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為先,母親生命中流淌的善良與慈悲,一點一滴地滲入了孩子們的心裏。這個家讓陳乃芳在幼年時就明白了什麼叫長幼尊卑,什麼叫孝敬父母,什麼叫笙罄同音。一個家可以沒有錢,卻不能沒有愛。
南通,地處長江三角洲衝積平原,東臨黃海,南倚長江,屬典型的北亞熱帶和暖溫帶季風氣候,常年雨水充沛、光照適宜。這裏物阜民豐,素有“崇川福地”之稱。在浩瀚的中國版圖上,處於沿海經濟帶與長江經濟帶T型結構交彙點和長江三角洲洲頭的城市隻有兩個:一個是上海,另一個就是與之一衣帶水的南通。“據江海之會,扼南北之喉”,南通與中國經濟最發達的上海及蘇南地區隔江相望,被譽為“北上海”。它北接廣袤的蘇北大平原,通過鐵路與歐亞大陸橋緊緊相連;從長江口出海即可通達中國沿海和世界各港;溯江而上可抵蘇、皖、贛、鄂、湘、川六省及雲、貴、陝、豫等地。
其實,南通自古以來就是重要的內陸港口城市,濱江臨海的地理優勢賦予了這座小小城池兼容並蓄的胸懷。南通於五代設郡,始稱靜海,後周顯德五年(958年)改稱通州。辛亥革命後,為與河北通州相區別,才更名為南通。通州,顧名思義是四通八達之州。“州之東北,海通遼海之餘;西南,江通吳越楚蜀;內,運渠通齊魯燕冀。故名通州。”(明·萬曆《通州誌》)明清時,南通成為蘇北平原的商品集散中心,閩粵一帶商人經常來此采購花紗布,動輒舳艫相銜、巨艘百千。可以說,南通作為城市樞紐的功能在水運時代達到了鼎盛期,也正因此,它形成了開放通達的城市性格。
南通最初是一座移民城市。據古文化遺址考證,遠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境內海安青墩地區就有原始氏族部落繁衍生息。五帝時代,蘇北境內的部落經常與中原各部落爭戰,世居淮沂地區的東夷部落曾為中原部落所敗,為避戰亂不得不南遷。古青墩人就是其中的一個分支,他們作為最早的先民,給杏花煙雨的江南帶來了遊牧民族的血種和粗獷的大漠風情。漢代,如東古沙洲群逐漸擴大形成扶海洲並與向東伸展的揚泰崗地靠攏,形成了南通地區的最初版圖,大體包括今天的海安、如皋、如東等“北三縣”的主要區域。居民多為吳王劉濞招募而來的“天下亡命人”。後來晉朝戰亂,北方人再度大舉南遷,這一帶的人口至此驟增了幾十倍。與小家碧玉般的江南諸城比起來,南通是集南北風韻於一身的,它更懂得包容。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溫潤的氣候和肥沃的土壤滋生了南通人“和中內斂”的文化性格。早期的煮鹽者和沙地墾民在拓荒中摸索出了“艱苦自立”的生存法則,並隨著血脈一代代地流傳下來。從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始建儒學作為官設州學到清末廢除科舉,儒學的傳統在南通從未中斷過。清末民初,張謇大興新式教育,啟迪民智民德,“崇文厚德”也是南通人的精神內核。無怪乎這裏自古鍾靈毓秀,群賢畢集:東吳名將呂岱,“太學法”宗師胡瑗,抗倭英雄曹頂,《外科正宗》的著者、名醫陳實功,說書藝人柳敬亭,戲劇理論家李漁,“複社”四公子之一冒襄,清代“揚州八怪”之一李方膺,乾隆狀元胡長齡,辛亥革命烈士白雅雨、沙淦,實業家兼教育家沙元炳,民主人士韓國鈞、錢素凡,文化名流徐益修、顧貺予、於敬之,藝術家魏建功、陸侃如、趙丹,以數學家楊樂為代表的近30位“兩院”院士……這串載入史冊的名字都出自南通。
