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構築金三角 全麵建設北上海——南通市實施“金三角”發展戰略的途徑與對策研究(2 / 3)

6.共享原則。金三角融合一體化,通過利益驅動,實現利益共享、共同發展。

(三)六大戰略

1.基本戰略:市場活“角”(金三角,下同)。市場經濟體製是金三角經濟社會運行的基本大環境,以市場經濟和市場體係為基本動力,充分發揮和利用市場優化配置生產要素的基礎性作用和綜合功能,促進金三角融合一體化和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2.主體戰略:港群興角。要發揮港群的區位優勢和產業集群優勢,最大限度地發揮江港、海港、河港、空港組合優勢,為金三角跨越發展構築黃金大道。

3.龍頭戰略:開放富角。以建設上海國際貿易中心、蘇通全國貿易中心為基本導向,把全球、全國作為金三角的發展空間,規模化利用外資、外技、外智,增強和提高外來接納能力和水平、外出開拓能力和水平,全麵推進外向化、國際化。

4.首要戰略:科教立角。立國興邦、富市裕民,科教為本。全力構築保障經濟社會跨越發展的科技支柱和智力基石,全力把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生態建設轉到依靠科技進步的軌道上來,把金三角建成全國重要的知識生產、科技成果轉化和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

5.核心戰略:人才強角。國以才立、政以才治、業以才興、財以才富、人以才美。千秋大業在於用人、用才。得才興邦,重才興業。要堅定不移把重才引智、選賢任能作為長期的基本角(市)策。組成經濟社會發展的智力大軍,決戰國內外市場,奪取全勝。

6.根基戰略:綠色美角。遵循自然生態過程與循環再生規律,實施綠色戰略,建立全程綠色化(生態化)控製體係,發展全新的生態經濟運行模式,推動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物質文明向生命文明演化,人與自然共處永續和諧。

(四)六大思路

1.內外市場一體化。金三角融合一體化,必須按市場規律運作,要以商品市場為基礎,金融市場為主導,協調生產資料、勞動力、人才、技術、信息、土地、產權、資本、服務等市場共同聯動發展。形成大市場網絡體係、商貿大走廊架構。

2.綜合交通一體化。全麵推進交通基礎設施高速化、結構合理化、裝備現代化、線路網絡化、運行暢通化、運管智能化,構建對內對外兩個扇麵的綜合交通體係。實現滬蘇通相互間公鐵線路直達常態化,江海河水上直航便利化。構建東出、西進、南下、北上的對外大通道,建好跨界、跨江大通道接線和緊密連接全國、多向跨海越洋的交通大動脈。

3.港口城市一體化。滬蘇通金三角三港三城,港城一體,功能優異。在建設上海一大都市、四大中心的龍頭區,加快推進金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進程中,要實施以港興城、以城促港、港城共榮、互動發展的發展模式,以城市為核心、港口為樞紐,統籌協調港口建設與城市建設的設施共建、功能共興,實現金三角全麵深度融合和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

4.產業經濟一體化。以建設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打造國際先進製造業基地,形成以現代服務業為主的產業結構,作為金三角經濟發展的戰略取向,全麵推進農業集約化、新型工業化、建築業多元化、高新技術產業化、產業結構高度化、資源配置與經濟體製市場化、產品特色化、生產專業化、企業集團化與園區集聚化、經濟成分合作化股份化與民營化、經濟發展環境信息化和生態化與國際化,推動金三角成為經濟大角、經濟強角、經濟富角、經濟金角。

5.生態環境一體化。優美、優質的生態環境是最好的品牌、最美的名牌、最純的“金牌”。金三角經濟社會發展要走一條在青山綠水、藍天白雲間和諧發展、生態文明新路。以綠化工程為主導,生態工程為支撐、環保工程為保障、生態化產業技術為基礎,加強綠色水源、綠色能源、綠色氣候等生態基礎設施建設;倡導綠色生活、低碳生活方式;發展循環利用產業、低碳經濟、循環經濟,建立生態化產業體係;全麵提升金三角城鄉綜合環境質量和水平,保障金三角天藍、水清、地綠、街美、居靚、業旺、民歡。

