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衛生管理工作中,科學、有效地運用心理測量的方法和手段,對管理者研究和掌握各級業務人員及行政人員的工作業績及其盡職盡責程度,都有很大的幫助。本章主要介紹心理測量及其應具備的條件,管理者進行能力測量、人格測量的方式方法以及在衛生管理過程中的應用等問題。
一、心理測量的含義
(一)測量
測量就是依據一定的規則用數字對所觀察的客觀事物加以確定的過程。如用天平、磅、秤稱物體的重量,用尺子丈量物體的長寬,用溫度計測量人體的溫度,用測驗考查學生的學業成績等等。憑借著測量,人們可以對客觀事物作出數量化的描述。
心理測量是根據一定的規則對人的心理(智力、性向、人格等)予以數量化的描述和確定的過程。即依據一定的心理學理論,采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給人的心理的各個方麵和特征確定出一種數量化的值,是對不同個體的心理特點進行比較與鑒定的方法和手段。心理測量大多數采用測驗為工具,用來測量人們的心理活動的一般規律或差異。
(二)心理測量發展簡史
對心理測量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我國古代。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孟子就說過:“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孟子·梁惠王上篇》)孟子肯定了心與物皆具有一種可測量的特性。三國時代的劉劭說過:“觀其感變以審長度。”(《劉劭·人物誌》)就是說在心理觀察中,根據一個人的行為變化可以推測出他的心理活動。我國自古以來流傳的七巧板(益智圖)、九連環、挑線繃等,都是智力測量的工具。美國心理學家武德沃斯(R。S。Wood worth)稱九連環為“中國式的迷津”。4世紀,我國古代文學家劉勰設計了世界上第一個測量注意分配的方法,即左手畫方,右手畫圓;而法國心理學家比內(A。Binet)在1890年才開始研究個別差異和智力測量等問題。可見,智力測量起始於中國。
近代的心理測量開始於19世紀,最早被用來診斷心理缺陷者,並確定護理的標準。1883年,英國生物學家高爾頓(F。Galton)通過對遺傳問題的研究,認為人的智力主要是由先天決定的,感覺辨別力是對它的最好測量。因此,他設計出了測量聽覺辨別力的高爾頓笛和測量視覺辨別力的高爾頓棒。美國心理學家卡特爾(J。M。Cattell)最早提出了“心理測驗”一詞,並且編製出幾十個測驗,利用運動速度、痛感受性、視聽敏度、重量辨別力反應時、語詞聯想等來測量人的智力。但是由於他們所使用的測驗內容過於簡單,沒有充分地說明人的複雜的智力。因此,高爾頓與卡特爾都未能獲得成功。直到1905年,法國為了辦好義務教育,想要篩選出智力落後兒童給予特殊幫助,委托心理學家比內和醫生西蒙(T。Simon)編製了一套智力量表,即比內—西蒙智力量表,使用後效果很好。這是世界上第一個真正的智力測驗。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科學技術的進步,各行各業不單純需要某一方麵的專門人才,而且對人才的整體素質提出了更高更全麵的要求,這時候心理測量已不僅僅限於智力測量,各種各樣的心理測量包括記憶測量、意誌測量、特殊能力測量、人格測量,以及行為測定等都相應發展起來,有成千上萬的人專門從事著心理測量工作。
心理測量於19世紀20年代引進我國。1918年清華大學應用了美國斯坦福—比內量表。1924年陸誌偉發表了修訂的斯坦福—比內量表,並且於1936年與吳天敏合作再一次進行修訂,使其適用的範圍擴大。韋克斯勒智力量表於20世紀40年代末引進我國。
雖然一些智力量表進入我國的時間比較早,但是,我國的心理測量的研究工作是1978年以後才在全國廣泛開展的。許多心理學家都相繼修訂編製了適合於我國國情的韋克斯勒成人、兒童智力量表、記憶量表,明尼蘇達多相個性問卷(簡稱MMPI),卡特爾16種個性因素測驗,A型性格測驗和艾森克個性測驗等心理測驗。近年來,我國已在教育、醫學、工業、軍事、體育、管理工作等各個領域中推廣應用心理測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心理測量應具備的條件
心理測量質量的優劣與其測量量表水平的高低有著直接的關係。一個高水平的測量量表就像一件精確的計量工具,可以使測量的結果準確、穩定和可靠,從而更好地說明人的各種心理特征。因此,要保證心理測量的質量,提高測量量表的水平就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前提。
目前,在我國,心理測量大多是引進國外的測驗量表,使用時應加以選擇,最好能修訂出適合我國具體情況的標準量表。對測量結果的判斷要注意是否標準化,而且還應考慮施測過程中受試者的身體健康狀況、動機、注意力、情緒以及態度對測量結果的影響。因此,心理測量和量表的編製應具備以下幾方麵的條件。
(一)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