反。’今音‘況’,為是。”司馬雲:“忽恍無形。”按:老子雲:“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複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為忽恍。”又雲:“道之為物,惟怳惟忽。忽兮怳兮,其中有象;怳兮忽兮,其中有物。”忽恍字用此。“經緯萬方”者,司馬雲:“方,道也。”按:即問神雲“潛天而天, 地而地,天神天明,照知四方”之義,不必以方為道也。恍、方為韻。“事係諸道、德、仁、義、禮”,漢書“義”作“誼”。問道雲:“道、德、仁、義、禮,譬諸身乎。”彼注雲:“不可無之於一。”按:儒與道之異同在此。神經萬方,儒、道之所同也;事係諸道、德、仁、義、禮,儒之所以異於道也。說詳問道疏。子雲言神言心而必係之於此五者,是其學之所以為醇乎醇,而異於黃、老者也。朱子語類雲:“揚雄全是黃、老。”又雲:“楊雄真是一腐儒,他到急處,隻是投黃、老。”又雲:“雄之學似出於老子,如太玄曰:‘ 心於淵,美厥靈根。測曰: 心於淵,神不時也。’乃老子說話。”可謂一言以為不智者也。

明哲煌煌,旁燭無疆,遜於不虞,以保天命,譔問明。〔疏〕“明哲煌煌,旁燭無疆”者,顏雲:“煌煌,盛貌也。燭,照也。無疆猶無極也。”宋雲:“明哲之人,逆見微隱,故施照無窮。”按:煌、疆亦韻語。“遜於不虞,以保天命”者,李奇雲:“常行遜順備不虞。”司馬雲:“雖有明智,旁照無極,不能思不虞之患而預防之,使墜失上天福祿之命,猶未足以為明也。”按:明燭無疆,處常之事也;遜於不虞,應變之道也。明足以處常,又足以應變,則能全其性,而順受其正也。程子遺書雲:“‘明哲煌煌,旁燭無疆’,悔其蹈亂,無先知之明也。其曰‘遜於不虞,以保天命’,欲以苟容,為全身之道也。使彼知聖賢見幾而作,其及是乎?”此於昔賢立言之意無所體會,而妄以輕薄施其謗訕,乃晚宋陋習,不足為訓。

徦言周於天地,〔注〕徦,遠;周,遍。讚於神明,幽弘橫廣,絕於邇言,譔寡見。〔疏〕“徦言”,治平本作“遐”;漢書作“假”,溫公集注從之,世德堂本因承作“假”。按:寡見:“吾寡見人之好徦者也。”又“徦則偭焉。”治平本作“徦”。音義:“好徦,音遐,下同。”漢書此序作“假”,疑本亦作“徦”,傳寫改“假”耳,今改與寡見一律。“周於天地,讚於神明”者,係辭雲:“夫易廣大配天地。”又雲:“幽讚於神明而生蓍。”荀爽雲:“讚,見也。”幹寶雲:“讚,求也。”幽弘橫廣,治平本“橫”作“撗”,世德堂本承集注“廣”作“度”,漢書作“橫廣”。俞雲:“宋、吳及溫公本均作‘橫度’,當從之。廣即度字之誤耳。‘橫’與‘光’同,書堯典:‘光被四表。’後漢書馮異傳作‘橫被四表’是也。‘度’與‘宅’同,‘五流有宅’,史記五帝紀作‘五流有度’;禹貢‘三 既宅’,夏本紀作‘三 既度’,是也。然則橫度即光宅也。書序:‘昔在帝堯,聰明文思,光宅天下。’此即楊子所本。”榮按:橫、廣與幽、弘對文,幽、弘皆深也。修身雲:“其為中也弘深。”幽弘即弘深之謂,弘讀為宏,說詳彼疏。橫亦廣也,皆疊義連語。幽弘承“讚於神明”而言,橫廣承“周於天地”而言。若依俞說,則“幽弘光宅”,義不可通矣。“絕於邇言”者,李奇雲:“理過近世人之言也。”司馬雲:“絕於近言,言去之遼邈也。”注“徦,遠”。按:對邇為文,故訓為遠。漢書作“假”,其義亦同。彼顏注雲:“假,至也。”似並寡見篇首數語未見矣。注“周,遍。”按:治平本“遍”作“遍”,今依世德堂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