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說古論今(1)(2 / 3)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李善長已風燭殘年,但還要盡情享受,拚命為子孫廣置產業,為了再造府第,從衛國公湯和那裏借了三百兵卒,此事被人告發,朱元璋很是生氣,偏李善長又去朱元璋那裏以親家翁身份為胡惟庸謀反集團的黨羽、他的親信丁斌去說情,這樣一來,更加觸怒了朱元璋,全家七十餘口皆斬首,唯餘駙馬兒子、公主媳婦及他們的兩個孩子……

李善長以垂暮之年遭此滅門,固然還有別的原因,但其富不知足、老不思止、權勢顯赫而不思進退是其致命之根本……

人的一生初看是漫長的,過後看又是短暫的,富貴功名,生不曾帶來,死不曾帶去,“兩個空拳握古今,握住了還當放手;一條竹枝挑明月,挑到了也要息肩”,人生的句號該怎麼才能畫圓呢?

報載,近年來上海查處的局級幹部中,五十九歲左右的占三分之二,經濟犯罪中,處級以上幹部接近退休年齡段的人數比例亦呈上升趨勢,於是新聞界驚呼:“五十九歲是道坎!”看來人生的這句號還是不好畫的……李善長的悲劇仍在不斷地重演,人生最後這一個坎邁好著實不易呀!

關於腐敗的理論

(一)

公元前226年,秦王嬴政要攻打南方的楚國,於是召集滿朝文武商議出兵的事,不料兩位大將軍意見相左……李信說隻要給他二十萬人馬就能拿下楚國,王翦卻說,沒有六十萬人馬是不行的……爭論的結果,秦始皇認為王翦有些誇大,一個小小的楚國,能用得了那麼多的兵嗎?大約當時想到了戰爭成本的問題……當然,誰都喜歡用最小的成本辦成最大的事情,於是便啟用了李信……不料一仗下來,李信兵敗,非但沒有拿下楚國,反而潰不成軍,被荊楚的百姓尾追三天三夜,差點喪命……秦王又想起了王翦,於是親赴頻陽(陝西蒲城西)王翦家中,敦請其統兵出征……王翦這回可是擺足了架子,先是托詞年紀大了,繼而提出條件,兵要六十萬,一個不能少,並希望皇上再賞賜些土地,以便擴充他的田園,免除他的後顧之憂……這般時候,國家用人之際,一點土地財產算得了什麼?不料朝野卻議論紛紛,一片嘩然:這老家夥是不是太過分了!王翦卻說:“不過分,大王本是粗暴多疑之人,如今傾盡全國軍隊交給我指揮,這個時候我不借機為子孫多要些田產,反而要讓大王因此而懷疑我嗎?”秦王果然滿足了王翦的要求,要啥給啥,而且深信不疑,重用有加,不但調軍六十萬歸他指揮,又給了源源不斷的賞賜――不怕你貪財,就怕你油鹽不進(將軍們過分的一塵不染,處處高風亮節,身邊會有王氣聚集,那才是皇帝最忌諱的)!後來的事實證明,王翦不負皇恩(皇帝也沒虧王翦),用了兩年時間,一直打到楚都壽春(安徽壽縣西南),終於滅楚,奠定了六國統一基礎……

(二)

前些年讀過一則報道:南方某家醫院一位醫生因為拒收病人的紅包竟被這位病人(或者家屬?)殘忍地殺害……

起先我竟弄不明白,病人為什麼要給醫生送紅包?看病是交過錢的呀!最起碼也是交了押金的……後來我知道了當今的行情以後又不明白了,醫生,你為什麼不要那白花花的銀子呢?你又不是第一個呀!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現如今,紅包時髦,“約定俗成”……已經到了“該送的不送,人心不安;該收的沒收,留下積怨;勉強收下,埋下禍端”的地步(當然這不包括那些專門從事敲詐勒索以及以收受賄賂為經營手段的人)……病人送紅包,當然是怕醫生不仔細診斷,是弱者的自我保護意識……當今社會風氣不好,他不相信:非親非故,醫生能盡心盡力地看嗎?能用最好的藥嗎?不會光開不治病的藥讓你亂花錢嗎?不會該切左腎而切了右腎嗎?眼下這類例子多得很,俯拾皆是……顯然,病人的想法也不是沒道理的……