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構築金三角 全麵建設北上海——南通市實施“金三角”發展戰略的途徑與對策研究(3 / 3)

1.以港口經濟為突破口,增強南通的經濟實力

要緊緊抓住蘇通大橋通車和洋口港通航的機遇,大力實施江海聯動開發戰略,以港口經濟拉動全市持續跨越發展。

一是提升港口功能。抓住江蘇沿海開發上升為國家戰略層麵的重大曆史機遇,按照與上海港垂直分工為主、與寧波港、連雲港水平分工為主的思路,強化區域合作,加快洋口港和呂四港以及冷家沙的開發進程,進一步提升沿江港口功能,打響江海組合大港“南通港”品牌,建設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北翼組合強港。

二是做優港口通道。要著力完善以過江通道為龍頭的各類重大交通設施,加快建設公路港、鐵路港、內河港、航空港、信息港等,盡快構建高標準、高效率,與長三角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相適應的一體化、現代化的港口集疏運係統,不斷提高港口聯係腹地、集聚貨源、吞吐貨物的能力。

三是做強港口產業。我市沿江開發已取得顯著成效,下一步要把開發的重點放在沿海開發上。要按照江蘇沿海開發主力軍的定位,高起點做好沿海開發規劃,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大項目為龍頭、大園區為載體,大力發展臨港產業與海洋經濟,優化產業空間布局,促進產業集群發展。沿海臨港產業的發展方向主要是石油化工、電力能源、冶金建材、重裝備、港口物流;海洋產業要大力發展現代海洋漁業、努力提升海產品加工和海洋醫藥產業、加快發展濱海特色旅遊業,科學合理開發利用沿海灘塗資源,積極發展現代農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推進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按照“區域集中、產業集聚、開發集約、要素集合”的原則,高標準建設沿海開發區和產業園區,突出臨港產業特色,創新園區發展模式,吸引大產業、大企業、大項目落戶,構築促進要素集聚、產業發展的重要新平台。深入推進江海聯合開發,著力打造主要包括大型船舶修造及配套基地、大型能源生產供應基地、大型石油化工和化工新材料基地、大型裝備工業基地、大型冶金建材基地、大型微電子加工和裝配基地、現代紡織服裝基地、大型港口物流基地、江海旅遊基地在內的沿江沿海產業帶。

四是做大港口城市。盡快擴大中心城市規模,適時推進沿江沿海新城建設,不斷完善市域城鎮體係。

2.加快接軌上海,提升城市綜合服務功能

南通與上海的聯係隨著越江大通道的暢通將會出現跨越式的提升,南通已與上海形成1小時經濟圈,將來有些方麵可能比蘇州還有優勢,因此,南通下一步加快接軌上海的重心是在承接產業轉移的同時,承接和分流上海的一些服務功能。通過接軌上海重點打造南通作為長三角北翼經濟中心城市的綜合服務功能,使南通能承接上海的輻射轉移和傳遞效應,在長三角核心經濟圈北向拓展中實現自己的功能定位,努力形成、鞏固和強化滬蘇通“金三角”強有力的北角的格局。近期應重點推進以下幾方麵工作:

一是完善交通規劃和路網體係,使“大橋效應”能充分轉化為南通的發展優勢。南通現有的交通格局和路網體係必須與上海、蘇南等地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加快向南通流動的大趨勢相適應,全市立體大通道和路網建設必須加快推進。要從構築“金三角”的高度,加快交通規劃與上海銜接。當前要加快推進崇啟大橋、崇海大橋和滬通鐵路及城際軌道交通建設,提升興東機場的功能,加快構築全麵融入上海核心都市圈的交通網絡體係。

二是與上海錯位發展,分流上海的功能,打造功能意義上的北上海。包括:利用園區載體,共建上海特色產業經濟區;與上海港錯位發展,發揮港口的比較優勢,分擔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組合港功能;完善宜居功能,吸引滬蘇居民來通定居,努力成為上海蘇南的後花園;吸引各類總部落戶,成為上海總部經濟的延伸區;積極催生和培育區域性功能,如金融、商貿、旅遊功能,努力承接上海金融中心、貿易中心、航運中心和時尚休閑中心的部分功能;完善提升一些特色基地的功能,如成為上海主要的建築材料基地、建築施工基地、農產品加工基地等;抓好上海舉辦世博會的機遇,充分享受其溢出效應。

