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新型女農民培養體係(2 / 3)

2.以國家各部委為主導的農民教育培訓

一是綠色證書培訓工程。為提高廣大農民的科技素質,加快農業科技進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使中國農民職業技術教育逐步走向法製化和規範化道路,農業部從1990年開始開展綠色證書製度試點,1994年在全國組織實施綠色證書工程。綠色證書培訓是中國農民科技培訓的一項基本製度,主要是按農業生產崗位規範要求對廣大農民開展技術培訓,培養農民技術骨幹。到現在,全國已有31個省區市縣組織開展了綠色證書培訓工作,100多萬農民獲得綠色證書。

二是跨世紀青年農民科技培訓。為落實“科教興農”戰略,培養造就一大批適應農村發展的青年骨幹農民,1999年農業部、財政部和團中央共同組織實施了“跨世紀青年農民科技培訓工程”,對農村優秀青年開展以農業科技為主的綜合性培訓。“跨世紀青年農民科技培訓工程”實施以來,為中國農村培養了一大批科技致富帶頭人。

三是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為加速促進農村勞動力有序合理轉移,從2004年起,農業部、財政部、勞動保障部、教育部等六部委共同啟動實施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簡稱“陽光工程”),以糧食主產區、勞動力主要輸出地區、貧困地區和革命老區為重點,在輸出地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工程。截止到2007年,“陽光工程”共培訓農村勞動力880萬人,轉移農村勞動力760萬人,培訓轉移就業率達到85%以上。“陽光工程”采用“訂單培訓”模式,認定的培訓單位憑訂單向政府申請培訓任務,靠訂單對農民進行招生,有組織的將培訓學員送到用人單位,減少了流動的盲目性,降低了農民外出務工的成本。接受過“陽光工程”培訓的學員轉移輸出後,比未接受技能培訓的轉移人員普遍收入高。

四是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為了加速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智力支撐和人才保障,從2006年起,農業部、財政部組織實施了“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圍繞主導產業、培訓專業農民、進村辦班指導、發展“一村一品”。以村為單位,主要對務農農民開展以農業科技知識和實用技術培訓為主要內容,提高農民的務農技能,促進農業生產發展,增加農民收入。通過實施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使上百萬受訓農民基本掌握了從事主導產業的實用技術,增收致富能力明顯增強,許多學員成為當地種、養、加能手和營銷大戶,示範帶動作用進一步提高。許多地方通過開辦水果、蔬菜、食用菌、養豬、養雞等專業的培訓班,建成了一批專業村,形成了支柱產業,達到了“辦一班,興一業,富一村”的目標。

五是農村實用人才培養。為加大農村實用人才培養,從2006年起,農業部實施農村實用人才培養“百萬中專生計劃”,利用10年時間,為農村培養100萬具有中專學曆的從事種植、養殖、加工等生產活動的人才以及農村經營管理能人、能工巧匠、鄉村科技人員等實用型人才,增強他們帶領農民群眾共同致富的能力,使他們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帶頭人和發展現代農業的骨幹力量。

3.婦聯組織係統的婦女教育培訓

婦女素質的高低關係到全民族素質的整體水平。因此,黨和國家十分重視對婦女的教育與培訓,並從法律政策等各個方麵采取了一係列重大舉措,為把我國建設成為人力資源強國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證。目前就婦聯係統來說,婦女教育培訓的現狀如下:

(1)婦女教育培訓工作的保障體係得到加強。

一是保障婦女教育培訓的法律政策逐步完善。近些年來,婦聯組織積極參與婦女權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護法、婦女兒童發展綱要以及國家相關法規政策、發展規劃的製定、修改和實施,推進把女性平等接受教育的權益納入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體係,將婦女人力資源開發納入各級人才工作的總體布局,為促進教育培訓領域的性別平等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是服務於婦女教育培訓的各方資源被整合利用。一些地方成立了由婦聯牽頭、各職能部門參加的婦女教育培訓工作領導機構,明確職責,加強協調,合力推進。

三是推進婦女教育培訓的新舉措陸續出台。堅持把加強婦女教育培訓貫穿於促進婦女發展、維護婦女權益的全過程,研究提出把婦女人力資源轉化為人才資源優勢的具體工作思路,製定實施針對不同婦女群體的一係列教育培訓規劃,依托各類主體活動和陣地,因地製宜地開展覆蓋麵廣、實效性強、影響力大的群眾性學習教育活動,婦女教育培訓成為黨政高度重視、社會積極參與、婦聯大力推動、婦女普遍受益的重要工作。

