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過了一段時間,逸琳法師建議大千到寧波觀宗寺去接受住持諦閑大師的授戒。諦閑大師是佛教天台宗的第四十三代傳人,深諳佛典,精通三藏,為人謙和,四處講經說法,弟子眾多。依以往的慣例,觀宗寺在每年的農曆春節前,都要開一次傳戒大會,為四方的沙彌傳戒授法。逸琳法師鄭重地說,如果能得到諦閑大師的授戒,對於大千的將來大有好處,而且這不僅僅是他一個人的造化,對禪定寺和法師本人都是一件很光榮的事。
於是,張大千一路化緣,經過嘉善、嘉興、海寧、餘杭、杭州、蕭山、紹興、上虞、餘姚一帶,一路風雨兼程,曆盡艱辛,飽嚐人間疾苦和冷暖人情,終於抵達了寧波。寧波的觀宗寺,氣勢恢弘,佛像華麗,氣象不凡,名刹風流盡收眼底。張大千高興地告訴寺裏的知僧客(負責接見外來賓客的僧人),說明了自己想拜見諦閑大師,哪知那位僧人見大千一副寒酸模樣,不禁皺皺眉頭,冷冷地拋出一句:“大和尚在閉關,概不見客。”大千隻好怏怏不樂地回到破落寒酸的小客棧,坐立不安地等待。
適逢那家小客棧的小二是貴州人,自古四川、貴州都稱“大同鄉”,就很熱心地為大千出主意:直接給大師寫信,讓他知道這件事。不見外人信總得看吧,而且,寫給大師的信,誰都不能攔的,大師總能看見的。大千一聽果然有道理,就興衝衝地、斟詞酌句、言辭得體地給大師寫了一封信,還仔細修改了,最後托貴州老鄉替他將信送到觀宗寺去。
張大千的信還真到了諦閑大師手裏,他信中字裏行間所透出的靈氣和真誠打動了大師,親筆寫了回信,邀請大千去寺裏相見。大千真是喜出望外,底氣十足地拿了大師的回信,大搖大擺地進了觀宗寺。那個看不起大千的知僧客見大千竟然手握諦閑大師的親筆書,驚得目瞪口呆,隻好極不情願地領大千去見大師。
大千的言談舉止中所流露的書卷氣和靈氣,以及他特殊的履曆、性格和思想,頗得諦閑大師的喜愛,認為大千是位可造之才,如訓導有方,可成為佛門一枝新秀。在諦閑大師教誨下,大千對於佛教的教義、教理、教史、流派,以及佛教的思想、典籍等,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然而,隨著傳戒大會愈益臨近,大千卻突生一種惶恐。
張大千自小以來,就無拘無束慣了。剃度時剃掉的頭發和胡須都可以再生,而授戒燒下的“戒疤”卻是永遠不能磨滅的印記,將一輩子伴隨著他,那就注定了他永遠是一個僧人,永遠得過那種清苦、重複、單調、乏味的清規戒律的生活。自己才20歲,美好的生活還沒有享受過,而且父母含辛茹苦將自己撫養大,至今還無以報答,何況自己還未能割舍對謝表姐的思念,也割舍不了對親人朋友的思念,就這樣遁入空門,而且佛門也並非自己原先想象的那樣清淨祥和、超凡脫俗,也同樣充滿了世俗的鉤心鬥角、爾虞我詐、等級森嚴、貧富不均等。
大千出家的決心開始動搖,他試著說服諦閑大師免了自己“燒戒疤”,可不管怎麼說都不管用,最後采取了“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就在傳戒大會那天,即1920年1月28日,農曆的十二月初八日-—臘八節的清晨,張大千悄悄逃出了熱鬧非凡的觀宗寺。
逃出觀宗寺的張大千,穿著破爛不堪的舊衣服,遭遇刺骨的寒風和雨夾雪,直打冷戰,冬日的淒風冷雨和茫茫世界,張大千感到前途渺茫,也不知何去何從。他邊走邊想,自己這種“牛脾氣”,不願受人擺布,不願循規蹈矩,要“創新突破”,自然就要付出代價,結果落得如此下場。但事已如此,隻有想想將來之事才是行之有效的。
他絞盡腦汁,終於想起了一位西湖靈隱寺的和尚朋友,為人大方爽朗,法號印湖,也隻有20多歲,二人頗為投緣,他還說,以後若有事,可到靈隱寺去找他。大千打定主意,就一路奔波,終於到了靈隱寺。印湖很熱情地接待了大千,並幫他安頓下來,還帶著大千暢遊西湖十景和靈隱寺的旖旎風光,“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果然名不虛傳。印湖是位很有趣的和尚,趁夜色漸暗,他帶著大千來到湖上船家,大啖葷腥,真可謂“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
在西湖遊覽期間,張大千不但開闊了眼界,豐富了見識,更為可貴的是,瀲灩的風光及深厚的文化遺產,充實了他的思想,擴大了他的胸襟。在遁入佛門的日子裏,張大千看了很多寺誌、方誌、寺廟記、高僧傳等史籍和一些稗官野史,不禁觸目驚心:原來清心寡欲、與世無爭的佛門內,竟然有如此多道貌岸然的僧人,他們或嫌貧愛富、或溜須拍馬、或追求享樂、或貪戀女色等等,而且自古皆有,比比皆是。更有甚者,一些所謂的得道高僧,其頹廢的心理與行為,比世俗人有過之而無不及,貪婪無恥、耽於聲色、蓄奴養婢、無所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