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提出(1 / 1)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經濟以GDP 10%—11%的年增長率進入持續高速發展階段。為了適應經濟的發展,社會需要創造大批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力資本。1990年開始,國家進行了一係列教育製度改革,其中包括1994年國家教委啟動的“211”教育工程,1998年啟動的“985”建設工程,1999年高校擴大招生政策等等。上述一係列改革使中國的高等教育規模急劇擴大,高等教育模式從精英模式向大眾模式轉變。

改革後的教育模式具有以下特征:一是1989年全麵實施的高校收費製。1993年普通高校年生均學費為610元,到1999年達到了2769元,擴招後學費又大幅度上漲,2005年全國高校的人均學費為5000元,近20年間上漲了25倍;二是高校就業政策改變。1993年國務院頒布《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確立了高校畢業生資源配置機製從過去的計劃配置轉向市場配置,少數畢業生由國家統一分配就業,多數學生“自主擇業”;三是高等教育改革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大學本科招生數量的增加。高中畢業生進入大專院校學習的機會增加,入學率從1998年的4%增長到2003年的17%。

伴隨高校大規模的擴招,從2003年開始每年有大批的高校畢業生必須通過“自主擇業”走上工作崗位。教育部的統計顯示,2005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338萬人,比上年增加58萬人,增幅達20.7%;2006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達413萬,比上年增加75萬人,增幅為22.2%。“十一五”期間全國將有2500萬以上的普通高校畢業生需要就業,數量大、增幅高成為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的顯著特征,高校畢業生還將麵臨更加嚴峻的就業形勢。

由於就業形勢的嚴峻,學術界從不同角度對影響大學生職業選擇的各種因素進行了剖析。宏觀角度的研究包括了經濟發展狀況、就業市場狀況、城鄉經濟發展差異、高等教育體製等因素;微觀層麵上的研究包括了個體的擇業觀念、職業規劃以及大學生個體特征差異在勞動力市場求職中不同的結果的解釋等因素。其中一些研究發現,畢業生就業不僅與個人的決策和努力有很大關係,而且與其家庭背景和社會資源密切相關。

本文試圖通過對中國大學生求職行為的分析,了解哪些因素影響大學生的職業選擇。研究資料主要來源於2006年5—6月份在西部地區三所高校中進行的《大學生就業問題調查》數據。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