(2)婦女教育培訓的規模和效益日益擴大。

各級婦聯以思想教育為先導,以文化技術和實用技能培訓為重點,拓寬渠道、豐富內容、創新形式,促進了婦女整體素質和參與能力的提高。

一是大力開展麵向廣大婦女的普及性教育培訓。以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和宣傳社會主義榮辱觀為主線,廣泛開展“女性素質大講堂”、“道德規範進萬家”等活動,樹立和宣傳婦女先進典型,切實加強對婦女的理想信念教育、基本國情教育和形勢政策教育,引導婦女自強不息、艱苦奮鬥、開拓創新,爭做“四有”、“四自”新女性。落實國家普法工作總體部署,以“法製宣傳年”、“三八”維權周、“平安家庭”創建等為載體,以法律幫助中心、婦女維權及反家暴公益服務熱線等為陣地,深入開展法製宣傳教育活動,提高了廣大婦女依法維權的意識和能力。

二是大力開展適應不同婦女群體需求的針對性教育培訓。通過開展“巾幗掃盲行動”、“巾幗科技致富工程”、“千萬農家女·百項新技術”推廣培訓等活動,不斷提高農村婦女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本領,幫助2000多萬名農村婦女脫盲、近億名婦女掌握了1至2門實用技術、近150萬名婦女分別獲農業技術員職稱和綠色證書,培養了一大批農村女能人和科技致富帶頭人。“三個兩百萬”、婦女創業行動、轉移就業培訓等活動幫助下崗失業婦女、外來務工婦女、農村婦女富餘勞動力轉變了觀念,提高了能力,實現了就業創業。積極推動“巾幗文明崗”創建進行業、進社區、進村鎮,促進女職工勤奮學習、崗位練兵、文明從業、建功成才。深入實施“春蕾計劃”,著力推進大齡女童培訓項目,幫助貧困女童增強生存發展能力。“春蕾計劃”已覆蓋30個省區市,籌資7億多元,救助失學女童170萬人次。

三是大力開展體現婦聯優勢的特色教育培訓。積極開展“男女平等基本國策宣傳年”活動,推動國策教育和性別平等意識教育進黨校、進機關、進學校、進社區,在全社會營造尊重婦女、保護兒童的良好氛圍。以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為核心,把社會主義榮辱觀宣傳教育融入“雙合格”活動中,大力發展各種類型的家長學校、家庭教育指導中心,重點推進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使先進的家庭教育理念和知識逐步深入千家萬戶。牢牢把握社區和家庭兩大陣地,推進五好文明家庭、學習型家庭、美德在農家、家庭助廉教育等和諧家庭創建工作,深化億萬婦女健身、家庭文化藝術節、關愛女性心理健康行動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活躍了群眾的文化生活,促進了婦女的身心健康。

(3)婦聯幹部教育培訓取得長足發展。

各級婦聯認真落實中央關於大規模培訓幹部的工作部署,抓住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的重要契機,按照提高“雙五”能力的要求,加大對婦聯幹部的教育、培訓和鍛煉力度。

一是不斷提高婦聯幹部教育培訓的科學化水平。以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首要任務,以提高各級婦聯幹部專業化程度為目標,以政治理論、政策法規、婦女理論、前沿知識、業務技能等為主要內容,層層製定和實施婦聯幹部教育培訓規劃,創新載體、拓展渠道、完善製度,通過集中辦班與個人自學、理論武裝與實踐鍛煉、學曆教育與非學曆教育相結合等方式,使“爭創學習型組織,爭當學習型幹部”在各級婦聯組織和廣大婦聯幹部中蔚然成風。

二是不斷提高婦聯幹部教育培訓的規範化水平。按照幹部管理權限,明確各級婦聯組織的職責,形成了分級管理、分工負責、有效調控的婦聯幹部教育培訓管理機製。加強婦聯幹部教育培訓的教材、師資隊伍和陣地、基地建設,推進初任培訓、任職培訓、崗位培訓製度化,加大幹部上掛下派、輪崗鍛煉的力度,重點扶持基層特別是西部和貧困地區婦聯幹部教育培訓工作,廣大婦聯幹部服務大局、服務婦女、服務基層的能力有了明顯增強。

三是不斷提高婦聯幹部教育培訓的社會化水平。探索建立與黨委組織部門聯合培訓婦聯幹部的長效機製,積極開拓婦聯幹部教育培訓的新渠道和新途徑。全國婦聯立足抓骨幹、抓帶動、抓服務,與中組部培訓中心、中央黨校、清華大學等單位聯合舉辦省區市、計劃單列市及省會城市婦聯領導幹部培訓班,加強對縣級基層婦聯幹部的示範性培訓。各地婦聯充分運用黨校、婦幹校、女子院校以及國內外知名高校的教育培訓資源,努力構建起點高、功能強、開放靈活的婦聯幹部教育培訓工作格局。

