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讀者,你們手裏的是一本不同尋常的書,甚至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的書。它的問世離不開孔寒冰教授的創意和策劃,並得到了北京大學周其鳳校長的鼓勵和支持。周校長在一次訪問羅馬尼亞時曾評價道,羅明一家二代人的故事可以讓人們了解羅馬尼亞第一漢學家族的曆史以及他們所參與構建的羅中關係的發展。為了完成這樣一本意義非同尋常的書,寒冰教授專程來到羅馬尼亞,對本書的主人公進行了整整十一天的訪談,了解他們的生活情況。在後期整理寫作過程中,寒冰教授更是用心著力,因而使本書更加均衡統一,具有賞心悅目的個性。

這本書通過主人公自己的語言,介紹了他們如何成為漢學家,如何成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這是中國領導人的話)。如果說這個過程起始於一次偶然的選擇,是當年響應周恩來總理提出、喬治·喬治烏—德治第一書記讚同的建議,那麼,它後來的豐富完善則是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對羅氏家族的每一代和每一個成員都產生的巨大魅力,是因為他們意識到了同中國的良好關係是羅馬尼亞民族命運的需要。羅氏家族的成員曾多次見證羅馬尼亞領導人與中國領導人之間密切的交往,他們之間的關係富有情感,體現著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團結一致。

本書通過各種事件和多重的個人體驗,細致展示羅氏家族成員所參與構建的羅中關係曆程,向讀者介紹他們對羅馬尼亞和中國領導人的印象,有所側重地回憶了他們所見證的中國人民六十年來為實現自己的理想,為使人民中國作為一個獨立和主權、繁榮與強盛的國家屹立於國際社會的奮鬥和努力。羅氏家族成員通過他們的職業活動,通過他們的著述,通過他們為公眾作的各種報告以及廣播電視節目等途徑,始終不渝地在羅馬尼亞傳播著有關中國文明的知識,介紹著崛起的中國。

我們深信,本書會使各位讀者有所獲益。

羅穆魯斯·揚·布杜拉(羅明),安娜·埃娃·布杜拉(薩安娜)

2012年8月28日

於布加勒斯特

由於本書的緣起同我有一定的關係,而它的許多重要內容也與北京大學相關,我很樂意為它作序。

2011年4月,我和北大的幾位同仁一起訪問羅馬尼亞的時候,羅明先生特意安排在布加勒斯特外交人員俱樂部設家宴熱情招待代表團。羅明先生和他的夫人薩安娜女士都是北大的校友,1956年分別畢業於中文係和曆史係。他們的女兒達迪亞娜也是北大校友,1983年畢業於曆史係。達迪亞娜的丈夫維奧雷爾·伊斯蒂奇瓦亞先生在中國留學時注冊的是南開大學,可因唐山大地震轉到燕園讀書,也是從北大出發走向事業高峰的。羅明先生的兒子羅陽則於1983年和1993年先後在北京語言學院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這一家人長期從事與中羅友誼相關的工作,而且都是有名的漢學家,著作頗豐。特別值得稱道的是,羅明先生1990年出任羅馬尼亞駐華大使,而他的女婿伊斯蒂奇瓦亞則在2002年出任羅馬尼亞駐華大使。羅明先生一家與中國、與北大結成了深厚的情緣,是兩國最高領導人交往的橋梁,見證並參與構建了半個多世紀的中羅關係。正因如此,席間,羅明先生、夫人薩安娜、迪達亞娜女士、羅陽先生都深情地回憶了他們長期在中國學習和工作的情景。其中,羅明先生還講述了許多與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等老一輩領導人交流的故事片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