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黨群負責人說:“隻有充分尊重職工的主人翁地位和民主權利,發揮職工在改革與建設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才能使改製工作有條不紊、健康發展、取得實效。”
榆林供電局領導層形成了共識:喚醒職工的改革意識,認準改革的方向,明確改革的目標,掌握政策,注重實效,積極穩妥地推進“三改”。
老大哥的困惑
在“三改”中,占企業全員半數以上工人老大哥的體驗更是酸甜苦辣,各不相同。
神木縣電力局一位長期從事基層工作的老工人說:“我們的理論水平是差點,但實際工作能力和經驗要比年輕人強。如果進行考試,尤其是理論考試,我們這些人是考不過他們的。不搞傾斜,我們隻有落伍了!”
一位頂招進來的工人說:“‘三改’對我來說是最頭痛的事,要文化咱沒文化,論技術也不怎樣,如果真得落聘、下崗,我不知該怎辦!”
小宋,26歲,以工代幹,他說:“‘三改’應給每位職工平等競爭的機會,要打破工人、幹部界限,幹部不能搞終身製。”
某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職工說:“‘三改’最終的歸宿,其實質仍是利益分配,再搞撒胡椒麵的政策,如何能喚起職工的熱情?如何能調動人的積極性?”
榆林保線站的馬師傅說:“改革是勢在必行的,改革也是殘酷的,但我認為殘酷是對那些不求上進、混水摸魚的人而言的。隻有順應改革潮流,才不會被改革的大潮所淹沒。”
定邊縣電力局一位供電站長說:“‘三改’逼人更促人,躲是躲不過去的,與其怨天尤人,不如努力奮進,接受選擇。”
弄潮兒的春天
那些學有所長的年輕人在想些什麼呢?
一位工作能力較強,卻老愛調侃、不拘小節的青年說:“幹部能上能下,不能光喊口號,依我看,‘三改’是否真改,這是一個關鍵。”
修試所一位從北京某大學畢業的青年說:“我現在幹的工作隻需初中文化就能幹,我個人不企求什麼,隻求學有所用,我們期盼著能有個用武之地。”
一位在工作中頗有建樹的年輕人說:“市場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電力工業是技術密集型產業,企業的發展和壯大越來越取決於勞動者的素質。在用人問題上,要打破論資排輩的怪圈,衝破層層疊疊的關係網,向每一個有才智者敞開大門,不能搞平衡和照顧。”
新一代青工在文化結構上有較大提高,他們反應敏捷,適應性強,大多成了企業生產經營中的業務骨幹。他們不滿足於按部就班、論資排輩的工作環境,不願在“一張報一杯茶”中消耗精力,而立之年逢“三改”,無不歡欣鼓舞。如果把“三改”當做迎麵而來的挑戰的話,那麼,對他們來說更多的是機遇。呼喚深層次的改革,迫切要求改變現狀,已成為青年們的共同願望。青春加才能,弄潮兒勇向潮頭立,他們真誠地希望“三改”能給每位有誌者展示一片盡情揮灑的天地。
政工幹部的渴望
企業轉換經營機製,實行三項製度改革,對多年來躊躇滿誌的政工幹部來說,無疑是一次較大的衝擊,他們的感觸更深。
一位黨群負責同誌說:“對政工工作,社會上還存在著偏見。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在戰爭年代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江澤民同誌最近強調要加強思想政治工作,這表明黨中央對這項工作的重視,思想政治工作大有用武之地。”
在采訪一位黨支部書記時,他對我們說到:“有些企業推行‘黨政一體化’的做法是不科學的。”說話間,他把《黨建研究》(中共中央組織部主辦,1993年第10期)中的一篇題為《不能推行“黨政一體化”》的評論員文章擺在我們的麵前。他指著劃了紅線的幾行念到:“如果實行‘黨政一體化’,把黨的組織寓於政權組織中,必然會否定黨的領導地位,削弱黨在群眾中的威望,從根本上損害黨的領導,發展下去甚至會使黨組織和黨的領導名存實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