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說話帶著顯著的江南口音,我聽得出他語氣中的喜悅和激動,但講到這裏他又停頓下來,抬頭看著遠處他告訴我是基隆的地方,然後慢慢地添上一句,當年的五個船員中有一個是我的叔叔,現在仍然健在,我這次來台灣就是受邀請來參加那個回歸儀式的。
說完這一句,男子的目光裏顯然多了驕傲和自豪。
故事說到這兒我有點兒目瞪口呆了。本以為也就是一個健談的旅友,熱衷與人分享,卻沒料到最終他也成了傳奇故事的一部分。正巧朋友裏有熱愛仿古木造帆船的,也曾駕船環遊,我頓時覺得他更加親切起來。
以我對木造帆船有限的知識,基本知道應該是無動力的大木船,57年前的五個年輕人為何要冒險駕船遠航呢。帶著好奇我上網查詢了相關資料,於是,我便知道,當年自由中國號去舊金山參加帆船比賽,由於在途中船隻受損耽誤了時間,到達時已錯過比賽時間,但其創下台灣第一艘成功橫渡太平洋的木造帆船的記錄,一時在當地傳為美談,被列入舊金山海洋活動曆史名冊。
我也知道,1955年4月4由基隆正濱漁港出發的“自由中國號”上的五名台灣船員是周傳鈞、種玉麟、陳家琳、徐家政、胡露奇,船上當時還有一位當時的美國駐台副領事麥克文(Calvin Mehlert)。
我還知道,2012年5月返回基隆港的自由中國號,2009年曾經麵臨被拆解的困境,幸虧各界熱心人士全力周旋才得以成功返航,存放於基隆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這些原本遙不可及的人和事,在九份這樣一個晚霞滿天的黃昏來到我的身邊。我看著凝視遠方的中年男子,誰知道你遇見的什麼人能帶給你什麼樣的傳奇呢。
次日清晨,我早起到露台上拍照,中年男子已帶著三腳架在那裏守候。朝霞的光芒逐漸明亮起來,盤山公路上有巴士正緩慢爬行而上。男子跟我道別,他要搭乘頭班車前往基隆,去參加第二天在基隆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舉行的“自由中國號”回歸儀式,屆時台灣副總統吳敦義、文化部部長龍應台以及三名仍在世的船員周傳鈞、胡露奇、麥克文都將出席。
中午時分,我也離開九份,繼續我的海岸線旅行。從九份前往金寶山,中途要在基隆換乘巴士。這個小小的港口城市,因了中年男子的故事在我心中多了幾分傳奇和神秘,我站在基隆火車站附近的街頭,仰望湛藍的天空中漂浮的白雲,想象“自由中國號”所在的方向,和那場盛況的儀式。
偶遇的中年男子,雖然連他的姓名都不曾詢問,但我心中的基隆港卻因他而變得更加豐滿和親切。這也是我迷戀充滿未知旅途的一個原因罷。
小貼士:施家民宿位於九份基山街106-3號
§§第十二章 碳場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