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美德如蘭(2 / 3)

溫總理引用《戰國策》裏的這句話,是為了鮮明地表明,非洲人民對我國的寶貴支持,我們決不會忘記,並對非洲人民真誠地予以幫助,以體現國際主義精神。

152.厚者不毀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戰國策·燕策》

譯文:敦厚的人不詆毀別人而使自己得到好處,仁義的人不危害別人而取得名聲。

解詞:毀:詆毀。危:損害、危害。

解析:“不毀人以自益”、“不危人以要名”就是不損人利己,這是做人必須具備的品德。把自己的利益建立於別人的痛苦上,這是一種卑劣、無恥的行徑,而且用這種手段獲取的私利,既於心不寧,也不會久長,絕不可取。

應做一個“厚者”,做一個“仁者”,光明磊落、善良、仁慈。

153.歸真返璞,則終身不辱。——《戰國策·齊策》

譯文:去掉外表的浮華,恢複其原有的質樸和純真,就會一生不蒙受羞辱。

解詞:歸真:恢複原有的真實。璞:含玉的石頭。也指沒有經過雕琢的玉。

解析:“歸真”和“返璞”是同一個意思,即要求真。“真”是最聖潔、質樸、純淨的。世界萬物之中,應該有一種東西具有永久的價值,應該有一種東西值得永久珍藏,應該有一種東西永遠不會消失,那就是真。人要真,物要真。真中有實,真中有力,真中有美。

“歸真返璞”後演變為成語“返璞歸真”,被廣泛使用。

154.君子欲訥於言而敏與行。——《論語·裏仁》

譯文:作為一個品德高尚的人,應該少說而多做。

解詞:訥:遲鈍。在此句中可作“少或不善於”解。敏:疾速,敏捷。在此可作“多或善於、樂於”解。

解析:孔子的這句話是倡導少說多做。確為至理名言。言是虛的。話多的弊病,至少有三:其一,一個人總愛在大庭廣眾之中,誇誇其談,說些早為人所熟知,磨厚了耳膜的話,甚或再加點陳詞濫調的廢話,別人不煩嗎?其二,俗話說,言多必失。說多了,一不小心,就把不該說的,不恰當的,都道出來了。在無意中把人得罪了,何苦來呢?其三,更重要的是,說得多了,做得少了,就成了“行動的矮子,語言的巨人”,到頭來一事無成。所以,一定要“訥於言”。行是實的,任何成果都是做出來的。做多有多,不做無得。這是天經地義、人所共知的道理。為此,應該牢記“訥於言”、“敏於行”。

155.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論語·裏仁》

譯文:財產富足和地位顯貴是人們所想要的,但是必須以道德準則和正確的方法去獲得。

解詞:道:道德準則。

解析:此句之意是指品格高尚的正派人喜愛錢財,必須按照正確的道德準則去獲得。道德準則是人人都需遵守的行為規範。社會各界,各有其道。如政有政道,醫有醫道,師有師道,文有文道,商有商道等。和錢財聯係最為緊密的是經商,所以,這句名言,可以理解為是對商道的詮釋。

做生意就是為了賺錢,為此可以說,經商的最高目標是最大限度地獲取利益。或者說,獲取利益是商業的原動力和推動力。如此認定商業行為,應該是一種社會公識。但是怎樣去獲利,如何去賺錢,卻是商人應該首先考慮的頭等大事。即一定要講“取之有道”,也就是要講商道。商道指的是什麼?概括起來說,就是誠信為本,質量第一,貨真價實,薄利多銷。如開藥店,第一要治病,第二才賺錢。再如蓋房子,第一要安居,第二才賺錢。如果商人們真能堅持這樣的商道,就既能為老百姓辦事,又能賺到錢。許多原來資金匱乏,艱難起步,而在數年之內,迅速發展成國內外知名的大企業,正是憑著這樣的商道,成為了商界的成功者。

可是,在當今社會裏,卻有一些商人不講商道,腦子裏隻裝著錢,隻想唯利是圖。為了賺錢,不擇手段,商業欺詐,假冒偽劣,偷工減料,偷稅逃稅,漫天要價,缺斤少兩……無所不用其極。其結果,既坑害了百姓,又毀了自己。

賺錢不是壞事,但必須取之有道啊!

