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的提出及研究的意義(2 / 3)

目前,我國進入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和加速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嶄新發展階段。與此同時,城鄉、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也日益凸顯,經濟社會發展處於關鍵時期。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四中全會提出構建和諧社會的戰略構想,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部署,200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積極發展現代農業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幹意見》明確提出,發展現代農業最終要靠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這是新農村建設對農民素質的新要求。十七大報告在闡述和部署今後一個時期新農村建設任務時進一步強調指出:“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發揮億萬農民建設新農村的主體作用”,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2008年召開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把提高農民綜合素質,促進農民全麵發展,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和首創精神,緊緊依靠億萬農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重大原則。但在我國廣大農村,尤其是中西部勞動力外流大省,肩負農業生產和新農村建設重任的婦女自身具備的思想觀念、知識水平、農業技能和身體素質與新農村建設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不能適應新農村建設要求的問題日益突出。同時,在新農村建設中農村婦女如何獲得與男性平等發展的資源和機會;怎樣保障農村婦女在新農村建設中作為主體力量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作用的發揮,直接關係新農村建設的成敗及小康社會與和諧社會的構建。唯此,本課題研究的價值與意義在於:

(一)體現新農村建設的目的和宗旨

新農村建設首先是人的建設。因為人是一切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體。新農村建設的目的是為了人,當然也要依靠包括農村婦女在內的全體農民來推動。比如,韓國60年代“新村運動”的成功經驗就在於充分發揮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使農民由衷地相信:幹,就能行!韓國“新村運動”最初是由政府主導,最終變成了轟轟烈烈的由農民推動的鄉村建設運動。我國的新農村建設農村婦女是重要主體力量。因此,加大農村婦女人力資本投資,著力培養新型女農民,提高她們的綜合素質,是把農村巨大的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本優勢的根本途徑,也是持續推動新農村建設的根本力量。

(二)體現“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

新農村建設的指導思想是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內容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農村婦女和男性勞動力一樣,同樣是社會發展的主體與動力。要充分發揮主體和動力作用,前提是男女(不分城市與鄉村人口)平等地享有發展的資源和機會,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充分自由地發展。這樣才能以較高的總體發展水平促進社會的協調發展。同時,社會的發展必然帶來人的發展。人的發展從性別角度來說就是男女兩性同時發展,而不是推進某一性別的發展,犧牲或阻礙另一性別的發展。那樣的發展不是完整意義上的人的全麵發展。所以,“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發展中,必須考慮到農村婦女的現實狀況,為她們提供和男性相同的資源和機會,才有可能達到男女兩性的和諧發展。通過新型女農民的培養,提高農村婦女素質,農村婦女才能參加生產性勞動與非生產性勞動,參與到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等社會活動之中。也隻有占農民一半的農村婦女完全參與到發展之中,能力得以不斷增長,享受發展的利益,貢獻自己的力量,經濟社會才可能是可持續的發展。對此,恩格斯早在《家庭、私有製和國家的起源》中就指出:“隻要婦女仍然被排除於社會的生產勞動之外而隻限於從事家庭的私人勞動,那麼婦女的解放,婦女同男子的平等,現在和將來都是不可能的。”可見,培養新型女農民,既是新農村建設中婦女發揮主體性作用的客觀要求,也是婦女改變自身經濟、政治地位的需要,切實關係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貫徹和落實。

(三)體現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