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那直恁忠心,一片精誠禱祝。
話說這朵那女割股煎湯,救好了主母,並不在主母麵前露一毫影響,連忽術娘子也還隻道是醫藥之效,用千金厚禮謝了趙、錢、孫、李四個醫人。那趙、錢、孫、李得了厚禮,自以為醫道之妙,揚揚得意,自不必說。
不覺光陰似箭,撚指間三年孝滿除靈,忽術娘子念郎君臨死之言,不可違背。那時朵那女已是二十三歲了。遂叫一個媒婆來,要與朵那女說親,嫁他一個好丈夫。雖然朵那女在家料理有餘,隻當擎天的碧玉柱一般,忽術娘子甚是不舍得嫁他出去。爭奈這朵那女是個古怪之人,料得當日家主偷偷摸摸,尚且不肯承當,何況肯為以下之人,隻當親生女兒一般,嫁他一個有體麵的人去。正要叫人去尋媒婆來與他議親,朵那女得知了,堅執不要道:“俺生為偉兀氏家中之人,死為偉兀氏家中之鬼,斷不要嫁丈夫。況且家主已死,隻得主母一人在家,正好陪伴終身,伏事主母,俺怎好拋撇而去?生則與主母同生,死則與主母同死。”發誓一生一世不願出嫁丈夫。忽術娘子道:“你既有主母之心,不願出嫁,我尋一個女婿入贅在家可好?”朵那女咬住牙管搖得頭落,隻是不要丈夫。忽術娘子大笑道:“世上那裏有終身不願嫁丈夫的?俺眼裏沒有見。你休得說這話,誤了你終身大事。從來道‘男大須婚,女大須嫁’,這是中國的孔夫子製定之禮,況且那石二姐是個石女兒,他的母親還說道:”是人家有個上和下睦,偏你石二姐沒個夫唱婦隨。‘少不得也請了個有口齒的媒人’信使可複‘,許了個大鼻子的女婿’器欲難量‘。前日你不願隨你家主,想是你見他鼻子不大,心裏有輕薄之意,俺如今不免尋一個大大鼻子就像回回國裏來的,與你作個對兒便罷。“朵那女堅執不願。忽術娘子道:”你休 得口硬心腸軟,一時失口,明日難守青春。一時變卦,猛可裏要尋丈夫起來,俺急地沒處尋個大鼻頭與你作對。“說罷,大笑不住。此事傳聞開去,有人做隻曲兒嘲笑道:朵那女,生性偏,怎生不結丈夫緣。莫不是石二姐,行不得方和便?故意是女將男換。若果是有那件的東西也,這烈火幹柴怎地瞞?
話說朵那女立定主意,斷然不要丈夫。那年二十五歲,是至正壬辰年,杭州潮水不波。昔宋末海潮不波而宋亡,元末海潮不波而元亡,蓋杭州是鬧潮,不鬧是其大變也。那時元朝君臣,安於淫佚昏亂,全憑賄賂衙門人役為主,官也分,吏也分,四方冤苦,民情不得上聞,以致紅巾賊起,殺人如麻,都以白蓮教倡亂,蘄、黃徐壽輝的賊黨率領數千人,攻破了昱嶺關,直殺到餘杭縣。七月初十日,杭州承平日久,一毫武備俱無,怎生抵敵?兼城中人都無數日之糧,先自鼎沸起來,被賊人乘機攻破了杭州城。賊將一支兵屯於明慶寺,一支兵屯於北關門妙行寺,假稱彌勒佛出世,眩惑眾人。三平章定定逃往嘉興,郎中脫脫,逃往江南,獨有浙省參政樊執敬投於天水橋而死,寶哥與妻子同投於西湖而死。賊兵搶掠府庫金帛一空。杭州城中鼎沸,其禍甚是慘酷。劉伯溫先生有《悲杭城歌》為證:
觀音渡口天狗落,北關門外塵沙惡。
健兒披發走如風,女哭男啼撼城郭。
憶昔江頭十五州,錢塘富庶稱第一。
高門畫戟擁雄藩,豔舞清歌樂終日。
割膻進酒皆俊郎,嗬叱閑人氣驕逸。
一朝奔迸各西東,玉斝金杯散蓬蓽。
清都太微天聽高,虎略龍韜緘石室。
長風夜吹血腥入,吳山浙河慘蕭瑟。
城上陣雲凝不飛,獨客無聲淚交溢。
話說那亂賊殺入杭州城,沿家搶擄過去,搶到偉兀氏家中,忽術娘子正要逃走,恰被亂賊一把拿住,背剪地綁在庭柱上,將那雪花也似鋼刀,放在忽術娘子項脖之上,隻待下刀。合家丫鬟小廝都驚得魂不附體,四散逃走。內中閃出那個鐵錚錚不怕死的朵那女,趕上前一把抱住主母身體,願以身代主母之死。果是:歲寒知鬆柏,國亂顯忠臣。
朵那女口口聲聲對那亂賊道:“將軍到此,不過是要錢財,何苦殺人?家中寶貝珠玉,盡是俺家掌管,主母一毫不知。將軍若赦主母之死,俺領將軍到庫中,將金珠寶玉盡數獻與將軍。”那些亂賊都一齊道:“講得有理,講得有理。”把忽術娘子即忙解了繩索,押著朵那女。朵那女領了亂賊到於庫中,將金珠寶玉任憑亂賊搬搶。那些亂賊一邊搬搶,又有數人見朵那女生得標致,要奸淫朵那女。朵那女就奪過一把刀來,對亂賊大罵道:“俺主貴為荊南太守,我發誓不嫁丈夫,不適他姓,以盡俺一生忠孝之心。況你是何等樣人,俺肯從你?寧可自死,決不受辱!”說罷,便將刀要自刎。亂賊驚異,又因得了重寶,遂放舍而去。亂賊出得門,朵那女涕泣跪告主母道:“一庫寶貨都教俺掌管,為救主母,隻得棄了財寶,以救主母之命。俺既失了財寶,負了主母教俺掌管之意,俺有何麵目活在世上?斷然今日要死了。”忽術娘子大叫道:“物輕人重,怎生要死?”急急要奪住他的刀,說時遲,那時快,朵那女已一刀自刎而死矣,鮮血淋漓,喉管俱斷。主母撫屍大哭不住,隻得將好棺木盛殮。忽術娘子因吃了驚,又見朵那女殉節而亡,沒了這個心腹之人,好生痛苦,哭了一月,那怯弱病複發,遂吐血而亡。家中就將朵那女合葬於一處。義女殉節,他何曾讀《四書》上“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這兩句來,不知不覺率性而行,做將出來掀天揭地,真千古罕見之事,強似如今假讀書之人,受了朝廷大俸大祿,不肯仗節死難,做了負義賊臣,留與千古唾罵,看了這篇傳,豈不羞死。當時有詩一首,單讚此女妙處:
誰讀玄黃字,能知理道深。
守財殉死節,刲股籲天心。
頸拚萇弘血,心同伯氏箴。
千秋應未隕,豈與俗浮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