156.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

譯文:別人不了解自己,而不為此惱怒、生氣,這樣做有誰能不敬自己為君子呢?

解詞:慍yùn:怨恨、生氣。

解析:人應當胸襟寬闊,注重修養。“人不知而不慍”就是寬厚、大度的表現。實質上是表現了如何對待名譽、地位、利益、實惠的一種態度。是治學的最高境界。別人對自己有誤解或偏見,這並不奇怪,因為每一個人所處的環境、認識角度、了解的情況難免有差異。麵臨此種情況,要冷靜對待,不予計較。要想到,如別人一時看錯了自己,這無損於自己的品德修養,此外還可以以更嚴格的標準要求自己,即從“人不知”中找到不足之處,從而更進一步加強修養。持有這種自謙的態度,自身的境界不是更高了嗎?

157.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論語·學而》

譯文:不要憂慮別人不了解自己,應當憂慮的是自己不了解別人。

解詞:不己知:不了解自己。此句是古漢語中的特有句式,即倒裝句,順句應是“不知己”。

解析:此句所強調的是要注重觀察、了解周圍的人,而不需擔心自己不被別人所了解。這是很有道理的。因為,如果平時十分注重對別人的觀察和了解,就能隨時學習到別人的優點和長處,也可以吸取別人失敗的教訓,這對自身的進步和成熟十分有利。而自己卻不需要注意別人對自己的了解和評價。因為,是金子一定會發光,隻要有真才實學,真正在執著地拚搏和奮鬥,幹一番事業,且有顯著的成果,遲早都會脫穎而出。再說,幹事業,出成績,是為了對社會作出貢獻,而不是為了取悅他人,有什麼必要一定想著別人是否知道自己呢?如果總為此牽腸掛肚,豈不是庸人自擾嗎?

158.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論語·顏淵》

譯文: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促成別人做壞事。

解析:“成人之美”是一種美德。表現出對他人的熱情、善良、誠摯的高尚情操,而“不成人之惡”則表現出了愛憎分明和高度的是非原則性。生活在社會的大群體之中,與人接觸和交往是必然的事。要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就必須善待他人,助人為樂。隻要別人需要,就主動、自覺地給予幫助,尤其是能夠成人之美,自己也會從中得到精神上的充實和升華。至於“不成人之惡”,這是顯而易見必須要做到的,絕不可與惡為伍,助紂為虐。這是品德的最底線。

159.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省也。——《論語·裏仁》

譯文:見到賢德的人就向他看齊、學習。見到不賢德的人,就對照作自我反省。

解析:“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省”顯示出了寬闊的胸懷和良好的品德修養。一般說來,人的內心都潛在地蘊涵著美質,向往著高尚和完善。主觀努力是主要的,但也需要外力的推動。而外力推動的作用,必須靠自省才能顯現。也就是說,自己要主動尋找並發現外界的閃光點,凡是優秀、美好、純淨的良好表現,都要學習、吸收;凡是醜惡、汙穢、低下的表現,都要自覺抵製,並引以為訓。這樣,自己的道德修養才能逐步提高,高尚的人格才能逐步形成。

160.言必信,行必果。——《論語·子路》

譯文:說話必須守信用,做事必須有結果。

解詞:果:成為事實,實現。

解析:“言必信”講的是誠信待人。這是一種做人的準則和美德。向別人說出的話或許下的諾言,必須字字千金、擲地有聲、一一兌現、句句負責,絕不可言而無信。這是一份責任、一份真誠。這是對自己的尊重,也是對別人的尊重。“行必果”講的是行動必須有成效。這是檢驗人的恒心和決心的試金石。一個人如果確定要做成一件事,不論會遇有何種困難和阻力,不論需要付出何種努力和代價,都必須要一心一意、全力以赴、持之以恒,確保要做的事高效成功,決不可半途而廢,草率收場。

