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管理科學的發展和管理心理學的產生
自從有人類以來,就存在管理問題,管理的思想由來已久,但管理成為一門科學,則隻有近百年的曆史。西方管理理論各學派的形成和發展曆史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即古典管理理論階段,行為科學管理理論階段及管理科學理論階段。
(一)古典管理理論與早期管理心理學思想
古典管理理論是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形成的,包括古典效率理論、科學管理、古典組織管理。它們在管理理論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推動了管理理論的進一步發展。
早期古典管理理論的代表人物是英國學者亞當·斯密(A。Smith),他創立了勞動價值論,提出了關於分工的理論,對當時的工業經濟管理具有重要的開創性意義。他還第一次係統地論述了政治經濟學的內容,揭示了資本主義管理體係的內在關係,提出管理的核心就是贏利。其後美國學者巴貝奇(C。Babage)在亞當·斯密的基礎上對專業化問題進行了係統的研究,他主張要在管理人員和工人之間尋求建立新的和諧關係。早期的管理思想主要以提高勞動生產率為核心,同時也注意到人性因素,在管理中注入了心理學內容,這可以說是管理心理學的萌芽。
20世紀初,以泰勒為代表的“科學管理”理論在西方逐步盛行。泰勒及其同事運用“時間動作分析”的方法進行大量實驗,提出了“勞動定額”、“工時定額”、“工作流程圖”、“計件工資製”等一係列科學管理製度和方法。泰勒的“科學管理”的實質就是提高企業勞動生產率和管理效率,泰勒也因此被譽為“科學管理之父”。
與泰勒同時代的法國人法約爾(Henri Fayol),德國人韋伯(M。Weber),英國學者德爾·厄威克(L。Urwick)等都是古典管理理論的代表人物。法約爾認為管理是一門藝術,他提出構成管理的基本要素是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製,並提出了14項管理原則,其中5項原則是關於企業組織中的人際關係問題。韋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組織理論方麵,是正式組織結構模式的傑出製定者。他提出了“層峰結構”的組織理論,認為組織應是一個等級森嚴、層次分明、分工明確的金字塔形結構。
(二)行為科學管理及其管理心理學理論
行為科學管理是西方管理理論發展的第二個階段。
行為科學理論(或人際關係理論)發端於20世紀20年代到30年代的霍桑實驗,代表人物是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梅約(E。Meyo)和其助手羅伯特利斯伯格(F。J。Roethlisberger)。這一學派強調從心理學、社會學的角度研究管理學問題,重視社會環境、人際關係對提高工作效率的影響,認為生產和工作效率不僅受物理、生理因素影響,而且受社會心理因素影響。不能隻重視物質因素、技術因素,而忽視社會環境因素、心理因素對工作效率的影響。他還強調以人為中心的管理,重視組織中的人際關係,關注非正式群體的存在,認為人是“社會人”,主張采用“參與管理”的方式,用各種方式提高員工的工作積極性。繼梅約之後,有關企業內部的人際關係和員工行為方麵的研究大量出現,使人際關係理論更加充實和深入。行為科學管理理論觀點,尤其是對人的因素特別重視的觀點,揭示了古典管理理論中許多無法解釋的問題,為管理心理學的形成和發展開辟了道路。
(三)管理科學學派與管理心理學理論
管理科學學派,是以古典管理理論和行為科學管理理論為基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發展起來的當代西方管理學派。它由許多現代的具體管理理論構成,這些具體的管理理論主要有:社會係統學派、係統管理學派、經驗主義學派、權變理論學派、決策理論學派、係統工程學派等。由於各學派內容和範圍很難截然劃清,所以這裏隻概括性介紹這一學派的幾個主要特征。
1.以運籌學為基礎
運籌學是把科學的知識和方法用於研究複雜的係統,為達到組織目標的決策提供數量依據,以求得在可獲得的資源條件下,改善該係統的效率和產出。這是一種分析、實驗和定量的科學方法,目的在於改進管理的決策和效率水平,這是現代管理科學的基礎。
2.以係統分析為手段
1949年美國蘭德公司首先提出“係統分析”這一概念,並把係統觀念引入到管理中,成為現代管理科學的一個重要特征。係統分析就是從整體出發去研究事物,使複雜的管理問題條件化、簡單化,以幫助我們理解問題,實現計劃、方案、設計、辦法的最優化選擇。管理工作中的“統籌兼顧、全麵發展”即是係統分析思想的體現。
3.以決策為主要著眼點
決策論是從社會係統學派發展而來的,其代表人物是美國學者西蒙。西蒙由於決策論的貢獻,而獲得了1978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西蒙認為,管理就是決策,決策貫穿於管理工作的全過程。所謂決策是指通過分析、比較,在若幹種可供選擇的方案中選定最優方案的過程。他把組織看做是由決策者個人所組成的係統,他對決策的過程、決策的準則、程序化的決策和非程序化的決策、組織機構的建立同決策過程的聯係等方麵都作了分析。他將企業組織看做一個信息處理係統,主張將數學、控製論、信息論等方法應用於管理係統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