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的起源
禮儀作為人類交際的表現形式之一,同其他諸如文字、繪畫等文明表現形式一樣,是人類不斷擺脫愚昧、野蠻,逐漸走向文明、開化的標誌和見證。
那麼,禮儀的含義何在?今日豐富多彩的禮儀,其最初的根源又是什麼?
禮儀的含義
在中文裏,最早的“禮”和“儀”是分開使用的。在古代典籍中,“禮”主要有三層意思:一是政治製度,二是禮貌、禮節,三是禮物。“儀”也有三層意思:一是指容貌和外表,二是指儀式和禮節,三是指準則和法度。而將“禮”和“儀”連用始於《詩經·小雅·楚茨》:“為賓為客,獻酬交錯,禮儀卒度。”
中國古代的“禮儀”從本質上更偏重於政治體製上的道德教化。
在西方,“禮儀”一詞始於法語Etiguette,它的原意是“法庭上的通行證”。古代法國的法庭為保證法庭秩序,把各種規則寫在進入法庭的通行證上,讓人們去遵守。後來,“禮儀”一詞進入英語,演變成“人際交往的通行證”,它同樣有三種含義:一是指謙恭有禮的言談舉止,二是指教養和規矩,也就是禮節,三是指儀式、典禮、習俗等。
縱觀中外對“禮儀”涵義的理解,我們可以看出它有以下三個方麵的基本意思:
(1)禮儀是一種行為規範或行為模式,見了麵不自覺地要伸出手,臨走時下意識地要說聲“再見”。沒有人非逼著你這樣做,但你卻覺得隻有這樣才算合適和正確。
(2)禮儀是大家共同遵守的,當然,不可能全世界每個人都遵從同一禮節,但相對於偶然性的行為,禮儀卻是普遍的。現在,國際上通用見麵打招呼說“你好”。
(3)禮儀是有它存在的合理性的,如約束人類欲望,保證社會秩序,實現人際關係的和諧。當然,這是概念上的認知,和外在表現是有區別的。
禮儀的根源
關於禮儀的根源問題,古往今來一直是人們頗感興趣的,但至今並無定論。“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樂山樂水,主要有以下幾種比較流行的觀點:
(1)祭祖說即認為禮儀源於祭祖,它是原始人祭祀祖先的一種儀式規則,後來才逐漸發展為調整相互關係的風俗習慣。
(2)風俗說即認為禮是由原始社會的風俗習慣演變而來的,進入文明社會後,由所謂的“聖人”加以改造,變成係統的禮。
(3)父權製說即認為是為了劃分尊卑貴賤的需要,類似於家長製的說法。
(4)需求說即認為禮儀是人類交往中逐漸形成和發展的,是源於人際交往的需要。
我們認為,不能以某種行為或需要作為禮儀的最初起源,若從時間上分析,它肯定源於原始社會;若從緣由上分析,它是人性的要求。
關於握手的起源,就有很多有意思的觀點。
有人認為,在遠古時代,人類以打獵為生,不同部落的陌生人在路上相遇,為了證明自己沒有惡意,便主動丟掉手中所握的石塊或利器,並讓對方觸摸、檢查手掌,以表示對對方的信任和友好。這種禮俗沿襲下來,便誕生了見麵之時要握手的禮節。
還有一種觀點是,在中世紀的歐洲,騎士之間為了超越對手,證明實力,要進行格鬥,敗者摘下頭盔,甘拜下風,乞求勝者寬宏大量,饒其不死。但是,在特殊情況下,如果格鬥雙方勢均力敵,為了避免兩敗俱傷,使用動作來談判。他們把平時持劍的右手伸向對方,相互上下搖晃,一直達到滿意的協議才分開。這種騎士的規矩後來便傳播到廣大民眾中,而成了當今遍布全球的握手禮節。
據考古學、民俗學等方麵的材料證明,我國原始社會生活中已經形成了頗具影響的禮儀規範,宗教禮儀、婚姻禮儀等初具雛形。
禮儀,起源於原始社會的說法,在一些保留著很多原始特征的民族中,可見一斑。
我國東北的鄂倫春族,在解放前仍沿襲著原始社會的一些禮儀規範,如相信萬物有靈,他們對熊的崇拜,正像某些漢族人對龍的崇拜一樣,十分虔誠。打獵歸來,若捕到了熊,大家都傷心地痛哭一場,吃完熊肉後,還要再哭一次,並對熊骨進行天葬。
在國外的某些民族,原始的禮儀形式同樣具有很強的約束力,但這種約束是自覺的。某些風俗習慣也很有意思。
在非洲喀麥隆一帶的西非龐圭人,往往瞧不起到他們那兒去的白人考察人員,認為他們“缺乏教養”,原因很簡單:這些人連“我要去拾點柴”或“我去看看捕獸陷阱”或是“暗示大小便”的話都不懂。
這就是龐圭人的原始禮儀,忌諱直言糞便、尿液的排放。頗有禮貌的龐圭人來到其他村寨,首先便是婉言詢問“村長的住處”,或者問:“如果有人追捕我,我能到什麼地方去躲避呢?”上述說法概出自“講禮儀”的人之口,他們總是用其他詞句表達“上廁所”這一意思。
在西方,禮儀的演變與中國有相似之處,但又有很大的特殊性,這不僅表現在禮儀的具體形式上,還在於關於禮儀的哲學論述上。換句話說,孔孟與蘇格拉底、柏拉圖不一樣。
愛琴海地區和希臘是亞歐大陸西方古典文明的發源地。約自公元前6000年起,愛琴海諸島居民開始從事農業生產。此後,相繼產生了克裏特文化和邁錫尼文化。公元前11世紀,古希臘進入因《荷馬史詩》而得名的“荷馬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