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外經合作全麵拓展。我市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始於20世紀80年代,90年代後逐步進入高潮。南通走出國門的勞務人員越來越多,截至2007年末,南通在外勞務人員為37616人,比20世紀90年代初(1992年末為1842人)淨增35774人,增長19倍。分布的國家和地區,形成以亞太、中東、東歐、非洲四大勞務市場為主,涉足西歐、北美的格局。南通對外經濟合作的規模也越來越大。1992-1999年全市對外承包勞務合同額累計達8.5億美元;2000-2007年為38.28億美元,後八年為前八年的4.5倍。20世紀90年代全市實現勞務營業額累計為7.1億美元,而21世紀初(2000-2007)全市實現勞務營業額累計高達41.47億美元,是20世紀90年代的5.8倍。
四是國際旅遊趨於活躍。改革開放以後,隨著我市對外開放的力度不斷加大,外向型經濟持續活躍,來通從事商務活動和旅遊的國際友人、華僑、港、澳、台同胞一年比一年增多,1990年尚不足萬人,2007年已達到22.4萬人次。近幾年,隨著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的創建成功,尤其是蘇通大橋的落成貫通,使南通城市旅遊環境有了顯著改善,旅遊功能日趨完善,慕名來南通的觀光者大增,旅遊產業規模呈迅速擴大之勢。
四、改革開放30年麵臨的新矛盾和麵對思路:社會經濟持續高增長同時不可避免帶來一些負麵問題。解決這些矛盾,需在下一個30年以更高、更遠的視角,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從製度、政策、措施創新上尋求良策
30年,在曆史的長河中隻不過是短暫一瞬,然而,南通在社會經濟各方麵所發生的巨大變化卻在曆史長卷中留下了永恒的輝煌。南通經曆了改革開放的洗禮,從一個昔日不為人知的中小城市正躋身於世界經濟大舞台。一個成熟的民族,不會為成就所陶醉,麵向現實和未來,須看到更多的問題和不足,才能激發起危機感、緊迫感和繼續奮進的動力和勇氣。在歡慶改革開放30年取得無與倫比的輝煌成就時,還需要冷靜地注意到,在這些年社會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積累了一些負麵問題,如隨著生產能量空前擴張,工業化進程加快的同時,環境資源代價不斷增大;人口增加,平均壽命延長,戶籍管製變革,城市化步伐加快同時,城市道路擁擠、治安問題嚴峻等“城市病”加重;社會財富急劇增加,百姓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與貧富收入差距擴大並存等。解決這些問題,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在新的曆史起點上,南通如何抓住機遇,克服困難,創造新的業績、鑄造新的輝煌,南通人需要以更高、更遠的視角,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以人為本、統籌兼顧,從製度、政策、措施創新上尋求良策,推進南通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以確保社會經濟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
(一)以自身更大的魅力加快融入世界經濟
南通在下一個30年何去何從?必須置身於世界經濟中去思考和謀劃。理由有三:一是世界經濟全球化勢不可擋。與中國改革開放翻天覆地的變化一樣,近30年來,世界經濟在電子信息和高技術的推動下正處在新的大變革時期,這場變革比工業變革更為深刻,它將完成世界從以自然資源為基礎,以大規模製造業為特征的“國別經濟時代”急劇過渡到“全球經濟時代”。先進的電子通信技術和交通運輸的迅速發展,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可能和基礎。二是各國經濟既相互依賴又彼此競爭。千絲萬縷的經濟聯係使全世界成為了一個全球製造車間,國際勞動分工出現了具有一體化的新特點,有許多工業品,已很難分辨其國籍,即工業品越來越成為“全球產品”,零部件和半成品生產國際通用化,人才培養國際化,企業公司跨國化。這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和進一步發展的客觀要求。各國經濟互有需要、互相依賴,構成了世界性需要合作、謀求發展的新格局。三是世界主流經濟日益轉向第三產業。科研活動、技術創新和開發,以及服務業的快速發展,打破了近代形成的工業、商業、金融三足鼎立的局麵,產業結構展示出明顯高級化的態勢。鑒於這樣獨特的世界經濟背景,南通未來的發展需要珍惜和緊緊把握住經過多年不懈努力,如今終於已經到來的橋港時代,及時調整產業結構,刻不容緩的將各項軟件搞上去,堅定發展外向型經濟不動搖,以自身的地理、交通、資源優勢和服務魅力,加快融入世界經濟,吸引五湖四海的人、財、物流聚集南通。與此同時,以南通人特有的精明能幹和吃苦耐勞,更多地鼓勵到海外創業,拓展發展空間。
(二)以第一、二產業的加快發展推進南通富民強市
如何在新的起點上進一步增強南通經濟發展的活力,優化產業結構各項比例關係,促進社會經濟建設又好、又快發展,這是今天許多人都在思考的問題。按照南通目前的工業化進程,富民強市依然要抓住以第一、二產業為代表的物質生產部門的發展不放鬆。