6.融合“軟件”一體化。金三角融合一體化是全麵融合,不隻是經濟融合,還包括軟環境融合。

(1)思想觀念一體化。金三角融合一體化,相互認同是前提條件,要形成從戰略構建到業務構建的高層認同、世界認同、民眾認同和相互認同。

(2)體製機製一體化。金三角一體化經濟新秩序的行為準則和道德基礎要體現新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意願,共同建立新體製新機製。

(3)政策促進一體化。一是共同營造鼓勵金三角融合一體化的政策環境。二是政策協同、互認,保持政策規定的一致性。三是優惠政策的共同享用。

(4)行政管理一體化。一是變革行政區劃,建立超越現行行政區劃的金三角特別行政區,就像1913年的滬海道、1927年的上海特別市。兩種選擇:①將上海、蘇州、南通歸並為新的大上海市。②建立金三角特別行政區,保留原上海、蘇州、南通現行行政區劃的層級和範圍不變。特別行政區作為中央(國家)的派出機構,相當於以往的華東局相似的職能。二是完全以經濟手段、用經濟紐帶形成經濟共同體,作為經濟金三角,三地政府要聯合出台《加強戰略合作,構建滬蘇通金三角備忘錄》《滬蘇通創新都市圈;金三角協議》《金三角經濟社會和融合一體化發展綱要》等指導文件,共同組建超行政區劃的經濟發展協調委員會及其各專業委員會,共商共定經濟社會發展和融合一體化的方略大計,部門、行業的共同發展方策大計。在工作辦事層麵,建立業務性的辦公室(辦事組),組織實施經濟發展、融合一體化各項工作任務。

(5)民生保障一體化。金三角融合一體化,更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僅要讓角民認同,還要讓角民得益。凡涉民事項,都要作出城鄉統籌、係統安排,保障市民共享發展成果。

(6)發展規劃一體化。金三角經濟社會發展和融合一體化,也要有“線路圖”、“施工圖”。要製定戰略綱要(大綱)、長期規劃、五年規劃、三年行動規劃,重點領域和部門的發展規劃。

(五)六大定位

金三角的發展總定位是整體定位,不是成員市戰略定位的簡單疊加。金三角的戰略定位,要以長三角的戰略定位為基本依據,要以上海的戰略定位為基礎、為核心,放而大之,充而實之,融而精之,完而善之。

1.改革開放的先行區。對外開放的大國門、大客廳,成為“金門”、“金廳”的門戶金三角。

2.世界級城市群的龍頭區。金三角城市發展由國際化大都市(上海)同國際性特大城市(蘇州、南通)共同構成完整的國際化大都市圈的龍頭區,比單一上海龍頭,體量和實力大大擴大和增強,是龍頭金三角。

3.國際化大都市圈的核心區。構建金三角,就擴大、壯大了上海這個核心,“滬心”變成“金心”,金三角是實力金三角。

4.科技創新的先導區。金三角高速發展的過程就是一個綜合創新的過程。金三角未來應發展成為中國技術創新基地和中心,是創新金三角。

5.才智集聚的高端區。當今時代,是智能時代。金三角高校、高院高人眾多,人才資源非常豐富。金三角未來發展,要創新體製,形成人才輩出的全新機製。發展成為中國最具經濟實力和智慧才力的核心才智區,靠智能、智力、智慧立足並致勝的智慧金三角。

6.和諧發展的生態區。金三角的自然生態稟賦優異,人工生態創建優良,環境生態保護良好。金三角未來發展,要實行經濟建設生態化、民生化,環境建設產業化、民生化,民生建設產業化、生態化,經濟、環境、民生三者一體化協調發展。成為全國的和諧社會示範區、生態典範區,國際化大都市和平原水鄉特色兼備的生態金三角。

金三角長遠發展的戰略目標、主體功能定位,總括表述就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先行區、世界級城市群的龍頭區、國際化大都市圈的核心區、科技創新的先導區、才智集聚的高端區、和諧發展的生態區,就是門戶金三角、龍頭金三角、實力金三角、創新金三角、智慧金三角、生態金三角。

四、南通實施金三角發展戰略的基本方略

構建滬蘇通金三角是係統的、長期的大工程。南通雖然有潛力、有能力與上海、蘇州在經濟和功能上形成三足鼎立的金三角,但目前南通的這隻角還太小。以GDP為例,2007年,南通的GDP隻有上海的17.3%,蘇州的37%,功能能級上與它們差距更大。因此,南通實施金三角發展戰略,就是要尋找正確、科學的路徑和策略,迅速做大做強經濟總量,快速提升功能能級。