這樣說話辦事的人,必然是一個成功者。

鏈接:2006年10月8日,應溫家寶總理的邀請,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溫總理和安倍晉三進行會談時說,保持中日關係長期穩定健康發展,必須按照兩國達成的共識,妥善處理靖國神社問題,消除影響兩國關係的政治障礙。溫總理借用《論語》中的“言必信,行必果”進一步指出,這是推動中日關係向前發展的重要保障。

161.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述而》

譯文:用違背道義的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榮華,對於我來說,就如同天上轉瞬即逝的浮雲一樣。

解析:富貴享樂,從感官上說,可能會給人帶來一時愉悅、舒適之感。但如果細究起來,則大不一樣了。經過自己艱苦創業、奮力拚搏掙得了一些辛苦錢,從而吃、穿、住均得以改善,生活富足舒適,一家人自然其樂融融、怡然自得。但如果是不擇手段,以權謀私,或貪贓枉法,或坑蒙拐騙,或假冒偽劣等,獲得了大筆不義之財,表麵上看,確實是擁有了富貴享樂,但實質上,這些不義之人,已經墮入了罪惡的深淵而無法自拔,等待他們的將是無盡的災難,是人生的毀滅。對於此等不義之人和不義之財,應鄙視唾棄,嗤之以鼻。孔子的“於我如浮雲”生動地體現了絕不與此類人為伍的高風亮節和道義的尊嚴,令人欽佩、敬仰。

162.貧而無諂,富而無驕。——《論語·學而》

譯文:貧窮而不諂媚討好,富貴卻不驕縱高傲。

解析:貧窮隻是一種生活狀態,固然,食不果腹,居無定所,從感覺上體會,確實很苦,很艱難,但是,絕不是恥辱、低下。而且,貧窮並非天生注定,隻要窮則思變、奮力拚搏,必會過上富足日子。所以,絕不應看低自己,更不應屈從富人,諂媚討好。這實質上是關係著做人的尊嚴和骨氣。貧窮者,也應是個大寫的人。

富貴的人,固然生活安樂舒適,即使富貴是由於個人的苦心經營得來,但也並不等於就高人一等了,何況,有些人富足的途徑和手段,也許並不光明磊落,或者所得所獲,還是不義之財呢!所以,富足之人,根本就沒有任何道理自我膨脹,驕縱高傲。如果真由於自己的錢袋子鼓了,就自命不凡、飛揚跋扈,老子天下第一,輕著說是淺薄,重著說就是內心卑劣,靈魂肮髒了。

社會公眾希望並要求:貧困者挺起腰杆,自立自強;富足者仗義疏財、多做善事。

163.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

譯文:不合乎禮義的現象不要看,不合乎禮義的言論不要聽,不合乎禮義的話不要講,不合乎禮義的事不要做。

解析:此句中所強調的“禮”,實際上是孔子思想的精髓和內核“仁”的一種體現。代表著孔子所崇尚、倡導的道德標準。四個“非”和四個“勿”連用,加強、突現了孔子對己對人的嚴格要求。即在看、聽、言、行這些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四個方麵,都要時時規範自己,凡是不合道德標準的,都一律不可隨意違反和超越。

當今時代和孔子的時代相比,因為跨越了兩千餘年的曆史長河,必然會有許多不同。尤其是生活在21世紀的青少年,思想開放、活躍、敏感,希望有寬鬆、自由的環境,要求個性發展不受約束等。如果要求、規範過嚴,不一定會完全接受,或者還會產生逆反心理。這是很正常的事。但是,不論時代如何變遷,不論如何要求個性解放,如何強調尊重自我,在任何時代和社會環境裏,在人生追求和為人處世、道德標準等方麵,都應有十分明確的規範要求。孔子時代所倡導的“禮”,其實質內容,轉化到當今時代,則應是:是非優劣必須分清;高尚情操必須追求;道德修養必須加強。總之,在任何時代裏,盡管規範的方式可有所變化或不同,把握的尺度有所區別,但都應不懈地追求真、善、美,摒棄假、惡、醜。都要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對社會有貢獻、品德高尚的人。這應是恒定不變的人生軌跡。

