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中強化管理

“權力是人民給的,是用來為人民服務的,權力越大,責任越重。既然組織領導把一個單位的重任交給了我,是對我的信任與鞭策,我隻有竭盡全力幹好的義務,沒有任何後退的理由。”這位說幹就幹的實幹家,上任伊始就勇敢地踏上了改革的艱難曆程。

強化管理。在治理整頓工作中,他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以人為本,從嚴治局。從1990年起他就不停頓地抓企業的整頓工作。首先整頓機關勞動紀律和文明單位辦公秩序,采取措施治理機關的“五種病”(即:牢騷病、推諉病、扯皮病、妒賢病、護短病),轉變了工作作風,推動了全公司工作的開展。1991年後結合創建市級文明單位、省級文明單位和省級文明示範單位活動的開展,他又在全公司範圍內開展了“整頓工作秩序,強化正規管理,增強服務意識,提高辦事效率”和“講政治,講學習,比奉獻”的企業整頓工作。在管理工作中修訂了崗位責任製,全麵落實了各級各類人員的工作職責,規範了工作和辦事程序。每周一召開科室負責人碰頭會,每月23日召開月度平衡會,每月26日召開班站所長生產會議,增強了任務的計劃性和時限性,加大獎罰考核力度,強化管理意識。在幹部職工中開展“局興我榮,局衰我恥”的主人翁意識教育,開展了職業道德、職業責任、職業紀律等係列教育,對違反局紀局規者公開進行處理,使各項管理進一步正規化、規範化。

改革人事製度。幹部任用上搬掉了“鐵交椅”,不唯文憑、不論資排輩、不求全責備,注重真才實學;科室管理層實行定編、定崗、定員,雙向選擇,競爭上崗;基層所的管理人員和村電工,實行考試招聘,擇優錄用。在實際工作中,大膽起用年輕優秀職工,並給以一定的目標、權力、職位和責任,形成了優勝劣汰的競爭機製和擇優舉賢的用人機製。

推行經營承包製。把過去的管理承包製度變為經營承包製度,並確定了六種經營承包辦法,實行了專業化分工管理、費用承包、指標考核、責權利相結合的管理模式,充分調動了全體職工的工作熱情和生產積極性。

改革分配製度。實行收入與崗位、職責、才能、業績緊密結合,在什麼崗位拿什麼工資,易崗易薪。另外把過去那種指標考核單純地與獎金掛鉤的做法,改變為經營承包指標與工資掛鉤、考核指標與獎金掛鉤的形式。分配製度的改革,為大荔縣電力公司帶來了新的活力。

改革農電管理體製。鄉鎮供電所是農村用電管理的基層組織,處在“三為”服務的最前沿。為此,楊建忠跑遍了全縣所有供、變電站和31個鄉(鎮)電管站,了解情況,聽取意見和建議,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改革方案。1989年成立了“大荔縣農村用電管理總站”,開展了治理供電環境、整頓用電秩序工作,在全縣推廣“三公開、兩不準、一禁止”的電費廉政製度,對全縣31個鄉鎮電管站實行了人、財、物統一管理,核定了電工人數,精簡了管理人員,建立了電工檔案,實行了合同聘任製。財務實行行業歸口管理,按村設卡,分鄉記賬,單獨核算,集中到縣,收支兩條線。1993年以後,在官池、石槽、段家實行了供電站、電管站合一管理的新模式,按供電區分片成立了農電管理分站,使全縣農村用電管理走上了規範化軌道。1990年,建立了縣、鄉、村三級監督網絡,聘請了400名社會監督員,設立了舉報箱。從1991年開始,每年都開展行風調查百人問卷活動,使電力廉政監督機製得到了有效運轉。1999年,又大刀闊斧地對農電管理體製進行改革,按照“兩站合一,統一管理,服務到村,直管到戶”的管理模式,成立了32個供電所,實現了“三公開,四到戶,五統一”,使營業管理的規範化、標準化邁上了新台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