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加大農村職業技能教育投資,提高農村婦女科技素質
農村職業教育是農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新型女農民的平台和主渠道。應從培養和提供建設新農村所需要的各類實用專業技術人才入手,創新職業教育。
第一,確立農業的振興在於科技和教育的基本理念,把發展農村職業教育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農業跨越式發展的重要途徑。戰後德國經濟奇跡是與其高度發展的職業教育密切相關。德國把職業教育當作強國的秘密武器、民族生存的基礎和經濟發展的柱石,給予職業教育特殊的待遇,並通過立法把職業教育作為國家教育確定下來。其農民職業教育是最規範的職業教育類型,農民教育目標明確,一是培訓新型的農業從業人員,為現代農業提供後備力量,提高農業從業人員的技術能力;二是推廣傳播農業實用技術、新品種。因此,要以農業科技推廣為重點,根據婦女的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宣傳教育,注意調動婦女的求知願望和積極性,讓她們切切實實感受到職業教育給她們帶來的實際收益,重視職業技能的培養。
第二,抓好“初中後”人員的職業技能培訓。在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條件下,農村初中畢業生有相當一部分不能進入高中就讀,也將失去考大學的機會,這部分學生中以女生居多。由於她們年齡小、技能素質低,很難實現就業,如果過早步入社會,還將增加社會負擔,引發一些社會問題。這些“初中後”人員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後備力量,大部分都會成為新增農民。在德國,對欲從事農業生產的中學畢業生,規定必須參加兩年以上的職業教育培訓,並獲得畢業文憑,才能得到政府提供的政策優惠和資助。對我國這些“初中後”人員,也必須進行職業技能培訓,可結合本地經濟發展和產業實際情況,采取靈活學製和靈活的教學方式,免費參加半年至兩年的職業教育,掌握1—2門實用技術,取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使她們具備較高的科技文化素質。
第三,大力發展以培養中高級技術工人為主要目標的中高等職業院校和技工學校,通過設立獎學金、發放助學貸款等方式,鼓勵高中落榜生和優秀農村女青年接受正規職業教育。
第四,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引導各級各類公辦、民辦學校采取廠校掛鉤、合作辦學等多種形式解決培訓設施,編寫實用教材,培養師資力量,引起全社會對職業教育的重視。國務院已決定在“十一五”期間由中央財政對職業教育投入140億元,重點用於支持培訓基地建設,充實教學設備,資助貧困家庭學生接受職業教育,這樣將極大地促使農村人口資源向人力資源轉變,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撐。
三、加大技能培訓投資,提高農村婦女經營素質
技能培訓是有效提高婦女勞動力素質的重要舉措,是確保婦女增收的有效途徑。
第一,按照成人學習的特點,把課堂教學、現場培訓等多種教學形式結合起來,采取農民業餘學校、夜校、培訓班、文化補習班、周末班、講座等靈活多樣的形式,講授先進實用的種植、養殖、病蟲害防治和農產品加工技術及農藥施肥、營銷、管理等方麵的知識,使婦女逐步熟悉市場法則,思想上樹立起規模效益、規範化理念、社會化協作、一體化經營的意識,改善分散經營的農戶掌握信息難、預測市場變化難的狀況,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步伐,不斷提高婦女經營管理能力。
第二,按照“政府推動、學校主辦、部門監督、農民受益”的原則,積極推廣“學校、公司(基地)+農戶”等辦學模式,“進門是課堂,出門是現場”,把教育培訓與開展多種經營結合起來,增強婦女自我發展的能力,使其從簡單的經驗型勞動者轉變為知識型、科技型的勞動者。
第三,加大扶貧資金用於培訓的比例,組織貧困地區貧困農戶的女青年免費參加半年以上的職業資格培訓,幫助其實現穩定就業。
第四,通過各種優惠政策和激勵手段,引導政府部門、培訓機構、企業和農民等積極主動參與農民教育培訓工作。當前,尤其需要調動培訓機構和婦女兩方麵的積極性。比如,北京市對參加農民培訓的企業給予稅收減免,調動了企業參與培訓的積極性。在英國,早在1987年就設立了“國家培訓獎”,獎勵在技術培訓中成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要鼓勵婦女自覺參加教育培訓工作。比如,對積極參加培訓的婦女可在貸款項目上予以優先考慮。對表現突出的給予精神和物質獎勵,使農村婦女真正做到參加教育培訓與不參加教育培訓在個人收入、社會待遇和權益保障等方麵大不一樣,使婦女教育培訓從“要我培訓變為我要培訓”,成為婦女個人的自覺行為。
在培訓中要分層次,提高針對性有效性。要依托婦聯組織、農村婦女學校及社會多種培訓教育資源,從不同層麵開展婦女技能培訓。