164.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憲問》

譯文:仁德的人沒有憂患,有智慧的人沒有困惑,勇敢的人無所畏懼。

解詞:知:同“智”。

解析:仁、智、勇是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而“不憂”、“不惑”、“不懼”則是仁、智、勇這種最高境界的具體體現,最充分地展示出了人格之美。經過長期的修養、磨煉、積累、提高,人的精神世界必然會產生質的飛躍。這種質的飛躍,表現在有十分明確的理想追求,道德觀念鮮明,胸懷寬闊,心中無私,睿智明達,從容果敢。也就是“不憂”、“不惑”、“不懼”。

達到最高境界,需要不懈的攀越,需要畢生的追求。這很難。但一個人隻要一生堅持朝著這個方向走下去,就會獲得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就會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165.君子恥其言而過於行。——《論語·憲問》

譯文:君子把所說的多於所做到的當成一種恥辱。

解析:言過其實,是一種不良表現。說比做容易,做比說難。而要出成果,有業績,靠的是做。沒有行動,什麼都等於零。正因為如此,君子就把這種不良表現當成一種恥辱。恥辱不是一般的過錯,而是人格、品德上的汙點。把言過其實的表現,提到如此的高度去認識,在於說明提倡實幹,杜絕虛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要做一個踏踏實實、埋頭苦幹的人。

166.德不孤,必有鄰。——《論語·裏仁》

譯文:品德不缺失的人,必然有好鄰居。

解詞:孤:原意指孤單,此處可作“缺失”解。

解析:品德高尚的人,必然會有許多人願意與之為鄰,與之為友。這是常理。因為一個人如果品行端正、善良老實、克己奉公、待人誠懇、助人為樂,必然會得到大家的尊重、信任、喜愛。這樣,就會在無形中擁有了一種感召力和影響力,從而他的周圍,必然會聚集許多人並形成非常和諧、友愛的群體。

具有這樣的高境界,營造出這樣好的人際氛圍是很不容易的,但隻要努力,且堅持不懈,一定可以達到。

社會十分需要“德不孤”的人,也需要和諧、友愛的群體。

鏈接:2006年9月11日晚,溫家寶總理在芬蘭進行正式訪問期間,來到中國駐芬蘭使館,會見了使館工作人員、中資機構、華人華僑和留學生代表並講話。在講話中,溫總理說:“‘德不孤,必有鄰’。我們在世界上做一個負責任、有信譽、有影響的國家,從不分國家大小、貧富、強弱,一律平等……”溫總理引用“德不孤,必有鄰”形象地詮釋了我國以平等、友好的原則,交好世界各國的外交政策,表現了他作為大國總理的博大胸懷。

167.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墨子·修身》

譯文:士人雖有學問,但德行卻是根本。

解詞:士:泛指讀書人或具有某種品質、技能的人。行:德行、品德。

解析:學問和品德相比,學識淵博固然好,但品德更為重要。而且,墨子還強調“行為本焉”,即品德是根本。確立品德第一的觀念,對走好人生之路,十分重要。一個具有誠信、善良、寬厚、樸實等美好情操和高風亮節的人,必能樹立遠大誌向,必能艱苦奮鬥,必能全身心地為社會盡力,必能為國家興盛作出巨大貢獻、必能建立和諧融洽的人際關係。如果品質惡劣而又不思悔改,必將會是一個有損於社會的罪人、廢人。

“行為本”是箴言,是警句。

168.萬事莫貴於義。——《墨子·貴義》

譯文:世上所有的事沒有比仁義更可貴的了。

解詞:莫:沒有。

解析:“萬事莫貴於義”是墨子用最簡練的語言,表述了自己一生所遵循的思想學說。即世界上一切事物中最重要的,就是一個“義”字。他所認定的義,就是他所主張、所奉行的兼愛、非攻、尚賢、節用等道德行為。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崇尚美德,摒棄惡行。從這個意義上說,墨子的這個觀念,應予以充分肯定。

