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他們生活在與我們同行的路上――講述陝西地方電力人自己的故事(2 / 3)

在農村,收取電費是件頭痛的事。對常年在外打工經商的人,他采取“電費儲蓄”的辦法,在鄉信用社設立賬戶,每年1月、7月兩次收清全年電費。收費後,給用戶送去收據,並在村上張榜公布。他還在轄區內的11個村聘請了監督員。有名村幹部既不裝表,又不交費,他堅決不留情麵,嚴肅進行了查處。他先後處罰過10多名竊電者,維護了農村用電秩序。為了改變配電室設備超負荷運轉現狀,他籌集資金60多萬元,購置安裝了一套自動化程度很高的遠動係統。電費結算上實行了微機化,準確率高達100%。在施家,用戶隻需打個電話或捎個話,職工便及時上門服務。據不完全統計,全站先後無償為農民提供服務上千次,得到群眾好評。

正是由於有了製度化管理與現代化技術的結合,施家供電所的線損由過去的28%下降到如今的10%以下。“施家之路”也引起省內外電力係統的廣泛關注。

榆林供電局車隊保管員任芝俊的故事

“嚴”“熱”有別

任芝俊是榆林供電局車隊油、材料保管員,每年有數萬元的油、材料從她手裏進出,她沒出過一點差錯,沒沾一點光,她滿腔熱誠為大家服務,被職工稱為“嚴管家”和“熱心人”。

鐵麵無私、“嚴”字當頭是任芝俊的突出特點。這些年來,車隊大小幾十輛車大部分實行承包考核,個別司機想在材料、油料上沾點便宜,有的想法巴結她,甚至給她點好處什麼的,希望她高抬貴手,在油、材料上手放鬆一點。但對於違反原則的事,她從不馬虎,無論是誰,都得按規矩辦。她說:“今天你沾點,明天他沾點,叫我這保管咋當,大家信任我,我就要把這個家管好。”

認真細致、吃苦耐勞是任芝俊的又一特點。當你走進車隊庫房時,隻見四五間近200平方米的庫房內,收拾得幹幹淨淨、清清爽爽,幾十種材料放得井然有序、科學合理。材料的名稱、規格、放置存位、庫量等,她都了如指掌。領料人隻要說出所需材料的名稱、規格,她都能及時準確地取出。為了練就這點硬功夫,她一有閑暇就蹲在庫房擺弄這些材料,在陰冷不見陽光的庫房一呆就是幾個小時。

任芝俊有鐵麵無私的一麵,也不乏古道熱腸。車隊庫房負擔著幾十輛車輛的油、材料供應,有時還有外單位車輛,用量大,收料發料就她一人。車輛出發時間、裏程不一,回來有遲有早,時間不固定,而且天天有修車,常常是她剛剛回家,又有人叫,她再騎自行車返回庫房。不論是寒冬暑夏,也不分平日、節假日,她總是隨叫隨到,樂嗬嗬地搞好服務。家務活甩給了丈夫,常年有病的父親顧不上去照顧,上小學的兒子也不能去接送。她整天進進出出地忙碌,有時一天下來,兩腿疼痛,雙腳浮腫,大家勸她休息幾天,她怕別人手生,錯發了料,還是堅持自己幹。

組織上多次表彰獎勵她,同誌們稱讚她,而她卻總是那麼謙虛敬業。

子洲縣電力局收費班班長薛仰達的故事

職工說他是好樣的

提起薛仰達,熟悉他的人都豎起大拇指。

“薛班長是一個幹事的人。”1994年,薛仰達接任子洲縣電力局收費班班長後,下決心扭轉收費管理混亂狀況,提出了一年打基礎、兩年見成效、三年上台階的奮鬥目標。他按照有關規章製度,嚴格財經紀律,牢牢把握開票、報表、結賬各個環節,做到電費結賬不跨月,發現差錯不過夜。一年後,電費回收率提高了,報表與統計誤差小了,收費管理走上了正軌。收費班的工作連年獲得縣局的獎勵。

“薛班長是一個嚴以律己、樂於助人的人。”作為一名班長,要求職工做的,薛仰達一定做到、做好。有時,局裏一些考核報表要得急,他常常加班加點,連夜趕出。同事們有什麼麻煩事,總愛找他幫忙。同事們街上有什麼要辦的事,他總要幫著辦;路上遇到載重人力三輪,他總是要幫著加把勁;單位搞募捐或獻愛心活動,他常常帶頭參加。

“薛班長是一個不顧家的人。”為了便於處理一些緊急情況,薛仰達值夜班是最多的。1995年,家鄉遭洪災,母親家中進水,單位救災工作正忙,他一直沒能回家。一位鄰居看不過眼,責備他說:“老母親家的事情你都不管,這算什麼兒子?”還有一次,妻子有病臥床不起,單位正忙,他隻得請人護理一個多月。想起這些,他的眼睛總是濕濕的,他何嚐不想對親人盡一份愛心呢?

俗話說,班組長是最小的官、最大的兵,薛仰達就在這“官”“兵”之間找準了自己的位置。

橫山電廠水庫管理所管理員高崇有的故事

身殘誌堅

年過五旬的高崇有是橫山電廠水庫管理所的泥庫管理員。1978年夏天,在橫山電廠建設工地引水拉沙中,一位民工不慎卷入泥流中,關鍵時刻高崇有奮不顧身跳入泥坑。民工得救了,高崇有卻被塌下的土方壓傷右腿,留下了終身殘疾,而他無怨無悔。

電廠泥庫管理責任重大,泥庫離廠區又遠,條件艱苦,吃水、蔬菜都得自己解決,好多人不願去,可高崇有一幹就是數年。一年四季,不分上下班,沒有節假日,始終如一,默默奉獻。1995年,秋雨連綿,電廠水庫水位不斷升高,庫區部分農田被淹沒,附近個別群眾擅自提閘放水。高崇有發現後,耐心地說服了群眾,及時關閉了水閘,避免了泥庫衝毀水庫的危險。為了防止意外,他堅持24小時不間斷巡視守護壩區,直至安全度汛。

在管理泥庫的同時,高崇有還管護著庫區附近30多畝果園。澆水、施肥、剪枝、除草、滅蟲,付出了數倍於常人的工作量。

農家出身的高崇有有一副熱心腸,經常為附近群眾排憂解難,扶貧濟困,而他自己的生活卻十分儉樸,辦公用品能自己動手解決的不領用,掃帚自己紮,連煤渣都要揀起來繼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