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眼裏的陳乃芳
為了撰寫本書,我們曾多次造訪陳乃芳的家中,聆聽她的故事。這其中經曆過搜集資料的艱辛,文思窒礙的焦慮,但更多的是在收獲感動、聆聽教誨,甚至反觀自己。
和陳乃芳聊天,有如沐春風的感覺;和陳乃芳的朋友、學生們交談,那些叩問心靈的感動無處不在。在本書的最後一章,我們特意挑選了一些零零碎碎的小故事。講故事的有接受我們采訪的人,也有我們自己。
1997年的中秋節,陳乃芳邀請96級英語(外交學)專業的24位同學去她的辦公室過節。周五那天,陳乃芳給班長張笑一打電話,詢問同學們何時有時間。張笑一含含糊糊地回答老師:“星期天。”兩天後,全班同學湧進了陳乃芳的辦公室。看著陳老師的辦公桌上擺滿了各式水果、糕點,同學們一邊大快朵頤,一邊嬉笑說鬧。張笑一說,那是她第一次見到德國奶酪,第一次嚐到那麼多口味的月餅。她伸手去取桌上的紅提時,發現根蒂上有鏽跡,忍不住多了句嘴:“這提子怎麼不太新鮮啊?”大家埋頭吃,沒有人覺得不對勁,也沒有人搭理她。就在張笑一自覺沒趣時,陳乃芳微笑地看著她說:“這紅提是前天就準備好的,我一掛完電話就趕緊去準備水果和糕點,一直在等,結果你們那天沒來。”張笑一這才知道,她把“星期天”說成了“今天”。15年後,張笑一跟我們說:“如果當時不是我多了句嘴,也許永遠都不知道自己犯了錯……在我的印象中,她不僅對我,對我們所有人都很寬容,從未有過苛責。我的老師虛懷若穀。”
1997年,陳乃芳身兼校長和黨委書記,工作日程用“日理萬機”來形容也許並不為過。我們已經無從知曉那天陳乃芳掛完電話後究竟等了多久,也許她延誤了其他的安排,也許她習慣了等待。以後,再也沒人追問過這件事。
“校長很近很親”
北外網絡教育學院的院長曹文說,陳乃芳的知遇之恩令她沒齒難忘。1997年,曹文是應用英語學院一名初出茅廬的年輕教師。一天,她的課堂走進了一位聽課的老師。曹文一眼認出了陳校長,詫異之餘又有些忐忑:“是陳校長麼,校長怎麼會來聽我的課?”那堂課,曹文沒有任何心理準備,也沒有額外的布置。陳乃芳聽完課後,帶著筆記本安靜地離開了。其實,她當時隻是抽查課堂,並不熟悉講台上的老師。一年後,曹文被提拔為應用英語學院的副院長。剛接到任命通知時,她有些手足無措,甚至懷疑自己出現了幻聽。可事實就是這樣,年僅31歲的曹文成為當時全校教學單位中最年輕的院級領導。後來,在一次例會中,陳乃芳拍拍她的肩膀說:“小姑娘幹得不錯!”千裏馬在際遇伯樂前,不過凡偶近器之輩。我們應該感念生命中的貴人。陳乃芳提拔曹文出任院長,就是因為一年前那堂課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覺得,這個“小姑娘”專業基礎好、教法新穎,課堂氣氛活躍,不妨重用。
隨著工作往來的日益頻繁,陳乃芳從曹文的領導變成了她的朋友。曹文的第一個孩子流產後,陳乃芳買了不少水果去安慰她。後來曹文生孩子時,她的家已經搬到了離學校很遠的方莊,可陳乃芳還是專程去探望了她。那次,她還教曹文怎麼給孩子喂奶,月子裏要注意些什麼。我們可以說,陳乃芳當校長有魄力,敢於起用新人。然而,曹文對此的解釋卻更平實:“從陳校長走進我的課堂,到兩次因為孩子來看望我,我覺得校長很近很親,這是一種從未有過的感覺。”
第一件紅毛衣
陳乃芳參加工作時,妹妹還在南通縣中念高一。她拿到第一個月的工資後,給妹妹寄了件紅毛衣,並在隨信中叮囑她把助學金名額退給最需要的人,今後由她來供養妹妹讀書。那是妹妹浦誌蘭人生中的第一件毛衣,經商的浦誌蘭後來穿過許多名貴的衣服,卻唯獨忘不了那件毛衣,忘不了那種無以形容的紅。浦誌蘭說,一想到姐姐,她眼前浮現的就是小時候牆壁上貼滿的獎狀,默默無聞埋頭幹活兒的身影……我們問她,姐姐在您心目中占據怎樣的地位?她說:“姐姐永遠都是我學習的榜樣,小時候爸媽這麼說,到現在我也這樣認為。”感恩,陳乃芳一直在做。幫助妹妹其實也是感恩父母。因為懂得感恩,才會施惠予人。在妹妹看來,與其說幾十年前的那件毛衣是陳乃芳對妹妹的關愛,不如說它象征著強大溫暖及精神動力。
在采訪中,浦誌蘭還給我們講了一個小故事:2000年,浦誌蘭和丈夫去姐姐家。陳乃芳與司機一起去火車站接他們。到了家門口,陳乃芳從兜裏掏出一百塊錢給司機。見司機執意不要,陳乃芳有點生氣了:“今天不是因公出車,是去接我妹妹的,這錢你一定得收下!”妹妹在一旁看傻眼了——他們夫婦倆在南通出門就有車接送,姐姐都是大學校長了,用車還得自己掏錢?!如果她知道,姐姐陳乃芳出差從來不訂公務艙的機票,工作忙了,掛麵、青菜加雞蛋就是她最可口的便當,她就不會訝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