農業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物質生產部門。強調降低第一產業占GDP比重,並非不要發展第一產業,而恰恰相反,要通過調整第一產業內部結構,運用現代高科技手段發展高效農業、規模農業,進一步將第一產業總量做大,效益提升。下一個30年,一要賦予農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探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農村發展的新途徑,充分發揮農民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的主體作用和首創精神,更好地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二要繼續加快速度、加大力度,采用現代化、規模化的農業種植養殖技術,提高農業生產率,將第一產業總量進一步放大;三要堅持繼續不斷地加快農村勞動力向第二、三產業的轉移步伐,縮小第一產業從業人數在全社會從業人數中的比重。將第一產業總量做大同時將第一產業比重做小,要求我們既不能絲毫放鬆農業這一基礎產業的發展,又要使產業結構趨向優化,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麵。
工業化水平與經濟發展有著密切的聯係。按照目前南通處於工業化中期的產業現狀,對全市整體經濟影響較大的依然是第二產業。未來的30年,從強市角度考慮,要優先發展既節能環保,產值利稅率又高的企業和產品,這是新型工業化戰略中的重點,因為第二產業在相當長時間內是地方財政的主要來源,是重點稅源經濟。從富民角度考慮,還要繼續加快發展個體私營工業,通過發展個私經濟可以加快民生富裕,也可以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吸引農村的剩餘勞動力離開土地,加快城市化、工業化進程。從未來發展考慮,要加快采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和發展新興產業的步伐,使高新技術成為提升全市工業經濟的主導力量。
(三)以服務業發展加快向後工業化時代過渡
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是後工業化時代的重要標誌。伴隨著科學技術、國際貿易和跨國投資的發展,服務業的內容、範圍、方式、經營管理、經濟規模和產值利潤都在發生巨大變化,極大地推動著第一第二產業的發展,其特點是門類增多,特別是通信、信息、谘詢、商業、市政共用設施等,四通八達的交通運輸,先進發達的教育、科技、衛生與藝術事業,豐富多樣的休閑與娛樂設施,服務企業正不斷趨向大型化、多元化、規範化和標準化。服務業的市場主要來自於兩個方麵,一是為第一、二產業活動提供服務,隻有將物質生產部門的產業活動服務好,才能最大程度地增加第一、二產業的活力,增加社會物質財富,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為第二個市場的開拓創造前提條件。二是為城鄉人民生活提供服務。下一個30年,由於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快速的交通和及時通信時代的到來,日新月異的社會生活不斷構成對原有生活方式的挑戰。人們將進一步追求新型的高品質的生活方式,建立文明、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和新的生活坐標。在居住方式上,從隻追求狹小的城市空間,發展到大範圍的生活空間。在生活格局上,由收斂式向鬆散型、開放型過渡,工作時間逐漸縮短,休息和活動時間增多。這些廣泛、多元的社會精神需求,構成了現代服務業的巨大發展空間和市場潛力,特別是方興未艾的旅遊業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正在成為人類僅次於信息產業的第二大產業,是21世紀經濟發展的一大亮點。從南通具體情況看,盡管目前旅遊業本身創造的增加值在第三產業中的比重或許不算很大,但它帶來的人氣以及對交通、旅館、餐飲、電信、娛樂、貿易等整個第三產業各個行業的帶動作用潛力巨大,不可小視。南通在經曆了改革開放30年不懈努力,路、橋、港等硬件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到位後,下一個30年非常值得南通人在旅遊、休閑等服務業方麵投入更多的注意力和創意策劃,以此加快帶動南通經濟向後工業化時代過渡。
(四)以環保優先理念加快南通未來城市發展
城市是人類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產物,是人類文明的結晶,城市化和城市現代化是人類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必然趨勢。下一個30年,凝聚城市的力量將不再單純取決於經濟,而是人居環境和人文環境。南通的生態環境好,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天災少,社會安定,民風淳樸,人壽長,誠信度高,基礎教育發達,交通便捷,青山綠水,江海風情,旅遊資源豐富,是一座適宜人們創業與居住的城市。南通人要珍惜上天所賜,充分利用上述特點打造休閑度假型旅遊城市,以城市的文明、潔淨和善良、純樸的民風,吸引各地有識之士到南通來尋求發展機會和休閑觀光,努力將南通建成一座創業、生活兩宜型城市。隨著多條與上海、蘇南交通大通道的建成,南通成為“上海後花園”、“北上海”、“滬蘇通小金三角”的種種構想、夢想都將有可能成為現實。在全力實施上述城市目標中,要不斷強化環保優先的理念,致力於“生態城市”和“生態社會”建設,從根本上確保南通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回首過去的歲月,南通曾長期強調自身的化工基礎優勢,並作為南通的支柱產業予以扶持,在全球環保呼聲日益高漲的今天,需要重新審視這一發展思路。就得失而言,化工、印染等行業對地方經濟總量和稅源雖曾有一定貢獻,但從長遠利益考慮,由於這類項目對水資源的依賴比較大,對環境的汙染同樣比較大,包括噪音、空氣汙染和水汙染,過多發展必然會影響南通的藍天綠水,削弱南通的城市競爭力,減少人、財、物的流入,得不償失。保護環境,建設生態文明,是南通人的強烈理念。因此,下一個30年,我們對於化工等項目的新建、擴建,務必記取曆史教訓,慎之又慎,提高準入門檻,可行性論證要立足長遠,確保對環境和資源的長期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