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大臣史佚一本正經地要求成王正式給叔虞劃定封地。成王說:“我這是和他在做遊戲,怎麼能當真呢!”史佚板著臉說:“君無戲言。”

成王馬上明白了這句話的分量,就把黃河、汾水以東的一百裏地方封給了叔虞,這個諸侯國就是春秋中後期強盛一時的晉國。

據說,宋太祖有一天答應要任命張思光為司徒通史,張思光非常高興,一直引頸企望宋太祖正式任命,但是始終沒有下文。張實在等得不耐煩,隻好想辦法暗示。

張思光故意騎著瘦馬晉見宋太祖,宋太祖覺得奇怪,於是問他:“你的馬太瘦了,你一天喂多少飼料呢?”張思光回答:“一天一石。”

宋太祖又疑問道:“不少啊!可是每天喂一石怎麼會這麼瘦呢?”張思光又冷冷地答曰:“我是答應每天喂它一石啊!但是實際上並沒有給他吃那麼多,它當然會那麼瘦呀!”

宋太祖聽出語外之意,於是馬上下令正式任命張思光為司徒通史。宋太祖終於通過自己的行動兌現了諾言。

在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要做到言出必踐。隻有言行一致,拿出“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的氣概,才能讓別人折服。另外,遵守約定也是取信於他人的必備內容。在社會交往中我們不可避免地要與他人訂立一些口頭的協定,或訂下某些規則。行動中隻有認真執行,才能取得對方的信任。

曆史上曾經有個叫尾生的人,他可是著名的遵守約定者。他與女子相約在橋下立柱會麵,逾時女子沒來,河水暴漲,他寧可淹死也不失約離去。故有尾生抱柱之信的說法,今天看他的做法似乎過頭了,但其精神卻永遠值得大家借鑒。

以誠信服人,是最高明的處世之道,也是最有效的成功素質之一。人無信不立,不做言過其實的許諾,不做言而無信、背信棄義的醜行,這才是有魅力的人,靠得住的人。所以,縱使萬般艱難,也須言行如一,表裏如一,不可一日無信。

中國人曆來把守信作為人為人處世、齊家治國的基本品質,主張言必行,行必果。賈誼說:“治天下,以信為之也。”小信成則大信立,治國也好,理家也好,經商也好,交友也好,都需要講信用。

清代顧炎武曾賦詩言誌:“生來一諾比黃金,哪肯風塵負此心。”表達了自己堅守信用的處世態度和內在品格,一諾千金的典故便是由此而來的。信用不像錢那麼簡單,隻要你有錢,就可以立即把資金彙入銀行,要取就取,但是,信用就不會像錢這樣來得容易,用得方便,要取得信任是要長時間積累的。信用無法在短時間內形成。因此,我們一定要為自己創造信用,而且要每天不斷地累積。

老子說過:“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一個人如果經常失信,一方麵會破壞他本人的形象,另一方麵還將影響他本人的事業。信譽許諾是非常嚴肅的事情,對不應辦的事情或辦不到的事,千萬不能輕率應允。一旦許諾,就要千方百計去兌現自己的諾言,以獲得別人的信任。

承諾是一種信譽,一種責任。承諾的結果應是履行諾言,真正的應諾有時像美麗的童話,它讓人感動得心顫。作為二十幾歲的男人,講求誠信,請從自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

男人要養成正直的好品質

馬克?吐溫曾經說過:“當你處在進退兩難的境地時,就誠實地說出雙方擁有的最有價值的東西。”如果你發覺他人正滑向一個錯誤的方向,你應該不斷地加以阻止,即使他不可能接受你的勸告,你也要表示出自己的誠意。

養成坦誠正直的習慣是讓自己獲得別人信任和尊敬的最有效的方法。你勸說他人,對自己不會造成什麼危害,但是,久而久之,你的誠實、寬容等美好品德將感動他人,使他人能夠正確把握自己的航向。

在工作中,許多人以為撒個小謊無傷大雅,結果卻因此而遭到別人的誤會,最後導致許多不愉快的事情發生。如果你不想讓別人對你產生誤會,你千萬不要說謊。隻有這樣,你的心胸才能保持純潔,才能養成自律的習慣,工作和生活的環境才會寧靜、平和。

如果你不小心犯了某種錯誤,那麼最好的辦法是坦率地承認並檢討,並且在最短的時間內,盡可能快地對事情進行補救。

做一個坦誠正直習慣的人,也許你會有時失去一些東西。有時也許被人嘲笑,但是如果你能堅守這一習慣,最後就會成為命運的贏者。

坦誠的人會獲得更多的機遇,機遇總是去尋找誠信、正直的人!人的天性不會善待不公正的待遇。如果你討厭誠信、正直,那麼能給予你機會的老板和對你信任的顧客同樣也會討厭你:如果一開始你就讓別人覺到你很狡猾,他人就會自然而然設立一道防護的屏障,來抵禦你對他們潛在的威脅。

一個有著坦誠正直習慣的人獲得財富和晉升的速度可能不如弄虛作假、投機鑽營的人那麼快,但那些利欲熏心的人不明白在他們多得到一分錢的同時,已經丟掉了更多的榮譽。如果你有著誠實、正直的習慣,你最終的成功會是一種真正的成功,即使在金錢地位上暫時有所損失,但是你要相信習慣可以改變命運,好習慣是你得到老板重用和客戶依賴的最大保證。

