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平等視野的南通農民民生問題的研究(3 / 3)

(三)農村社會保障發展相對滯後

中國“二元社會”的格局,使農村長期遊離於社會保障體係之外,無論是從就業、醫療還是養老和最低生活保障,農村都遠遠落後於城市。主要表現為:一是社會保障覆蓋麵窄。以養老保險為例,目前南通全市農村養老保險參保率不足40%,而且參保水平低,參保對象局限於村組幹部、企業務工人員等“重點人群”、“富裕人群”,而大多數建國後為社會付出巨大貢獻、現在正步入老年的農民無法享受社會保障。另外,在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過程中,還有相當一部分農民工既被排斥在城市的社會保障體係之外,又未及時參加農村養老保險,處於社會養老保險的“真空地帶”。而城市基本實行了應保盡保,一江之隔的蘇南農村參保率也達到了近90%。二是保障水平有待提高。無論是醫療保險還是養老保險,南通農民基本都處於一個窄範圍、低水平的狀況,從參保農民繳費情況看,大多數農民投保時都選擇了保費最低的投保檔次,屆時領取的養老金必然不多,考慮到通貨膨脹、物價上漲等經濟因素,最終拿到手的養老金難以真正起到養老保障的作用。三是籌資製度亟待完善。在現行的農村社會保障體係中,明顯存在籌資製度的缺陷,其中政府財政補貼標準偏低,帶有明顯的象征性,缺乏吸引力。另外,不少地區集體經濟薄弱,集體補助很難到位,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民參保的積極性。四是增長機製缺乏穩定。現行的農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最低生活保障沒有一個穩定增長的機製,不能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變化而調整,對廣大農民缺乏吸引力。

四、南通農民民生建設的幾點建議

工業化初期,南通農民作出了極大的犧牲,為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原始積累。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社會生產力有了極大的提高,南通農民生活也有了較大改善,“滄海百年,民生不息”,農村改革解決了農民溫飽等舊的民生問題,但人民群眾對於生產、生活、生存條件的改善以及社會公平正義等新的民生問題必然會產生新的期待。民生問題的解決需要達成一種社會的平衡,如果社會差異過大甚至失去了平衡,那也同樣是民生的不幸。然而,目前在我國社會差異擴大已是不爭的事實,尤其是城鄉之間的差異最為明顯。決策者應該站在反思曆史、正視現實的高度來規劃未來、構建和諧。曆史要求我們對農民的被剝削進行補償,更大力度實行工業對農業的反哺;現實是城鄉經濟的不和諧要求我們克服“經營城市”的狂熱,實行城鄉共同發展。就南通市而言,一方麵人地矛盾突出,農村勞動力富餘;另一方麵糧食自給要求實行精耕細作,這就注定了農業生產力將長期低於其他產業,農民就不能獲得社會平均利潤,因而更需要農業以外的補償。對南通農民民生建設,我們有以下建議:

首先,在收入分配上要切實向“三農”傾斜,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根據南通黨校近期的一項調查,有82%的鄉鎮領導認為當前農民的生活壓力主要來自於收入問題。提高農民收入一是要增加財政轉移力度,提高農業生產補貼。因為農業注定長期是弱質產業,農民在社會分配中始終屬於弱勢群體,基於農業的基礎性地位,這就要求我們建立長效穩定的農業補償機製,更好地實行以工補農。二是要拉長農業產業鏈,增加農副產品附加值。南通市濱江臨海,有麵向世界海洋的廣闊和腹部廣袤內陸的縱深,南通可建立以農產品加工和轉運、配送為主的現代農產品物流產業。三是進一步深化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四是擴大農民就業渠道,實行同工同酬。

其次,在就業上增加農村就業崗位,促成農民離土不離鄉。實踐表明,過快地減少農民、推動城市化進程不僅不能改善農民生活水平,過高的城市生活成本和住房價格反而會惡化農民生存狀況。事實上,農民更願意在家鄉尋找工作,即使是工資水平較低。“緩釋農民”符合我國糧食安全對精耕細作的要求,有利於我國工業化進程中由傳統勞動密集型的擴張向現代技術進步的過渡。政府在對農村公共產品投入中,應著力增加農村富餘勞力的就業崗位。

第三,在教育上防止農村教育負擔死灰複燃,提高農村教育質量,改善農村教學環境。同時,提供免費的職業技能培訓,增強農民的生產技能,提高農民整體素質水平。

第四,在社會保障體係上建立與城市同等的養老、失業、醫療和最低生活保障等社會保障機製,實行“同命同價”。目前應重點解決“長壽之鄉”帶來南通率先進入老年化社會在農村的負麵影響,優先解決農村老年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正在他們在建國後忍受各種不公正對待為社會作出了巨大的付出。二元社會格局的打破,更需要破除我們思想深處的歧視,以平等和感激的心去構建城鄉一體化的社會保障體係,現代保障機製實行城鄉差別對待,有悖社會公平。

第五,增加農村公共設施建設,改善農民生產生活環境。決策者“經營城市”的理念長期以來造成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中太多的虧空,農村成了“髒、亂、差”的代名詞。2007年中央提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號召,環境優美新農村的建立需要全體社會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