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這本書突出了對社會主義物質利益關係的論述和分析。該書作者認為,社會主義的經濟關係即生產關係的核心,是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的物質利益關係,並把這種關係作為揭示社會主義經濟關係的重要線索貫穿全書。這個問題,在過去的政治經濟學著作中,是當做修正主義的東西加以批判的。然而實踐表明,從理論上否認社會主義物質利益原則,在實踐上破壞社會主義物質利益關係,隻會給國民經濟的發展造成嚴重惡果。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部分)既然是經濟關係的科學反映,就應該如實地承認物質利益關係的存在,並且正確地揭示它。正是基於這種認識,作者在這本書中比較全麵地闡述了社會主義的物質利益關係。
本書對社會主義物質利益關係的分析,是貫穿到生產關係的現實形態的各個方麵,即生產、分配、交換等方麵的。在分析生產過程時,它劃分了社會主義的必要勞動和剩餘勞動,並把這作為物質利益的客觀要求加以論述。闡明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必要勞動和剩餘勞動,都是為了勞動者的利益進行的,這裏不存在剝削關係和經濟利益的對立,但是這絕不意味著兩者沒有任何區別,可以混為一談。
在分析社會主義的分配關係時,把社會主義必要勞動與剩餘勞動所體現的物質利益,具體表現為積累和消費的關係加以論述。闡明積累基金主要用於社會擴大再生產,代表勞動者的長遠利益;消費基金主要用於社會集體消費和勞動者個人的生活需要,體現勞動者的目前利益。二者必須兼顧,不能顧此失彼。但是,在人民生活水平較低的情況下,積累不能過多,而且首先應當注意勞動者個人消費的需要。
在分析社會主義的交換關係時,論述了社會主義的商品交換的存在,是社會主義物質利益的客觀要求。闡明各個生產單位在物質利益上的差別,是社會主義各個企業之間保持商品關係的根本原因。由於物質利益上的差別,使全民所有製企業和集體所有製企業之間,全民所有製內部各企業之間,都要求以商品生產者的資格互相對待,要求相互之間的經濟聯係必須通過等價交換來實現。它們之間交換的產品,無論是生產資料,還是生活資料,都是商品,價值規律對這些產品的生產都起著一定的調節作用。這樣,那些付出勞動多、經營管理好的企業及其勞動者,就得到較多的物質利益,反之,則得到較少的物質利益。
總之,這本書內容比較新穎,在體係結構上有創新,對四化建設中的新問題和新情況作了一定程度的探討,有其自己的特點。但是,由於社會主義在實踐中,該書在一些問題的論述上,不能不受到限製。比如,對有的問題的闡述還不很完善、不夠充分;對有的問題的看法,還有待於作進一步的探討。這些,還需要作者隨著社會主義實踐的發展作進一步的研究。
(原載1980年3月19日《陝西日報》;本文係與趙炳璋合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