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技術裏麵有一個詞,叫做“後台程序”,意思是並非在當前你視野內的,但也是同時在運行的一種程序。換成通俗的語言來講,後台程序,就是一個隱蔽起來的不進入公眾視野範圍內的程序。
著名的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曾經說,經濟生活中有一隻“看不見的手”,這就是影響價值波動的價值規律。後來,著名的宏觀經濟學家凱恩斯又提出,經濟管理上,要有一隻“看得見的手”,這就是國家對經濟的管理和調控。實際上,“看得見的手”是對“看不見的手”的反映和具體體現,而“看不見的手”才是起到決定作用的。
社會生活中也是一樣,那些真正影響到人們生活的政策、法規和製度,是看得見的,但是這些具體的規則背後,又有著不為人知的“看不見的手”,這就是社會生活中存在的“後台程序”。
那麼,這些後台程序是什麼呢?按照博弈論的說法,這些後台程序,就是處於公眾知識之外的權力。當一種權力處於公眾知識之外的時候,它就會成為權力擁有者的一種獨占資源,因而就成為一種可以具有強製力的暴力工具。而且,權力擁有者為了自己的地位穩固,還會不斷地把一些資源強行劃為公共知識之外的壟斷性權力,讓自己占有的資源越來越多,而相應地,普通民眾所擁有的公共知識的資源就會越來越少。古代的愚民政策,和一些宗教國家把祭祀權壟斷到貴族手中的行為,都是權力擁有者獨占後台程序的例證。
握有很大權力的當權者,他們在和他人合作的時候,他就會成為一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參與者,而其他人隻能作為陪襯而存在。而當權者所掌握的後台程序,也是加強他們的權力、增強他們在參與某些事務時的決定性作用的重要力量。
柔性滲透的學問
在中國古代的思想家裏麵,老子一向是強調柔與剛之間的關係的,他認為無論是柔還是剛,都不能單獨長久地維持下去,隻有互相調劑才能有長久的安寧。
如果把這個基本思路放在處理具體問題之中,就很容易聯想到英國著名的政治家丘吉爾說過的話:“沒有永恒的朋友,也沒有永恒的敵人,隻有永恒的國家利益。”所謂的朋友、敵人,其實就是圍繞著某一個合作的規則所達成的雙方之間的博弈關係,或者是合作,或者是對抗。那麼,為什麼有時是合作,有時是對抗呢?一切都取決於利益,符合自己利益的,就可以做朋友,不符合自己利益的,就是敵人。
那麼,按照己方的利益,去確定與他人的博弈關係,與“剛”、“柔”又有什麼聯係呢?這正是丘吉爾所說的話所沒有透露出的信息:規則的漸變性。當按照自己的利益去確立一個博弈規則的時候,肯定是受到當時種種現實原因製約的,而這些現實的原因不會一朝一夕就改變,所以如果要對博弈的規則進行調整變通,勢必要先考慮到現實的限製,一步步去推行漸變,而不是不顧現實情況去大刀闊斧地破舊立新。
具體來說,要改變一項博弈規則,至少需要幾個條件:既定目標按照原有規則難以順利實現,時局的發展與原有的規則相背離,但隻是暫時性的背離而非永久性的改變;執行既定目標的人有回旋的餘地,能夠在時局變化之後迅速調整自己的思路,將規則作出變通,以保證既定目標不受影響。
要實現既定的目標,可以使用雷厲風行的手法,也可以用春風化雨的風洛,具體的方法要視情況而定。不過,如果原來是使用雷厲風行的手法保證既定目標的實現,而在時局變化之後,尤其是要實現目標的阻力增大以後,繼續使用強攻策略、奉行清除所有阻力的原則就不切實際了,隻能作出變通,讓阻力與動力並存於實現目標的過程之中,把策略轉換成懷柔之法。
和親政策是漢代民族政策的一個重要部分,這一政策在很長時期內存在,並在漢代、唐代等王朝處理與周邊少數民族政權時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這一政策的出台,以及此政策的具體應用,正是當時漢代的決策者審時度勢、合理地對規則進行漸變的結果。
戰國時期,北方的匈奴逐漸強大起來。匈奴人以遊牧為生,所以馬上作戰能力很強,他們就經常南下,侵擾與他們相毗鄰的秦國、趙國、燕國等北部國家。當時各國都修築長城,並在北部邊境屯駐大量軍隊,預防匈奴的進犯。到了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倚仗著秦朝強大的軍事實力,對匈奴進行強攻,派大將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擊敗匈奴。奪得了河套地區水草豐美的土地。當時的匈奴人非常沮喪,認為從此失去了生活的樂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