浦家女兒陳乃芳
1940年11月30日,一個山寒水冷的夜裏,居住在南通三餘鎮北新橋的浦煥章家又迎來一個小生命。在此之前,浦煥章和妻子曾錦蓮已經生育了四個孩子:大女兒宋邦蘭,小名鳳仙;大兒子浦誌方,小名鳳官;二女兒浦誌英,小名鳳翠;二兒子浦誌祥,小名鳳祥。這個呱呱墜地的女嬰就是我們這本傳記的主人公——陳乃芳。
浦煥章是個老實巴交的農民,靠著給鎮上有錢人家“踩洋車”(通過人工踩踏,將棉花地裏摘下來的籽棉碾壓成皮棉)來維持一家人的生計。他是浦家最小的兒子,上頭還有兩個哥哥和一個姐姐。三歲那年,父親身體抱恙,突然離世。沒有了頂梁柱,很快就窮得家徒四壁。浦家大哥不得不出去賣布,希望靠做生意賺點錢,挑起養家糊口的重擔。可是,不久就被強盜殺了。二哥出門尋找見不到蹤影的大哥,一走也沒了音訊。浦家最後隻剩下小兒子浦煥章和大姐與母親相依為命。沉浸在喪夫喪子這樣接二連三的悲痛中,浦煥章的母親不久就哭瞎了眼睛。為了照顧母親,浦煥章十多歲就開始在鎮上打各種各樣的長工、短工。20歲那年,他與小他兩歲的姑娘曾錦蓮結婚。曾錦蓮也是在淒風苦雨裏長大的。做豆腐營生的曾家有十個孩子,三個兒子,七個女兒。除了曾錦蓮和大姐是從家裏出嫁的外,曾家其餘的五個女兒在出生後不久就都被送去當了“童養媳”。既要照顧雙目失明的婆婆和嗷嗷待哺的孩子,又要耕種田地,曾錦蓮終日忙忙碌碌。
浦家的三女兒乳名鳳秀,學名陳乃芳。四年後,她又多了一個小妹妹浦誌蘭(小名鳳弟)。兄弟姊妹六個,為何隻有陳乃芳和大姐宋邦蘭沒有跟隨父姓呢?原來在南通,有種“寄名出姓”的地方習俗,也稱“寄拜親”。有些人會選擇當地一戶作風正派、口碑良好的人家,把自己的兒女“過房”或“寄名”過去。孩子由對方家庭賜名賜姓,但仍生活在生父母膝下。用現在時髦的話來說,就是拜幹爹幹媽。這樣做是為了讓孩子得到兩家人的關愛和庇護,好在將來能逢凶化吉、好運當頭。浦家的鄰居陳寡婦,育有一兒一女,兒子陳乃石是個沉默寡言的人,女兒陳乃英也已經出嫁了。陳家在北新橋算得上是個殷實人家,陳寡婦經常來浦家串門,很喜歡乖巧懂事的三女兒鳳秀。後來,兩家人協商行了寄拜之禮。陳寡婦根據自己家孩子的名字,給浦家的鳳秀取名陳乃芳。她很疼愛小乃芳,逢年過節,總會給她做身新衣服,給點壓歲錢。寄娘送來的新衣服是小乃芳童年裏最讓她幸福、滿足的回憶。因為家裏窮,大姐穿小的衣服傳給二姐,二姐穿小了再傳給陳乃芳,所以一年四季她基本上隻能穿姐姐們“打下來”的舊衣舊衫。除夕夜裏,小乃芳穿著寄娘送來的斜肩長衫和黑褲子,心裏比吃了蜜還甜。陳乃芳對寄娘始終心存感念,去縣裏上中學後,她每年回家還會去看看年事已高的陳寡婦。
浦家的日子雖然過得捉襟見肘,但一家人和和睦睦,其樂融融。老祖母在兒子兒媳結婚前就已雙目失明,行動不便,隻能在家帶帶孩子。浦家的六個孩子都是老祖母用搖籃一個個搖大的。媽媽、哥哥和姐姐都去地裏幹活了,家裏一般就隻剩下老祖母、陳乃芳和陳乃芳的妹妹。祖母搖著搖籃哼著歌:“一隻小船搖啊搖,一心要把外婆瞟,經過北河梢,來到大碼頭,過了十裏坊,到了三牌樓,轉彎到了外婆家,見了外婆問聲好,外婆誇我好寶寶……”哭哭鬧鬧的小妹妹就是在這樣柔柔的吟唱中靜靜入睡的。“我是家裏的老小,遇上大晴天,奶奶就會搬條板凳去門口曬太陽,把我抱在懷裏,輕輕地拍我的肚子,哄我睡覺。”妹妹浦誌蘭如今也已是年近古稀的老人,憶起當年奶奶疼愛自己的樣子時,臉上還蕩漾著孩童般的幸福笑容。