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數據和方法(1 / 2)

(一)數據

本研究的數據來源於2006年5月中旬到6月中旬在三所高校(西安交通大學、陝西師範大學、蘭州大學)實施的《大學生就業問題調查》。調查對象覆蓋三所學校在校生的所有院係及專業的本科3、4年級和研究生1、2、3年級。樣本選取依照分層隨機抽樣法,抽樣比例按照應調查學生人數的20%抽取,抽取樣本8390個,實際回收7454個,其中有效樣本7062個。問卷詳細記錄了個人的家庭背景和經濟狀況、個人在學校的學業成就、社會活動、就業意向以及影響職業選擇的因素等相關資料。

(二)變量選擇和統計描述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結合已有的研究範式並對其作了適當修改以適應中國的具體國情。因變量是樣本中的大學生求職意向,自變量在以下幾組變量中考慮:(1)背景和家庭變量。生源地、性別、父親的教育程度、父親的職業、家庭的經濟收入水平;(2)就讀學校的類型、研究領域、學曆層次;(3)大學的學術成就和英語能力、政治追求以及工作經驗。詳見論文所用變量的描述分析。

家庭背景中的階層背景是本研究變量設計的重點。本研究以埃利克遜和戈德索等人的職業等級11分類為基礎,將父親職業地位重新劃分為高級階層、中高級階層、中級階層、中下級階層、低級階層和農民及其他階層等六個階層。父親的教育水平是一個定序變量,將父親的學曆轉化為受教育年限。結合本文調查的數據研究者將家庭最近一年的總收入劃分為五個階層:高收入階層(5萬元以上),中上收入階層(3萬—5萬元),中等收入階層(1.5萬—3萬元),中下收入階層(0.5萬—1.5萬元)和低收入階層(0.5萬元以下)。這種劃分參考了2005年全國家庭經濟收入水平,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0493元,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為3255元,人均儲蓄存款餘額為10787元。就業單位變量通過被調查者的單位級別和職業地位來測量。把單位級別當作獲得地位的測量手段,其理由是工作待遇、工資、晉級、政治調動和福利住房作為單位的職能(Walder,1992;Logan & Bian,1993),雖然市場經濟的發展在弱化這些效益,但是再分配經濟的影響仍然存在,在勞動力市場分化的同時,各個級別的單位控製著不同的資源,這種“條”、“塊”分割使得社會資源含量在單位之間和地區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性。這種結構壁壘和體製轉型對個體的職業和社會經濟地位具有很大的影響(邊燕傑、李路路等,2006;梁玉成,2006;馮仕政,2006)。因此本研究將沿用以上成果,將中國就業單位劃分為政府部門、事業單位、國有集體企業、私營/民營/個體企業、外資/合資機構。

按照本研究框架設計,因變量以求職意向的三個方麵作為核心考察變量,自變量側重於人力資本與社會資本的作用研究,控製變量是年齡、性別和生源地。在樣本中凡是取值為“不回答”和選擇“其他”的變量都被重新賦值為缺失值,以簡化統計模型。

(三)研究方法與模型設計

本研究主要采用多元回歸方法來檢測假設。多元回歸方法的目的是要理解多個自變量對某個因變量的共同影響力大小,進而求出影響力較強的自變量。也就是說,它可以在其他變量保持不變的情況下,評價某一個變量的變化對因變量的單獨影響,這就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在社會研究中容易出現的虛假因果現象。由於因變量有多元分類變量和連續性變量,所以本研究采用不同的回歸統計模型,對於多元分類變量采用多元選擇的Logistic回歸模型(Multinomial Logistic Regression);對於連續變量采用多元線性回歸模型(Linear Regression)。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