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乃芳不是沒有犧牲的,幾十年的兩地分居,她犧牲了青春,犧牲了與愛人廝守的朝朝暮暮,才成全了一個完整的家、一雙優秀的兒女和堅守一生的事業。“世界那麼美好,女人為什麼不活得多姿多彩呢?”
張愛玲說:“我發現弄文學的人向來是注重人生飛揚的一麵,而忽視人生安穩的一麵。其實,後者正是前者的底子。又如,他們多是注重人生的鬥爭,而忽略和諧的一麵。其實,人是為了要求和諧的一麵才鬥爭的。”這本是作文的主張,卻也道出了人世間的偏倚。提及陳乃芳,我們會下意識地想到,她是大學老師、外交官、女校長,卻往往忽略了她還是女兒、妻子和母親。撇開輕舞飛揚、絢爛奪目的光彩,我們發現,緊張有序的工作並沒有剝奪她守望幸福的權利。精致的女人懂得經營事業,更懂得珍愛家庭。此所謂,時光要濃淡相宜。
我的父親母親
談到父母,陳乃芳的言語間滿溢著感念:“在我上中學時,一些小學同學就已訂婚,當我中學畢業時她們有的已經是孩子的母親了。如果不是父母支持我讀書,我的結局也可能會和她們一樣,成為普通的農家婦女。”如果說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續,那麼陳乃芳血液中流淌著的質樸與溫良則源自她那麵朝黃土背朝天的雙親。
父親,永遠的遺憾
在陳乃芳的記憶中,父親沉默寡言,很少和孩子們逗樂,卻也從未對他們疾言厲色過。大愛無聲,也許是父親的愛太過沉重,無法用言語來訴說吧。陳乃芳說,父親從來沒有抱過她,幾十年間他們之間表麵上保持著一種淡淡的若即若離的關係。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塊脆弱得一碰就碎的角落,而在陳乃芳的那塊專屬地裏住著的是老父親。
父親一生操勞,還是鎮上遠近聞名的“眉毛幹部”——老生產隊長。父親不會誇誇其談,一輩子腳踏實地地做事,誠心誠意地待人。我們曾經在電話采訪中聽到過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1961年陳乃芳在北京求學期間,父親趁著去縣裏開“貧代會”的機會,給王錦雲老師送去了一袋山芋幹。那時候王錦雲已經調離南通縣中,父親是多方打聽才找上門的。沒有客套話,父親把一袋山芋幹塞到了王錦雲的手裏。幾十年後,王錦雲回憶起當年的一幕,還激動地告訴我們:“一小袋山芋幹卻重得讓我雙手都托不起來。”三年自然災害期,王錦雲一家還多少有點補貼,種地為生的老農民遭遇的困難可想而知。發自內心的感激是不需要言語來修飾的。王錦雲說,直到今天,她還記得陳乃芳那憨厚得有點木訥的父親轉身離開的背影。
陳乃芳1971年從沙洋回到北外後,就一直寫信動員父親來北京,希望盡一份孝心,讓他出來看看外麵的世界。可是父親總是回絕,原因隻有一個:他要帶領鄉親們搞生產,走不開!1974年冬天,恰逢陳乃芳在京的一個部隊老鄉回家探親,她委托老鄉這次無論如何也要把父親帶到北京來。一個多星期後,父親來了。依然是少言語,依然閑不住,父親給她做飯、洗衣服、帶孩子。那段時間,父親每天早晨送外孫女去幼兒園,下午四點再準時把外孫女接回來。他還負責搬運蜂窩煤,給陳乃芳準備一日三餐。知道父親喜歡喝二鍋頭,陳乃芳每隔幾天就去買些豬頭肉或香腸回來給他當下酒菜。從來沒有走出過南通縣城的老父親,聽不懂北京話,平日裏很少跟左鄰右舍打交道。擔心父親感到百無聊賴,陳乃芳會抽空帶父親去北京的一些名勝古跡遊玩,好讓他周末散散心。都說隔代親,父親盡管從來都沒有抱過自己,卻很喜歡抱外孫女曉紅。出去玩耍,父親也總會帶點零花錢,給心愛的外孫女買點吃的、玩的。就在父親待了兩個月後,陳乃芳的丈夫丁寶華回國休假,不久她就發現自己懷孕了。沒過多久,父親就執意要回南通,因為他覺得還是讓陳乃芳的媽媽來京照顧更妥當。1975年年初,陳乃芳和丈夫一起把父親送到了北京站。印象中,分別那天父親神清氣爽,還樂陶陶地跟女兒女婿們開玩笑說:“北京還有什麼好玩的地方都給我留著,等過幾年我再來玩!”沒想到這竟然是父親留給女兒的最後一句話。
1975~1976年間,陳乃芳帶著學生學工學農,還幾次去大寨講課。那兩年,她被折騰得體力不支,經常生病。1977年,父親在老家積勞成疾、溘然長逝。家裏人不想打擾陳乃芳工作,跟她隱瞞了父親去世的噩耗。後來陳乃芳聽妹妹說,父親彌留之際一直念叨著:“三姑娘呢?三姑娘沒回來嗎?”為了讓父親安安心心地走,家裏人騙他說:“三姑娘還在路上,一會兒就到家了,您耐心等等吧!”等不來女兒,父親卻等來了死神。一個善意的謊言多少年來都在陳乃芳的內心深處隱隱作痛——為什麼不能對父親再好一點?為什麼沒能送他最後一程?
未能讓父親頤養天年,沒有為他守候送終,陳乃芳抱憾終生。父親的愛厚重如山,而自己對父親的回報卻微乎其微。想到在火車站父親曾說過還要再來北京,陳乃芳的胸口就虐心般地疼痛,一次別離竟成永別!幾十年過去了,每每看到與父親身材相仿、麵龐相似的老人,她總忍不住駐足多看幾眼;偶然間聽到與父親音色相近的聲音,她也會在聲色嘈雜中下意識地去尋找聲源……一眼望去的是別人的父親,可她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父親。
母親,溫馨的港灣
陳乃芳的母親盡管是個目不識丁的農家婦女,卻是鎮上人人稱道的賢惠媳婦。母親用她開明通達的個性和善良仁慈的胸懷培育了浦家六個孩子。世界上找不到兩片一模一樣的樹葉,同樣,一個家裏走出來的孩子也不會有毫無二致的性格。浦家的六個孩子有不同的個性,但如出一轍的是,他們做事腳踏實地,待人謙和有禮。這還得感念母親用寬厚的心胸維係起來的家風。如果說父親的愛是沉甸甸的,那麼一想到母親,陳乃芳的心裏就暖融融的。
陳乃芳1967年結婚時,母親和婆婆專門來北京道賀。45年過去了,陳乃芳還清楚地記得,在舉行儀式前母親拉她衣角的一幕。原來,母親是暗地裏叮囑她——做了丁家的媳婦,就得將心比心,善待丁寶華的母親。其實,母親的身體力行,對老祖母的百依百順早已在潛移默化中感染了她:將來無論做了誰家的媳婦,都要像母親那樣愛自己的婆婆。更何況陳乃芳的丈夫常年駐外工作,無暇顧及孤苦伶仃的婆婆,因而她更應該疼惜辛苦了一輩子的婆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