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提高了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在全書中的地位。本書第三版是把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安排在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中分別論述的,此次修訂時,把它集中成一個專章安排到總論中論述,使它處於貫穿全書的位置。此外,本版還加強了對市場問題的分析。
(四)增加了實證分析的內容。同我國大部分經濟教材一樣,該教材的前三版也缺乏必要的實證分析與數量分析,使人讀後有空泛之感。修訂後的第四版在這方麵大有改觀,在全書諸多章特別是宏觀經濟運行篇的幾章中,增加了實證分析的內容,這樣,不僅從規範分析的角度回答了是什麼、為什麼的問題,而且從實證分析的角度解決了怎麼辦的問題,有助於提高學生認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五)重新構造了全書的體係。本書前三版除了總論篇外,是按生產過程、流通過程和再生產過程分篇論述的。這個體係相對於那種習慣於按專題排列的結構是有一定突破的,但大體上仍然因襲的是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的過程分析法。無疑,馬克思的分析方法是嚴謹、科學的,但是,由於馬克思研究經濟學的主要目的在於論述資本主義社會發生、發展、滅亡的規律,它的體係也必須服從於這個目的,將研究對象集中在人與人的關係上。而我們研究經濟學的目的則是建設、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因此,研究的對象除了生產關係以外,還須增加社會主義經濟的運行規律。因此,在安排其體係時就必須考慮把兩個方麵結合起來,即直接生產過程與微觀經濟運行、流通過程與市場、再生產過程與宏觀經濟運行結合起來。著者認為,盡管這兩方麵所分析的側重點不同,但其有很大的一致性。因此,采取了把兩者熔為一爐的辦法,從而形成了本書現在這種體係結構。
體係結構的變更,反映了理論上的不成熟性,而這種不成熟性又來源於不成熟的社會主義經濟實踐。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尚處在探索之中,作為反映這種探索的理論的教科書,其體係的建立不可能一勞永逸,今後還會隨著經濟實踐和經濟理論的發展而變化,這當屬正常現象。
總之,與同類書相比,該修訂本在許多方麵都獨樹一幟,較好地體現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特征,反映了創新經濟理論的開拓精神,是一本適合當前需要的具有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學,值得一讀。
(原載《人文雜誌》1990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