“義”在任何時代都處於最高點。

169.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孫醜上》

譯文:有同情之心,是仁的開端;有羞恥之心,是義的開端;有謙讓之心,是禮的開端;有是非之心,是智的開端。

解析:仁、義、禮、智是儒家學說的核心,是儒家崇尚的倫理道德。孟子認為,同情之心、羞恥之心、謙讓之心、是非之心這4種美德是仁、義、禮、智的發端。在此基礎之上,再進一步修煉、提高,奉行儒家道德理念的人,其品德就可趨於完善。

此段名句之中,包含著孟子“性善論”的因素,即他認為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是人與生俱來的。此論有些偏頗,但這種觀念的存在,並不影響從中汲取其精華,即應自覺培養真、善、美的高尚品德和倫理觀念。

170.子路,人告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孟子·公孫醜上》

譯文:子路在別人指出他的過錯時,就很高興。大禹聽到了有益的話,就給人行禮。

解析:子路和大禹都是曆史上的模範人物。孟子借讚揚他們典範的模範行為,提倡聞過則喜,謙遜好學,這很有現實意義。世界上從沒有十全十美、毫無過錯的人。所以不要怕出錯。出錯固然會有損失,但在別人指出,自己改錯之後,就會增長智慧、經驗,或可磨煉出膽識和探索精神,這是好事。為此,對待批評,應當持歡迎的態度。再者,一個人無論知識多麼淵博,也不可能是萬能的。所以,“聞善言”,是一個極好的學習機會。多聽來自各方麵的善言,必可開闊眼界,增長見識,提高自己。

這些常聽而又易懂的道理,能變成自己的自覺習慣,是需要工夫和長期努力的。

171.恭者不侮人,儉者不奪人。——《孟子·離婁上》

譯文:恭敬、有禮的人,不會侮辱別人,儉樸的人不會強取別人(財物)。

解析:孟子這段話在於說明道德的力量。“恭者”、“儉者”都是品德高尚的人,他們待人接物都有自覺的準則。凡具有高度修養的人,都深深懂得人和人之間是平等的,應相互尊重、友愛、熱忱。不可以隨意怠慢、輕視任何人,更不能任意侮辱別人。即便是犯有過錯的人,也應平等對待。凡生活儉樸的人,不僅懂得珍惜個人的財物,不奢侈浪費,而且對他人的財物,也同樣珍惜並加以保護,絕不會產生企圖侵占、強取之意。這就是美德。

願人人都具有真誠友愛、簡樸無華的美德。願美德的芳香四處飄散。

172.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孟子·告子篇》

譯文:一筐飯,一碗湯,得到了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就要餓死。但如果是吆喝著給,即便是饑餓的過路人也不會接受;用腳踢著給,就是乞討的人,也不會接受。

解詞:簞(dan):用竹子或蘆葦製成的筐,用來盛飯。豆:古代食器,形似高腳盤。弗:不。蹴:踢、踏。不屑:輕視、不值得。

解析:在饑餓、貧困、生死的考驗下,也要保持人格的尊嚴。這就是孟子此段名言的閃光點。氣節、尊嚴、骨氣是人性中的脊梁和精髓,萬不可缺失。在世界上所有的生靈中,人是最精靈、最富有智慧的。所以,就要顯示人應有的特性和價值。要自立自強、昂首抬頭、挺直腰板,去投身社會、建功立業。萬不可為一己私利去阿諛奉承、奴顏婢膝、低三下四。那不是人性,而是奴性。這樣的人無論在何處何地,都會遭到唾棄。

要做一個大寫的人,且保持一輩子。

173.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老子·道經》

譯文:世間最善的人就像水一樣,水滋潤萬物而又平靜無爭。

解析:“上善若水”是用水對人間的貢獻中所表現出來的特性,來比喻具有崇高德性的人。水是人的生存中最不可缺少的物質,它滋潤著萬物,順應天時,而又柔順平靜,不逆流而動,永遠付出。顯示出純淨、無私的美。這正是老子的道學所崇尚、期望的品格和美德的具體體現,或者說,老子認為最完善的人就應具有水的特性。“上善若水”也顯示了老子自身崇高的精神境界。