老祖母的眼睛雖然看不見,耳朵卻異常靈敏,一聽到兒媳婦從地裏回來的腳步聲,她就會對搖籃裏的孩子說:“乖乖,媽媽回來咯,馬上就會吃上奶了,不哭不哭哦……”陳乃芳說,祖母是個非常心細的老人,就拿換尿布來說吧,基本上她都能根據孩子的反應準確判斷出大小便的時間,盡量不讓孩子尿到身上。冬天,南通的天氣陰冷潮濕,為了不讓冰冷的尿布刺傷孩子嬌嫩的皮膚,她會在小銅爐裏燒些棉花稈,把尿布烤熱了再給孩子們換上。老祖母邁著一雙小腳顫顫巍巍地去拿尿布,搖著搖籃哼著歌,這些場景曾無數次在陳乃芳的夢中搖曳。多少年後,她的母親也用同樣的方式搖大了自己的兩個孩子。後來,老祖母年事已高,孫子孫女們羽翼漸豐,再也不用她辛苦照料了。但每當孫子孫女們給她送好吃的時,她總忘不了問問:“你們也有嗎?有得吃嗎?”1957年夏天,老祖母於耄耋之年離世。
蘇東坡曾作《菩薩蠻》一詞來詠歎纏足:“塗香莫惜蓮承步,長愁羅襪淩波去;隻見舞回風,都無行處蹤。偷立宮樣穩,並立雙跌困;纖妙說應難,須從掌上看。”曆代的女子在這種畸形、變態的審美要求下,痛苦地摧殘著自己的雙腳。從舊社會而來的曾錦蓮也不能幸免於難,然而她又是幸運的,她的腳沒有被纏成“三寸金蓮”。在南通,據說這裏的土地曾是“桑海滄田”,祖先為生存所迫,必須率領男人女人們在未開墾的土地上艱苦創業、經營奮鬥。鄉下人最講實際,考慮到三寸金蓮走起路來“一步三搖擺”,無法事農桑、不能填飽肚子,所以就采用了變通的方法——既不是三寸金蓮,也不是天足,俗稱“解放腳”。
曾錦蓮18歲時踏著一雙“解放腳”嫁到了浦家,幾十年如一日,以自己的賢德聰慧在北新橋樹立起了“浦家媽媽”的威望:但凡鎮上有鄰裏不和的,“浦家媽媽”總是會被請去勸架評理;有人家生孩子來不及去請赤腳醫生的,就到浦家來叫“浦家媽媽”幫忙,慢慢地,她也就自學成才,成了十裏八鄉遠近聞名的“接生婆”。陳乃芳記得,每次母親接生完孩子,總會帶一塊肥皂和一條毛巾回家,偶爾還會帶些“喜蛋”(煮熟的雞蛋外麵塗紅,圖個喜慶)和喜糖。進門時,母親不是把這些好吃的先分給孩子,而是讓他們先送給奶奶嚐嚐。孩子們逢年過節跟著母親去舅舅家探親,回來時總會帶兩個舅舅煮的雞蛋。在回家的路上,母親還會叮囑他們留一個給奶奶。目不識丁的母親講不出什麼大道理,但這微小的舉動,哪怕隻是一個眼神、一句話,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年幼的孩子:最好的東西要留給長者,最美的品質是先想著別人。
母親還是北新橋裏出了名的孝順媳婦,每頓飯都會做好並親自送到祖母的手上,後來祖母臥床不起、大小便失禁,也是她一個人照顧著祖母的生活起居。母親的善良是不分對象的,外鄉來了討飯的,她也會讓孩子給他們一碗飯,“自己少吃一口,讓人家也能吃上一口”,盡管全家還過著食不果腹的生活。母親生命中流淌的善良與慈悲,一點一滴地滲入了孩子們的心裏。其實,母親自從嫁到浦家就沒能過上一天的清閑日子,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耕種田地又得料理家務。無論多忙多累,她都沒有焦慮過,跟孩子說起話來永遠都如和風細雨般溫柔動聽。“一個人就好比一件衣服,可以自己穿破,但不能讓人家指指點點戳破了”,微言大義讓孩子們刻骨銘心。這句話成了浦家的傳家寶,從兒子女兒傳給孫子孫女,並且還在一代代地延續著。做人要站得直、行得正,母親身體力行,影響著陳乃芳和她的兄弟姊妹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