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觀察 :對一個時代的反思——讀柯岩的中短篇小說集《道是無情》(3 / 3)

然而,敗壞社會風氣、汙染精神領域的“社會病毒”究竟是從何而來的呢?為什麼它能堂而皇之大行其道呢?

在中短篇小說集《道是無情》裏,作家直麵現實中存在的“陰暗”、“醜陋”、“猙獰”、“卑劣”的事實——如同在信息時代裏層出不窮的計算機病毒一樣,“社會病毒”也是人為故意“編寫”的。

看吧,曾經有著輝煌前途的徐如風(《道是無情》)在反省自己為什麼從“天之驕子”淪為“階下囚”的時候,“越羞愧越悔恨也越奇怪”:“為什麼沒人製止那些煽動青年走上歧路的‘精英’們?”她恨恨地想:那些“以青年導師自居的‘精英’們,為什麼隻教給我們那麼些歪理?為什麼不全麵指導閱讀?為什麼用這麼明顯偏激的錯誤言論來作輿論導向?有多少青年為此陷入深淵?”她忍不住要問:“你們這些把我們煽成‘天之驕子’、‘新潮先鋒’的大人先生們,卻若無其事,仍然一個勁地寫文章、發宏論,用以‘引導’比我們更年輕的一茬茬人……你們,還有所謂的學術良心嗎?”《高壓氧艙》的主人公黃小艾,則是自尋短見被搶救過來以後,在很長一段時間後才想明白了:“病毒明明存在,隻不過是潛伏著,就像空氣中滿含雜質,純氧僅占百分之二十一樣,社會生活中也處處潛伏著危機、殘存著罪惡。”“隻不過沒有人,包括老師和家長,教育我們要警惕社會生活中的病毒和汙染”。

應該說,徐如風、黃小艾們的感覺和反應都是真實的。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伴隨著思想的大解放,各種社會思潮此起彼伏,泥沙俱下,其間夾雜著鼓吹極端個人主義、極端自由主義的奇談怪論。尤其是對青年人如何成才,如何實現自己的理想、體現自己的價值,更是眾說紛紜,歧見迭出。

正如在上個世紀末,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誌曾經指出的:“改革開放十年來最大的失誤是教育失誤”,小平同誌所說的失誤,主要就是講在公民道德素質教育方麵存在的問題。因此,針對精神傳播、教育文化領域裏放任“他人是地獄”、“不管他人死活,個人至上”、“性自由”、“性解放”等“新思潮”泛濫的現實,針對一味倡導脫離祖國需要、自我設計的文化精英,

柯岩文集368

始終以弘揚正氣、正義、正道為己任的柯岩自然是無法不問是非的。在《道是無情》裏作家通過小草兒之口旗幟鮮明地指出,“不同的人生態度必然產生不同的設計,一切個人設計都離不開妥善處理個人、集體、祖國這三者之間的辯證關係”,“而你們呢?卻是完全以個人為中心,個人利益為半徑,置祖國前途於不顧,視人民如草芥”。在《高壓氧艙》中通過女作家之口,她告訴年輕的人們:“我們要使社會健康,首先就要提高人的素質。就像要讓空氣新鮮,消毒滅菌,就要提高空氣中的氧分子一樣”。

綜觀《道是無情》小說集的三個中篇及一個短篇,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與“社會病毒”鬥智鬥勇的世界裏,危急時刻的緊要關頭,無不是富有正義感又有著豐富閱曆的老幹部、老軍人、老工人、老作家挺身而出對誤入歧途或困惑迷茫的青年人,竭盡全力的挽救和循循善誘的開導,每一個故事都讓我們從老一輩身上,看到了一種極為可貴的無私助人的品質。當《高壓氧艙》中篤信“這是一個說謊的時代”的黃小艾剛剛被搶救過來時,她對關心她的女作家惡毒地說,“少給我來這套,你是不會從我這搜集到什麼材料的!”周圍的人都為之一震,女作家卻十分安詳地說“難道人和人之間的關係隻是交換嗎?”“孩子,也許你受到傷害太重了”。女作家對黃小艾“粲然一笑,好像深信小艾一定會理解她話語的深意似的”。中短篇小說集《道是無情》從始至終貫穿著對我們社會中抵禦“社會病毒”的中堅力量——具有良知正義的老一輩人的人格品質的熱情謳歌,塑造了一群任勞任怨,為黨為民,真正關心青年精神成長的老黨員、老幹部形象,她讓我們懂得,黨是崇高的,但這崇高並不抽象,它具體而生動地體現在每一個黨員的言行之中。

有社會責任感的作家是“社會的良心”。中短篇小說集《道是無情》中滲透著的強烈的責任意識和批判意識,表現出了作者敢於直麵現實、批判現實的勇氣。通過對善惡的激揚,對道德良心的拷問,在對“文化精英”的深刻批判中,在對腐敗現象的揭露和針砭中,在國家、政治、反腐敗等宏大敘事的曆史背景下,揭示了社會轉型中的“陣痛”,凸顯了正義與邪惡的較量,在喚起讀者思考的同時更喚起了讀者迎接人生挑戰的渴望——滌盡汙垢,你就可以重塑心靈。這正是這部集子成為具有警醒意味的現實主義力作的原因所在。

閻延文

369有關報道及

文章摘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