作為二十幾歲的男人,應該具有誠信正直的習慣。誠信與正直是一個人不可缺少的品質,一個人步入社會後,如果隻是狡詐、陰謀、欺騙。那麼他就陷入眾叛親離、四麵楚歌的地步。要養成誠信正直的習慣,應具有以下幾種美德。

正直的人具有良好的人際關係。人際關係是人與人之間由於交往而產生的一種心理關係,處理好人際關係也體現著人的知識和修養,人際關係狀況關係著個人的成長和成才。莊子說:“吾生也有涯,知也無涯”。一個人直接從書本上學得的知識畢竟是有限的,在現代社會中,通過社交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後,人就能以各種方式迅速地獲得信息。作家蕭伯納曾經比喻說:如果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彼此交換,每人隻有一個蘋果;如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彼此交換,我們每個人就有了兩種思想。人際交往比之於從書本獲得信息有內容更廣泛、渠道更直接、速度更迅速等特點。要培養良好的人際關係,就必須要加強個性修養,培養正直的品質,良好的人際關係,就要有良好的個性品質,一般說來,具有豁達大度、寬宏大量、謙和熱情、正直誠實等優良個性的人,人際關係較為融洽;而心腸狹隘、猜忌多疑、虛偽滑頭的人,就不容易搞好人際關係。

正直是修身立德之本。做人是人生第一要務。古代聖賢崇尚的都是做人的正直與剛性,是屈原舍棄生命而追求高潔品德的個人選擇,是柳宗元不願與惡勢力妥協的個人表現,是範仲淹心憂天下的博大胸懷。是文天祥視死如歸的愛國情懷。這些人在道德上能夠達到如此高尚的境界。首要的他們具有一種正直誠信的高尚品質。

不要給自己打上自卑的標簽

阿德勒在有名的小冊子《自卑與超越》中告訴我們,人可以從不同程度的天生的“自卑情結’’中走出來,通過對優越地位的追求,走出自卑情結,最終獲得燦爛的未來。

隻要客觀地去研究,我們就會發現,人的層次之分的確是客觀存在的,無論是社會背景、儀態、品位、才智潛能,還是威懾控製力。因此,這種說法不過是在文字遊戲裏欺騙自己一下罷了。真實的情況恰恰是:“你比一些人強,又比另一些人差。”隻有建立了這種健康的人生觀,我們才能把自卑變為謙遜,把悲觀化為樂觀,才能向勝利者自然、禮貌地認輸,然後不屈不撓地再一次提出挑戰。

自卑者總能不停地找出優勝者的優勝之處,然後拿它們同自己的薄弱環節相比。其實,如果我們能發現並積極拓展自己身上最有希望的那部分特質,我們就不比別人差,甚至比別人更強。

有一個高中生說,無論在車站等車,還是走進教室,他總覺得有許多人在盯著他、挑剔他。為此,他處處不自在,坐臥不寧,站立不安,走路時也很不自然。淹沒在這種情緒中的原因是綜合性的,這是自卑青年的共同特征,它很像阿德勒指出的一種精神錯亂,即“早發性癡呆症”。如果無法改變陳舊的不合體的服飾,我們就會懷疑別人在嘲笑自己土氣;如果認為自己不漂亮、駝背,也會感到周圈的人把自己當成了怪物。我們之所以感到壓力,一方麵是因為理想狀態和高尚情操在懲罰自己;另一方麵,也是因為我們比一般人理解得多,但又沒理智到家。如果我們提醒自己:“不必太在意。”我們就會像一般人一樣,恢複常態。

自卑者完全是自己對自己信心不足,一且遭到挫折,情緒會更加低落。我們常常羞於放聲開口,連續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在開會、上課時,不敢坐在前排,不敢在大庭廣眾下行動自如。就連看別人的時候,也會惴惴不安。別人一句無心的話,一個無心的動作,也會讓我們思考很長時間,以為別人對我們有所指責。

但是。如果我們不想與公眾生活脫節,我們就該催促自己:萬事不必太在意,而且不要把目標定得太高,把每一件事穩妥地做完,並適當地把旁觀者當成傻瓜。如此堅持做完一兩件事,我們就會發現,勇敢麵對一切實在不是什麼難事。

不養成自卑的習慣,這需要從平時做起,從小事做起。

⑴消除自卑心。自信是消除自卑心理最根本的動力。不要害怕失敗,因為失敗是難免的,要想到“失敗是成功之母”,應以積極的態度分析失敗的原因,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毅力,克服困難,向成功努力。同時,不必在意旁人的貶低,貶低別人的人往往是出於妒忌心理或其他原因。要記住:隻要你不承認自己有自卑感,誰也沒有辦法使你自卑。

⑵主動參與社會競爭。競爭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原則。當今社會競爭不可避免。一個人應自主地培養正確的競爭意識。使個人的潛力得到充分發揮,通過競爭,使自己獲得勝利,從而培養自己的自豪感,通過多次競爭,使自己在社會上找到自己的合適地位,這樣就逐步消除了自卑感。

⑶廣泛參與社會活動。從心理學的角度看,自卑心理就是指一種對自己的能力及品質評價的偏低,而產生的意識自卑心理,它在個體心理發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廣泛參與活動,有助於消除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消除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隔膜,從而使人與人之間實現公平看待。

好男兒不在背後說人是非

中國有句古話:“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也就是說,不要以為你做的事,說的話別人沒看見沒聽見就不會知道,隻要你做了說了,別人就一定會知道的,如果不想讓別人知道那就不要做不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