174.是以聖人自知而不自見也,自愛而不自貴也。——《老子·德經》

譯文:聖人有自知之明而不張揚自己,有自愛之心而不自以為尊貴。

解詞:見:顯現。“見”同“現”。

解析:“自知而不自見”、“自愛而不自貴”典型地顯示了聖人高度的修養和情操。其具體體現首先是自我認識清醒而透徹,更可貴的是在自己早已達到自覺、自為的境界時,從不顯耀、張揚,而表現出了十分自愛、謙和的姿態,從不自以為尊貴,高人一等。聖人這種超凡表現,是永遠值得後人效仿和學習的。

175.知足者富,強行者有誌,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老子·道經》

譯文:知足的人是富有的人,勤奮努力、永不懈怠的人有誌氣,能保住根基的人可長久發展,身歿而道存的人是真正長壽的人。

解析:老子這段話,充滿著辯證法,哲學意味深長。“知足者富”中的“知足”是指對物質欲望方麵的要求不高,或者說是內心沒有錢欲。掙來的錢夠吃夠穿,略有節餘就滿足了。具有這種心態的人,充滿著精神上的睿智、豁達,是真正的富有。“死而不亡者壽”,表達的也是精神富有。對於為自己而活,毫無建樹的人來說,死亡就是生命的終結,因為他對社會沒有任何貢獻。而對堅持真理,事業有成,功勳卓著、精神偉大的人,死亡對他就不是生命的終結,因為他給世界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這些財富永世長存,他也就因此流芳千古。

能進入這種精神境界的人,是最高尚的人,也是最幸福的人。

176.故善人,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也。——《老子·道經》

譯文:所以,善人是善人的老師;不善的人是善人引以為戒的借鑒。

解詞:資:資財。可作“借鑒”解。

解析:這兩句話的主旨在於闡述“善”的重要作用,進而引導人們終身行善,做一個善人。“故善人,善人之師”意在說明自覺行善之人,其言行可起到教化作用,使受到教育的人也成為善人,因而可為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也。”不善人即惡人,惡人做壞事,對於善人來說,也可起到教化作用,即惡人的惡行,對善人來說可作為借鑒,從反麵受到教育,從而深刻地認識到絕不可行惡,惡人由此變善,善人更自覺行善。

老子所提倡的善,其內涵為高尚和美德。其生命力將具有永恒性。

177.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老子·德經》

譯文:善良的人,我善待他,不善的人,我也善待他,這樣就可使人都向善了。

解詞:善者善之:前一個“善”字,作“善良”解。後一個“善”字,作“善待”解。德善:“德”同“得”。“德善”就是得到了“善”的真諦了。

解析:這段話的要點是表明以善感化所起的重要作用。善待善良的人,以強化善教的作用,自不待言。對不善的人,也同樣善待,以善心去感化,從而使不善的人懂得善的真諦,棄惡從善,改邪歸正。這一方麵表明了老子一貫的主張,同時也不失為是一個很好的教育方法。

用善意、真誠、愛心對待身邊每一個人。

178.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老子·道經》

譯文: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不為了自身的生存而自然運轉,所以能長久存在。因此,聖人謙讓無爭,退居其後,反而能在眾人之中居先,將自身置於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的生存。這不正因為他無私嗎?這樣反而能夠成就自己的事業。

解析:這段名言表明老子由天道推論人道,進而闡述其無私、利他而永存常在的觀念。文中特別突出強調了“無私”。正如天地之所以亙古不變,永恒常存,是由於其不求自身利益而遵照自然規律運轉一樣,無私的聖人也遵循大道的真諦,“退其身”、“外其身”,謙退無爭,一心利他,絕不為了一己之私而不擇手段,損害他人利益。從而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成就了畢生所追求的理想,並且獲得了至高的尊嚴。