(4)婦女教育培訓陣地不斷發展壯大。

目前,已逐步建立全方位、多功能、廣覆蓋的婦女教育培訓網絡。

一是推進女子院校建設。積極發展涵蓋中等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等多層次多類別的女子院校,創新思路、拓展領域、擴大規模,使女子院校的教育質量、辦學水平和科研能力不斷提高,成為培養婦女專門人才、開展婦女理論研究的重要基地。目前,全國建有10餘所女子高等院校和一批女子職業中專學校,同濟大學、華東師大、南京師大、天津師大、寧波大學等一批高校建立了獨立的女子學院。中華女子學院經過多年的建設,由普通婦幹校發展為麵向全國各界婦女、集女性教育與研究於一體、獨具特色的正規化女子高校,走出了一條既符合高等教育規律又體現女性教育特點的辦學新路。首批設立的21個婦女/性別研究與培訓基地,促進了婦女教育培訓和理論研究水平的提高。

二是拓展各類教育培訓平台。切實加強婦聯現有婦幹校、婦女學校、家長學校、培訓基地、活動中心、報刊網絡、谘詢熱線等陣地建設,充分利用各級科技服務站、各類職業技術學校、社區培訓學校、農村黨員遠程教育中心等社會資源,綜合運用現代化的教育培訓手段,多形式、多渠道地為提高城鄉婦女素質提供服務。目前,婦聯係統已建立全國、省、市、縣、鄉、村六級教育培訓網絡,創辦15萬多所農村婦女學校、43萬多所家長學校、1200多個縣以上婦女兒童活動中心。

三是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按照規模適當、結構合理、素質優良、專兼結合的要求,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幫助他們加快觀念更新,把握婦女求知需求,擴大知識儲備,不斷提高教學和科研能力。通過建立講師團、信息庫等形式,選聘了一大批政治素質好、學識水平高、實踐經驗豐富的黨政部門幹部、企業管理人員和各類專業技術人員擔任兼職教師,為促進婦女教育培訓工作的創新發展培養聚集了一支高素質的人才隊伍。

(5)婦女教育培訓工作機製逐步建立。

各級婦聯著眼於促進婦女教育培訓工作的可持續發展,探索長效機製,務求取得實效。

一是建立多元有效的資源整合機製。積極爭取黨和政府對婦女教育培訓的重視與支持,主動加強與組織、宣傳、教育、科技、勞動和社會保障、農業等部門的溝通,充分運用社會和民間教育培訓機構的力量,促進婦聯部門之間、區域婦聯之間教育培訓工作的互動,發揮婦聯團體會員、常執委及婦女代表的作用,發展壯大各類巾幗誌願者隊伍,凝聚起促進婦女教育培訓工作的合力。

二是建立城鄉統籌的合作發展機製。堅持統籌謀劃城鄉婦女教育培訓工作,依托女企業家協會、女知識分子聯誼會等,組織各類婦女先進典型、女性人才,深入農村開展科技普及、科技結對等活動,為農村婦女提供政策、信息、項目、技能、維權等服務,充分發揮城市對農村婦女教育培訓工作的扶持和帶動作用。

三是建立規範有序的工作運行機製。堅持分級分類的原則,根據不同婦女群體的特點,一級抓一級,層層抓培訓,擴大婦女教育培訓覆蓋麵。主動承接由政府部門轉移出來的婦女教育培訓的社會公共事務,探索項目化運作和管理,積極爭取國際合作項目和援助資金。近年來,全國婦聯先後實施了25個與婦女兒童教育培訓相關的國際合作項目,利用外資1億多元,受益婦女達數十萬人。

(二)婦女教育培訓存在的問題

通過參與不同類型的農民教育培訓及婦聯係統的教育培訓活動,農村婦女在接受教育培訓、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就業能力和社會家庭地位等各個方麵都有提高。但是,我們也應當清醒地看到,農村婦女教育培訓還存在著一些發展中的問題。

1.先進的性別意識還沒有完全納入農村教育培訓體係

針對農村的教育培訓中還缺少性別視角,無論是教學理念,還是教學課程設置、教學內容設計,都忽視對農村女性教育的特殊關注與研究。

2.教育培訓機製問題

(1)農村婦女教育培訓還沒有形成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和長效機製。

在農民素質教育的各種培訓班中對婦女培訓比例沒有硬性規定與要求,影響了各種教育資源的充分整合和利用,造成現有的農村教育資源總量不足,檔次不高,難以開展技術要求較高的專業技術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