(一)基本方針

要確定南通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方針,首先就要明確南通未來發展的性質認定和功能定位。建國以來,南通的功能定位有一個演變過程。

功能定位的基本要素應當是“基因”要素,對南通來說,對發展定位起決定作用的是江海區位和江海生態,由此生發出的港口功能、經濟功能和城市功能。南通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定位可以表述為:國際門戶港城、中國經濟重城、江海生態名城。1986年11月,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來南通視察,就曾題詞“南通港口通天下”。國際門戶港城,顯而易見不用多加說明。中國經濟重城,是借用傳統表達城鎮重要地位所用“重鎮”的概念內涵。南通曾以地區生產總值占全省十分之一、全國百分之一的驕人業績,顯示了在全國經濟中的重要地位。2007年,南通地區生產總值占全國的比重降到0.86%,但117個南通也就可以組裝為全國的經濟總量。而從土地麵積來看,1200個南通才相當於全國國土總麵積。所以,從經濟實力看,南通還是全國的經濟重點城市。江海生態名城,江海指明區位所在,生態是自然環境優異,同時又作為科學發展的戰略目標。名城,李源潮時任江蘇省委書記時視察南通,提出南通要建設“名城”,這確實是非常高明的概括。因為,南通有名人,張謇為代表的曆史名人和當代“文臣武將”;有名城,紡織(家紡)城、港口城、造船城、曆史文化名城、花木盆景之都、綠色能源之都、海洋經濟之鄉、建築之鄉、電動工具之鄉、教育之鄉、體育之鄉、版畫之鄉、長壽之鄉、中國河豚之鄉、禽蛋之鄉、繭絲綢之鄉;還有名勝,狼山風景區、濠河風景區、水繪園風景、青墩文化遺址,等等。所以,隻有用名城來概括。

南通實施金三角發展戰略的基本方針要既能指導南通經濟社會發展的方向,又能有助於推進金三角融合一體化的進程。

1.特色發展。仿照發展、“克隆”發展都不可取,在堅持與滬蘇雙邊、多邊的協調發展、互動發展的同時,更要堅持特色發展。要根據資源特色和集聚資源的能力特質,個性化開發特色、特質、特長、特優產品,並規模化形成特色、特質、特長、特優行業與產業,形成獨有的、特優的魅力、活力和實力。

2.競爭發展。競爭是市場、市場機製、市場經濟的本性、特性。有競爭才有創新,有競爭才有活力,有競爭才精彩,有競爭才發展。搞“二傳”式發展,隻能是低水平的重複。也不能搞一味避讓的“錯位發展”。相互間展開競爭,這是市場決定的,是發展這個硬道理決定的。隻有主動麵對,適應競爭,才能獲得發展的主動權。

3.飛躍發展。南通要能與滬蘇的角力、足力相當,尾隨發展、跟跑發展不行,必須要“鼓足幹勁、力爭上遊”,要“新飛躍”。南通麵臨黃金發展機遇期,也有飛躍發展的基礎和動力。

4.創新發展。近代世界史表明,發展相對滯後的國家和地區,隻要艱苦努力,銳意創新,就可在某些關鍵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帶動整個國家和地區的快速發展。要將創新與創優、創新創優與創建創立、創新創優與創業創富結合起來。創建創立,保障新事業層出不窮;創新創優,保障事業越辦越好;創業創富,保障效益提高,財富增加,保障市強民富、國泰民安。

(二)主要路徑

實現構建滬蘇通“金三角”發展格局的戰略目標,除了要迅速擴張南通的經濟總量,增強整體實力外,應打好集聚和輻射兩張牌,所謂集聚就是充分利用緊鄰上海和蘇州的優勢,承接這兩個城市的資源、要素的外溢效應,吸引各類要素向南通轉移,迅速提高經濟總量和規模,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壯大自身的實力,提升城市的功能。所謂輻射就是利用南通與蘇中其他地區、蘇北地區存在的發展水平的位差,在集聚的同時發揮一定的功能轉移、傳遞和要素輻射的作用,在轉移要素輻射功能中確立自己的定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