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理論框架(1 / 1)

在有關職業選擇研究中,當前比較流行的研究模式是從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角度來分析個人成就和個人資源在人們職業地位獲得中的作用(Blau & Duncan,1967;Featherman and Hauser,1978)。

“人力資本”理論認為在現代化市場社會中,個人通過教育、職業培訓等投資形成的人力資源(具有生產能力和配置能力)已成為決定個人獲得職業地位的重要因素。美國社會學家布勞和鄧肯(Blau & Ducan,1967)探討了美國社會中個人“先賦性因素”(父親教育水平和父親職業地位)和 “後致性因素”(個人教育水平)對於個人職業獲得的影響。他們的研究表明,在現代工業社會中,影響個人職業獲得的主要是“後致性因素”,而“先賦性因素”的作用越來越小。也有學者在布勞——鄧肯模型中加入新的變量,對其解釋進行完善,但基本觀點仍是強調教育等“人力資本”在職業獲得中的作用。在對大學生職業選擇影響因素的研究表明,外貌條件、所學專業、工作經曆、工作能力和學生幹部等因素對大學生的職業選擇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陳成文、譚日輝,2004;宛恬伊,2005)。倪誌偉(Nee,1989)認為市場為直接生產者提供了強有力的動力,它很可能會通過更高的教育收益體現出來。市場改革越深入,人力資本(教育和經驗)就越重要,市場化將提高人力資本的回報。就收入而言,人力資本的重要性正在增長。也有研究分析了不同的人力資本在市場中的不同部門或職業的回報(薪酬)(Bian and Logan,1996,劉精明,2006)。

“社會資本”理論認為,理性的行動者在行動中獲取和使用的嵌入在社會網絡中的資源,可以使個體行動獲得成功或者使個體的行動受益。即,嵌入在社會網絡中的資源增強了行動的效果。就勞動就業領域而言,與就業有關的信息和機會不僅通過勞動力市場流動和傳遞,而且更重要的是通過人們的社會關係網絡傳遞。個人擁有的“社會資源”有助於解決勞動力市場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促進信息流動,幫助個人獲得就業信息和機會。因此在個人求職中不應該隻重視“人力資本”的影響,還要重視“社會資本”發揮的作用。對於社會資本理論的這一假設,許多學者展開了廣泛的實證研究。對歐美國家的研究表明,家庭背景中父母的職業地位(特別是父親)與教育水平對子女的職業獲得(首次工作或當前職業)具有顯著性正向影響(Lin Nan, Ensel & Vaughn,1981;Moerbeek, Ultee & Flap,1995;Barbieri,1996)。對亞洲國家的研究表明,父親的教育和職業地位對子女的職業選擇(首次工作和當前職業)具有顯著性影響(Hsung Ray—May & Sun,1988;Hsung Ray—May & Hwang,1992; Bian & Ang,1997)。特別對中國的研究發現,“交往者”或“幫助者”的職業地位(工作單位的級別)和教育,通過強、弱關係對職業選擇有顯著影響(Bian,1997)。同時家庭社會背景(父母的職業地位、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收入)對子女就讀院校、單位選擇、畢業去向、就業收入等有差異性影響(文東茅,2005;鄭潔,2004)。就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結合的角度而言,人力資本是影響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決定性因素(陳海平,2005),同時社會網絡的強度和跨度對收入影響作用顯著,而人力資本質量不影響職業獲得方式(鄭曉濤,李旭旦等;2006)。

通過以上文獻的綜合分析,本研究認為家庭社會背景決定家庭擁有的社會網絡資源,這些資源將通過不同方式影響子女職業選擇的過程和結果。即家庭背景影響人力資本的獲得,人力資本對職業選擇又具有影響作用;同時家庭網絡資源即社會資本將直接影響子女的職業選擇。這些資源決定了人力資本的獲取狀況,主要表現在學曆層次、就讀學校類型、學業成績和各種證書獲得以及對社會實踐活動的參與等。社會資本是家庭和個體的社會資源總和,表現在父母職業、學曆、家庭收入、擁有資源網絡的規模、密度和異質性等方麵。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對於職業地位獲得的影響表現在就業單位部門、職業地位及薪酬等方麵。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