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農曆七月之後,光緒變法的步伐比以前有明顯加快。他不顧守舊官僚的強烈反對,下令對舊有的官僚體製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對各地的行政官員、冗員及閑員下令要在一個月之內裁汰淨盡。這些嚴厲的措施在中央和地方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守舊派官員群起出動,與新政為敵,他們造謠說:“皇帝吃了康有為的迷魂藥。”有的直接上書,請光緒誅殺康有為、梁啟超,以平息“民憤”,保全國體。光緒帝對此十分氣憤,令譚嗣同駁斥這些言論,竭盡全力保全維新力量。
政治改革的深入與新舊兩黨的尖銳衝突同步進行,進入戊戌七月之後,光緒深知守護大臣與自己誓不兩立,於是更加放手辦事。他不理睬守護大臣的反對,而將譚嗣同、林旭等四人提拔為軍機章京。而後,禮部右侍郎徐致靖上了一道《保薦袁世凱折》,說袁世凱智勇雙全,是可以信賴的維新誌士。光緒正因為自己手頭沒有可靠的武裝力量作為推行新法的後盾,因此一見徐氏的奏折,當即召袁進京。他原以為袁世凱的這支新軍讚同變法,守舊勢力當會有所收斂。
剛剛進入農曆八月,京師的氣氛已變得十分緊張,新法能否繼續推行成了京城裏人們議論的中心話題。不管是守舊官僚,還是維新誌士,都注視著光緒與慈禧太後將會如何動作。
9月14日上午,光緒帝去頤和園,他考慮該如何說服太後,因為這是一個極為敏感的問題。早在康有為正月初三遞上的奏折中,提出了設立製度局於宮中,提拔通才以議新政的重要建議,但遭到守舊勢力的堅決抵製。因為這個機構一旦設立,有的軍機處就會被架空。因此,長期以來圍繞要不要提拔維新誌士的問題,爭論不休,不能形成決議。
光緒向慈禧提出了設立製度局的想法。可是這一試探觸怒了慈禧,慈禧指責他要把祖宗的家業葬送於康有為之手。光緒擔心守舊派會在近期內采取非常舉動,於是在這次和慈禧的會談之後,很快就在頤和園秘密召見袁世凱,讓他專管練兵,做新法的後盾。
可是,9月18日,守舊派楊崇伊上書請慈禧立即訓政,防止維新黨人亂來。這天傍晚,譚嗣同按照康有為的授意,勸說袁世凱軟禁慈禧、捕殺榮祿,結果被袁氏出賣。
9月19日,慈禧突然發動政變,把光緒幽禁,同時開始搜捕維新人士,譚嗣同、康廣仁、楊深秀、林旭、楊銳、劉光第被捕後在菜市口被處斬,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戊戌六君子”。至此,轟轟烈烈的戊戌變法以失敗而告終了。可以用矩陣圖作出說明:
戊戌變法中兩黨的博弈
從上圖可以看出,處於弱勢的群體如果公然與強勢群體對抗,隻能一敗塗地。戊戌變法失敗的最主要原因,是變法派在政治上的實力不如守舊派。變法派大多是書生,雖然也有少數地方官員和中央次等官員,但是和守舊派比起來,簡直是雲泥之別。守舊派既有手握政權的慈禧太後,又有軍方大員榮祿,加上那些皇親國戚,無論是數量上還是絕對力量上都遠遠超過了變法派。同時,變法實行的政策雖然符合了當時的曆史潮流,卻大大損害了守舊派的利益。因為時勢危急,不可能采取溫和的政策,而且對守舊派溫和,也無法真正進行變法。正是這些自始至終就存在的矛盾,讓光緒皇帝在要救國還是要皇位的兩難選擇中選擇了變法救國,卻因為沒有考慮到變法中的巨大阻力和敵我勢力的力量對比,最終遺恨終生,使自己和國家的命運一起陷入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