三是積極利用上海這一國際大平台承接國內外服務外包轉移,提高南通城市服務業發展水平,為提升城市服務功能創造條件。

四是加快城市創新體係建設,構築製度創新、技術創新的高地和平台,大力吸引上海的創新人才來通發展,爭取成為上海創新人才、技術和項目轉移的首選之地。

五是完善綜合配套環境,加快城市文明和社會事業接軌的步伐,打造市民意義上的同城效應。南通在融入上海一小時經濟圈、交通圈之後,一個突出的現象是人員交流頻繁,市民往來的內涵和結構將發生巨大的變化,從蘇州、嘉興、無錫等周邊城市接軌上海的工作思路看,他們已經開始花大力氣完善綜合配套環境,如無錫和蘇州與上海在城市公交卡聯網通用、社保基金的聯網發放,人才資格認證聯網互認、信用信息聯網等方麵正在逐步實現,接下來將在教育、培訓、文化交流、醫療合作等方麵加大接軌的力度。因此南通接軌上海的工作應在這些方麵迎頭趕上,隻有在這些方麵加大接軌力度,構築“金三角”,打造同城效應,才能有堅實的基礎。

3.全麵融入蘇南,縮短與蘇州的差距

南通經過近幾年的高速發展,與蘇州的差距正在縮小,隨著交通條件的改善和蘇南地區自身發展空間的製約,一些產業和項目正加速向外轉移,我市要抓住這一契機,推進跨江聯動,主動、全麵地承接蘇南產業轉移。近幾年來,南通與蘇州的經濟交往開始密切,兩地政府也先後組織了一係列的項目交流、開發區合作、規劃交流活動,兩地經濟聯係日益加強,這些良好的基礎為南通全麵融入蘇南創造了條件。南通要成功實現融入蘇南、接軌蘇州戰略,最關鍵的是在具體推進思路和模式上的創新。要努力改變過去由政府強力推動的“拉郎配”模式,要充分發揮兩地民營經濟和民間資本的作用,通過市場的自發力量推動兩地的深層次、寬領域的合作。

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麵著手:一是推動沿江合作開發,共同打造核心產業帶和先進製造業平台;二是完善交通配套,共享大橋綜合效應;三是鼓勵企業合作,創造條件,推動以資產、資本、資源為紐帶深層次的互利互惠合作,彌補政府合作機製上的盲區;四是構築要素流通平台,促進信息、技術、人才、資本等要素的自由充分流動。

4.著力輻射蘇北,奠定北向拓展樞紐地位

從長遠看,南通在滬蘇通“金三角”中的地位,可能不完全是由南通與滬蘇兩地的聯係密切程度大小決定的,而是由南通對蘇北輻射半徑和力度決定的。如果缺少對蘇北的輻射、對蘇中的帶動作用,南通在“金三角”格局中的地位可能會成為附屬的,或者是跛腿的一角,“金三角”格局就會不太穩定。因此,南通在實施“金三角”發展戰略中,應保持清醒的頭腦,牢牢抓住長三角核心圈北向拓展樞紐這一獨特的定位,著力培育對蘇北、蘇中的輻射和帶動效應,在彌補、轉移和傳遞上海、蘇州的城市服務功能中,提升綜合服務水平,尋求自己的地位,具體可重點推進以下幾方麵:

一是做大做強南通中心城區的規模和實力,形成承接上海、蘇州輻射功能的平台。我市長期以來,在城市化、中心城區的建設上大大落後於蘇南,有些方麵甚至落後於蘇中的揚州、泰州。中心城區規模偏小,實力不夠強,大大地影響了資源要素的集聚效應。隨著跨江大通道陸續建成,蘇中、蘇北的資源和人員與滬蘇兩地的聯係將會出現爆發性增長,南通作為聯接的橋頭堡能否起到作用,關鍵在於是否有一個綜合服務功能相對發達、完善的中心城區,否則流動的資源和要素很有可能繞城而過。因此,必須把中心城區的規模擴大作為實現南通城市功能定位的核心工作來抓。