一是對農村“留守婦女”進行現代農業理念、現代農業知識、新技術培訓,主要是圍繞當地主導產業和“一村一品”開展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等方麵的培訓。
二是對有意向、有條件能走出家門的婦女進行需求式培訓。主要是發揮各級婦聯組織的作用,根據市場需求開展職業技能、家政服務等就業創業培訓,引導幫助農村婦女有序有效轉移。
三是麵向打工返鄉婦女及有創業願望的婦女進行創業培訓。特別是由於美國金融危機影響擴散,衝擊到我國實體經濟,沿海企業破產倒閉引發農民工返鄉,使加強返鄉婦女培訓,提升她們進一步創業的內在動力,更具現實意義。美國的FFA(未來美國農民)培訓模式,值得我們借鑒。這一模式主要幫助農民培養創業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給農民建立自信,為農民拓寬在農業領域的就業渠道。
四是對女能人、女經紀人進行營銷知識培訓,幫助她們掌握現代營銷技能,提高市場競爭本領。
五是對農村基層婦聯幹部進行能力培訓,增強她們為農村婦女服務能力,提高她們的協調、創新能力。如陝西省婦聯利用國際基金對婦女參政能力進行培訓。甘肅省從2003年開始,將鄉村婦女幹部培訓納入到省委組織部“萬名農村基層黨員幹部培訓”工程,與省委組織部聯合,在省委黨校分別舉辦了百名村婦代會主任培訓班和百名鄉鎮婦聯主席培訓班,為基層培養了一批婦女骨幹力量。
六是麵向各個層麵婦女,進行法律、法規、政策、現代文明知識培訓,提高她們的法律意識、維權意識和文明習慣。特別是在培訓內容中要強化男女平等意識的宣傳與教育,把先進的性別觀念作為農村婦女教育、培訓的重要內容。通過不同層麵的培訓,引導農村婦女向技能型、創業型農民轉變,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人力和智力支持。
第五,積極引導和支持婦女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合作經濟組織是培養新型女農民的有效載體。要著力培養一批競爭力強、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和企業集群示範基地,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與農戶有機結合,實現龍頭企業與基地農民的聯合經營,發揮龍頭企業信息靈、渠道多,加工儲運能力強的優勢,為農村婦女走向市場架構橋梁,讓婦女從產業化經營中得到更多實惠。在這方麵,成都市婦聯重點通過三種形式發展農村婦女專業合作組織,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婦聯(婦代會)+協會”。主要是由婦聯牽頭創辦、參與發展起來的一種組織形式。如龍泉黑金果業婦女合作社由婦聯牽頭成立,社長由當地女營銷大戶唐蓉擔任,婦代會主任擔任合作社理事。合作社共吸納了周邊3600名婦女為會員。2006年,市婦聯為合作社爭取合作組織專項發展資金20萬元,合作社員人均收入比非成員人均收入高出403元,帶動了周邊婦女增收。
二是“女專業大戶+協會”。主要是在婦聯的引導、支持和幫助下,由一些種植、養殖、加工、營銷等方麵的女專業大戶創辦起來的具有區域特色的優勢產業專業合作組織。如新都區新繁鎮“雙學雙比”女能手朱木蘭在鎮婦聯指導下牽頭成立了新都區新繁鎮婦女棕編合作社。經過一年的發展,合作社已發展社員2280人,實現年收入1000餘萬元,推動了當地棕編行業的發展。
三是“龍頭公司+協會”。主要是依托龍頭公司,通過婦聯協調,把婦女和企業連接起來,實現產、供、銷一體化的一種組織方式。如在婦聯精心指導下創辦的青白江區城廂鎮婦女實用菌協會,由龍頭公司負責向協會提供實用菌種植標準,協會與龍頭公司簽訂購銷合同組織婦女統一品種、統一種植技術、統一管理、統一收購。目前,通過該協會已經帶動2000多戶農戶專業種植實用菌增收致富。
第六,加快農業信息網絡建設。科技、農業、教育、婦聯等部門要合力推進農村信息化建設,積極實施“村村通”工程,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建立農業信息轉播、反饋網絡,充分借助農業信息網絡資源,向廣大農村婦女提供科技知識和科技信息服務。有條件的縣區,要建立網站、網點,幫助農村婦女學會運用信息網絡。農業專家和農業科技工作者要在大範圍內為農村婦女傳遞信息、提供服務,創造條件幫助婦女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實現網上學習、網上交流、網上接受服務。要重視發揮電視在宣傳婦女、教育婦女、培訓婦女中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采取開辦“科技服務頻道”、“農村天地”等欄目,開展麵向農村婦女和進城務工婦女的電視教學,讓電視等大眾傳媒成為培育新型農民的主要陣地,為婦女增收致富搭建信息平台。陝西省大荔縣墊橋鄉建起了農村婦女“科技信息網站”,為婦女及時提供信息,開展網上銷售,取得了良好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