不斷從思想深處鏟除私念,求得心地的純淨、清亮,應該是這段名言讀後的感受。

179.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德經》

譯文:所以,懂得滿足的人感到了滿足,這樣,才會得到永遠的滿足。

解析:這段話談的是怎樣看知足。知足多指對物質生活等方麵的滿足。一個知足的人,內心深處十分淡泊,從不會追求不切實際的奢侈、享受,隨遇而安,輕鬆快樂。能夠做到知足常安,是一種良好的精神境界的表現,是長期品行修煉的成果。

知足和思想上故步自封、不求上進決然不同。兩者完全處於不同的範疇。知足的人在物欲誘惑麵前能清醒而自覺抵製,正證明了他思想上的成熟,所以他必定是個銳意進取、具有遠大誌向的誌士。而自滿自足、停滯不前的人,必定是胸無大誌、無所追求的庸人。這種人在物欲誘惑麵前,必定經不起考驗而陷入貪婪、腐化之中而不能自拔。

人要知足,要進取。

180.吾恒有三寶,持而寶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老子·德經》

譯文:我永久地擁有三寶,並掌握而珍惜著。一是慈愛,二是儉樸,三是不敢在眾人麵前炫耀自己是最強的人。

解析:老子把他倡導、保持的三種美德看成是三件寶物而珍惜著,足見他的高度重視。確實,這三種美德都是聖賢之人所推崇並身體力行的,是為人處世的根本。

“慈”是仁慈,是大愛。人人心中都應有濃濃的愛。要愛世界、愛人間、愛生活、愛事業、愛親人、愛朋友。沒有愛,就沒有人生的出發點和歸宿。愛是生命的寄托,是生命的源泉。

“儉”是儉樸。勤儉節約是勞動大眾所具有的本質美德。其中蘊涵著對用辛勤勞動所創造出來的物質財富萬般愛護、珍惜的質樸而深厚的情感。勤儉樸素應是生活的基本態度,即使生活已十分富裕,物質條件已十分優越,也應當本著儉樸精神麵對。此外,隻有長期保有儉樸之風,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中的快樂和滿足。

“不敢為天下先”這種美德的實質體現是在於大智若愚。具有大智慧的賢能之人,從來不會在眾人麵前表現出超人一等,自命不凡,而總是謙和、謹慎,尤其是在自己所擁有的優勢方麵,更是表現平和、低調。這才是真正具有實力的高人。把才能、成就和謙虛的美德完美地融合、統一起來,才能顯示出動人的魅力,從而贏得眾人的尊重和敬佩。

人人都應把做人的美德視為珍寶。

181.是以聖人去甚,去大,去奢。——《老子·德經》

譯文:所以,聖人要去掉極端的,過分的,奢侈的。

解析:此句是借聖人的典範行為,告誡世人在追尋所需要的東西時,不要極端、過分和奢侈。這是十分重要的,很值得深思。“甚、大、奢”都屬於過分。人對精神和物質的追求一旦超乎現實,諸如要求達不到的名分、地位,或生活享受等,就會滋生貪婪之心。其結果或為了滿足自身需求,就挖空心思尋求歪門邪道、甚或違法亂紀,使自己走向犯罪道路;或因追求不到自己所奢求的種種需求,而痛苦不堪,備受煎熬。所以,一味追求“甚、大、奢”的結果,隻能是此路不通,甚或貽害終生。

生活和追求應該力求簡單、平實、寧靜、自在。不要被不切實際的奢求、欲望所左右。

182.眾人重利,廉士重名,賢人尚誌,聖人貴精。——《莊子·刻意》

譯文:多數人看重私利,清廉的人注重名聲,賢能的人崇尚誌向,聖人認為精神最貴重。

解析:文中所述的四種追求,第一種“重利”是不足取的。因為一個人的生活中心隻是謀取個人私利,就會是一個極端的利己者,就會圖謀不軌、坑蒙拐騙、玩物喪誌,其結局必然會自毀前程。後三種追求都是好的。“重名”、“尚誌”、“貴精”都是走向高尚、賢達之路必須達到的,而比較而言,“貴精”是最高境界。因為“精”是至高、至善、至德的標誌。雖然隻是聖人方可達到,但凡是具有遠大誌向的人,都應不懈努力,爭取達到這個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