二是依托江海港口與鐵路、公路多式聯運的優勢,吸引蘇中、蘇北的物流向南通集聚,發揮南通對蘇中、蘇北的物流服務功能。南通對蘇中、蘇北的輻射帶動作用,最有可能突破的方向在於港口物流服務業。蘇北現有連雲港,但隨著歐亞鐵路大通道的暢通,中西部經濟的發展,連雲港的物流能力將首先滿足區域之外的需求,可能對蘇北、蘇中的服務不如南通港未來的優勢大。如果我市充分發揮江海、鐵路、公路多式聯運的優勢,創新、完善港口、物流的軟環境,加之作為上海組合港北翼重要大港的優勢,一定能支持南通對蘇中、蘇北的輻射、服務,有助於提升我市城市綜合服務功能。

三是大膽走進蘇北、蘇中,探索多種形式的交流合作,架起滬蘇對蘇北、蘇中進行輻射和轉移的橋梁。南通在目光朝南看,大門向南開的同時,也應該大膽地向北看,大度地走進蘇北、蘇中,探索多種形式的交流合作。在產業項目合作、開發區建設、農業開發、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麵,主動尋求與蘇北、蘇中的深層次、全方位的合作。借合作交流來培養感情、積累經驗、創新機製,通過若幹年的區域合作,逐步使蘇北、蘇中經濟與南通經濟發展融為一體。

(三)當前著重抓的工作

滬蘇通“金三角”格局的打造是一個跨區域的係統工程,涉及體製、機製、政策等很多層麵,需要牽動省內(與蘇州)與省外(與上海)、區域(滬蘇通三地和蘇北、蘇中)和國家層麵,需要方方麵麵協調配合。作為構建滬蘇通“金三角”的倡導者和積極推動者,南通要承擔更多的宣傳、組織、協調和推進的責任。建議當前要抓好以下幾個方麵的工作:

第一,擴大對外宣傳。要明確提出滬蘇通“金三角”宣傳主題,加大宣傳和推介的力度,增強宣傳密度,如聘請高水準的中介機構策劃,開展係列宣傳活動。加強三地新聞單位的合作交流,特別是在上海和蘇州的主流媒體上加大對南通市和“金三角”的宣傳報道,在江蘇省甚至全國主要媒體上增加對南通和“金三角”的宣傳。要結合招商活動和各種重大交流合作活動,對滬蘇通“金三角”開展全方位的宣傳。總之,通過積極宣傳,要讓“金三角”成為南通的城市形象和物質的重要亮點,成為吸引各類要素、資源集聚南通的響亮口號。

第二,積極建立滬蘇通三地協商和合作機製。國家出台了“長三角協調發展的指導意見”和“長三角地區區域規劃”,明確了長三角區域發展的一係列協調機製。一方麵我市要積極服從和參與這一係列機製,另一方麵,我市要積極借鑒這些協調機製的模式及內容,結合滬蘇通實際情況,協商建立三市的協調發展機製,如建立規劃協調機製、定期會商製度等。

第三,做好規劃工作。要積極爭取滬蘇通三地聯手編製構建“金三角”規劃。有可能的話,要積極爭取將“金三角”的概念上升到省級乃至長三角區域規劃中,成為區域甚至是國家層麵的戰略,這樣才能根本上保證南通提出滬蘇通“金三角”概念的實際操作意義,也可為實際推動工作掃除體製障礙。總之,要積極謀求城際規劃聯繪效應最大化,堅持規劃先行和規劃引導,完善城際合作機製,形成城際合作共識,把產業與交通布局、資源配置、城鎮聯動及統一市場建設落實到具體的地域空間,進而從整體上明確城際合作和城際經濟一體化的目標、方向、重點和領域,加快形成空間結構合理、城市和產業分工明確、經濟規模明顯放大、城際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社會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城市發展新格局,進而全麵提升城際合作層次和水平。

第四,積極推進體製機製一體化。區域經濟合作的最高形式是機製一體化。我市要實現與上海、蘇州的一體化發展,必須有一體化的體製機製作保證。要本著先易後難、點麵結合的原則,積極推進南通與上海、蘇州體製機製一體化。目前,我市已借助長三角一體化合作中的一係列成果,與上海、蘇州在旅遊、貨運、信用、物流、執法、企業準入、環保等多方麵達成共識、契約與協議。但是,要形成真正的一體化,還要在包括城市規劃、生產力布局、企業資質認定、產品和服務標準、貨物通關、城市交通、社會保障、醫療衛生、政府服務和社會管理等方麵努力,才能真正實現一體化發展,互相深度融合,構成緊密聯係的城市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